打开天窗说古琴01如何听懂古琴曲

唐门琴府 2023-12-26 10:58:28

打开天窗说古琴

打开天窗说古琴 01 如何听懂古琴曲

安葆岩 古琴

写了本《弦外说古琴》

各位好!我是安葆岩,一个弹古琴、并且思考古琴的人。

我学琴十七年,师从著名的古琴家、斫琴家和学者唐健垣先生。

有人听我说“思考古琴”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古琴经历两三千年的发展非常成熟,从古至今的琴谱、琴论,一个人一生都学不完,所以人家大都在讲传承,你说“思考古琴”,请问你思考什么呢?

我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最近的两三百年,人类的视野和生活的空间有极大的拓展,全人类的生活形态变化非常大,思想领域变化也很大。那么古琴有三千年历史,如果用当代人类的观念来审视古老的古琴,就会产生很多有趣的认识,也许是更加清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的一些思考,非常愿意分享给大家,不论您有没有学古琴,不论您是初学还是资深的琴人,也许我的观念跟您之前听到的不一样,欢迎讨论。

这是第一集,我们先聊一个貌似很简单,但是很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如何听懂古琴曲”。

我先跟您讲一件事儿。

在六七年以前,2013年的1月,大冬天,我路过一个北方城市,听说某古琴家水平高,他曾经参加全国比赛得过大奖,教了好多学生,所以我就打电话,约好时间去拜访。

到他家里看他弹琴,确实挺好的,然后坐下开聊。我想知道他弹琴的时候心里想什么,因为从这个能看出他对琴曲的理解,能看出他如何组织琴曲,这应该是属于弹琴的“心法”。

我就抛出一个问题:您弹《长门怨》,心里是想着汉武帝和陈阿娇吗?

《长门怨》是个什么故事呢?传说是汉武帝四岁的时候,见到表妹陈阿娇,很喜欢,四岁就一见钟情。他说如果阿娇嫁给我,我会造一座金房子给她住。后来果然娶了阿娇,汉武帝十六岁登基,阿娇果真成了皇后。再后来阿娇失宠,被贬居住在长门宫,每天哀愁悲泣、以泪洗面。阿娇想了个办法,派人带一百斤黄金去送给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请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长门赋》,把她的悲苦、思念描写得淋漓尽致,文章呈给汉武帝,汉武帝深受感动,想起来以前的情分,于是陈皇后重新获得宠幸,夫妻感情又好了。这故事就留下两个注明典故,“金屋藏娇”和“千金买赋”。

我这么问,是想引导这位古琴家说出一些个人的体验,以为他会说“非也,我弹琴的时候想的是啥啥啥”,谁知那位琴家不加思索的说“是的,我就是想着汉武帝、陈皇后。”我只好再追问:“您想汉武帝、陈阿娇的故事,只是因为琴曲叫做《长门怨》吧?如果您拿到这个曲谱,开头部分是残破的,它就没有标题,难道您还能想到长门怨的故事吗?或者,”我一转头,正好看到阳台上有一盆君子兰,北方家里很多养兰花的。我就对琴家说“也许这个没有标题的曲子您弹了好久,您感受到曲子里郁闷的情绪,有的段落似乎是在抽泣,有的地方愤恨不平的口吻,您就把它命名为<幽兰怨>。孔子看到兰花跟野草长在一起,就感叹自己不得志。那您弹琴的时候,不想陈皇后的幽怨,您想着兰花的幽怨,这也能说得通吧?”那位古琴家想了想说:“我弹久了,还是会想到汉武帝、陈阿娇。”

然后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

这是真事儿,那次会面对我触动挺大。他作为一位资深的弹琴人,居然会这样回答,可见弹得很多,而思考太少。

一首古琴曲的典故,对弹好这个曲有什么用呢?一开始是有用的。典故是弹琴入门的拐杖,可以用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入琴曲的氛围之中。尤其是有的学生是小孩儿,还没听过这些典故,学弹古琴,顺便了解了文化,也算一举两得。

但入门之后,就要抛开“典故”和“琴曲背景”这些拐杖了。

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音乐根本无法讲述具体的故事。

在各个艺术门类里,音乐天生是最抽象的。

别的艺术门类,比如画画,从原始人开始,总要画个具象的野牛、狮子,捕猎场景之类。

古代的戏剧,总要演一个具体的事件。

建筑比较抽象,但总有彩绘笔画、雕塑、刻文字。

而音乐自从诞生,就不用描绘那么具体的人物、事件。

关键是,音乐也没有能力描绘具体的人物、事件。

比如这句话“我姓刘名彻,后世称我为汉武帝。”我敢说,古今中外,再高水平的音乐家,用再昂贵精妙的乐器,都不能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听众。古琴做不到,交响乐团也做不到。

今天中午我吃了饺子,我老家是北方的,这个桌子1000块,这些简单的话,音乐都没法传达,《长门怨》故事要复杂得多啊,音乐又怎么能讲出来呢?

所有的乐器都不能讲典故,可是我们常见一些弹古琴的人,总是很笃定的说,这个曲子描述了某朝代的某个典故。

学生学曲的时候,往往追问老师说:请问这个曲子“讲的是什么故事”,甚至还要问第一段是什么情节,第二段是什么情节;

老师也会主动讲述典故,告诉学生,你要想弹得好,就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然后带着陈皇后的感情弹;

欣赏古琴的时候,经常会从这个角度评判“你的演奏有没有表达陈皇后的悲伤”,这就是典故的角度嘛。

您看到了,古琴明明无法讲述具体的典故,但古琴的各个场景都充斥着典故,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顺便说一下,金屋藏娇,千金买赋的故事,正史里都没有记载,都是后人写的野史。

那么古琴不能讲故事,它能讲什么呢?虽然不能准确的讲述陈皇后为什么愤懑,几十年人生的前因后果是怎样,但是如果弹得好,能充分表达愤懑的情绪。也就是说,古琴无法确切的写人、叙事,但它能有力表达情绪,这是它的第一个强项。

古琴还能做什么呢?第二,古琴可以营造出意境。我们现在往往把“意境”这词给狭义化了,一说“哎呀,真有意境!”大都是指宁静安详的意境。其实不光宁静安详,其他诸如:宏大、苍凉、躁动等等很多很多种都是意境。

第三,古琴可以表现动态。升起、滑落、蓄力、释放,转弯、折角,就像草书的线条一样,变化丰富。

其实我现在说的这三点,情绪、意境、动态,就是古琴在艺术方面的价值。

我先把观点放在这儿: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情绪、动态、氛围、空间,所有的艺术都在表达这几项,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书法、舞蹈,都不例外,古琴也一样。

但是,相比其他的乐器,古琴确实有特殊的地方,古琴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古老、最具民族精神的乐器,对中国历史方方面面有广泛影响,是真正的“源远流长”。也正因为这样,古琴的艺术性,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文化、典故、宗教包裹得格外的紧,这种状况也许比全世界其他所有的乐器都严重。

知识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

知识要学习,而艺术是要感受的,知识和艺术根本是两个范畴。

琴曲背景典故是知识、是信息,可是我们欣赏古琴曲,是一个艺术行为。所以说,如何听懂古琴曲呢?那么就不一定从知识入手,而要从感受入手,感受到了情绪、意境、动态,才算听懂,只知道了琴曲的典故,并不是听懂了这个曲。

好,这是从欣赏的角度,那么从弹琴人的角度,弹琴的时候应该想些什么呢?下回再说,谢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