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泡泡玛特,张坤开始买酒店了

圈内人的基秘 2022-10-27 10:55:14

三季度,张坤的管理规模减少140亿,不过单季度仍有5亿左右的净申购。

看来“抄底”的基民不在少数。

在这次的三季报中,张坤谈到了投资要有买房的心态:

“投资者如果以买房的心态来投资股票,包括细致的基本面分析(大量调研楼盘)、重仓买入(投入大量资金)、长期持有(不因为短期房价波动而进行交易),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持仓上,变化有不小的变化:

斯嘉丽对张坤的四只基金的三季度重仓股进行了合并统计: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最大的变化是,

1,三季度增加了医疗配置,增持了药明生物。

2,减少了金融板块的配置,减持了港交所和招商银行(A股)

3,调整了白酒股的顺序,泸州老窖成为持有市值最多的白酒股,也是目前4只基金合并在一起的第一大重仓股。

4,新进华住酒店,泡泡玛特退出前十大。

从三季度规模来看:

张坤的总管理规模降至830亿,较二季度的971亿,减少了约140亿,比一季度还少了20亿。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从规模来看,4只基金都在缩水。

缩水比较严重的是易方达蓝筹精选,三季度规模减少95.48亿;

其次是优质精选也减少了25亿;

优企三年和亚洲精选规模的减少在5-15亿左右。

不过从净申购来看,基民还是买买买的。

根据每天的净值,计算出三季度基金的平均单位净值,分别乘以总申购份额和总赎回份额,大致推算张坤各基金三季度的总申购金额和总赎回金额,大致如下: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9.30

注: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还在封闭期

三只基金三季度的总申购金额54.32亿,总赎回金额有43.78亿,也就是说三季度张坤基金的净申购还有5.47亿。

其中,优质精选的净申购最多,亚洲精选次之,看来放宽限额也没有拉动基民申购的热情。(关于亚洲精选,斯嘉丽也写过,点击查看)

所以,张坤总管理规模的减少,主要在于三季度基金净值的下降。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4.21

三季度,权益市场没有延续二季度的反弹,开始加大震荡力度。

偏股基金的中位数下跌近12个点;张坤管理的4只基金,平均跌幅为14.94%,超过偏股基金的中位数。

1,增持药明生物,看好眼科股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从二季度开始,张坤新进了两只医疗股,三季度,张坤进一步增持。

达视光学(眼科)没有增减持动作,依旧维持二季度持仓;

而对药明生物(生物科技)则进行了增持,相比二季度的3100万股,三季度增持至6223万股,增持幅度超2倍!

而且,从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公布的三季报来看:

张坤的蓝筹精选也在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虽然相比上期有所减持,但减持幅度不大,目前持有市值超10亿。

2,减持金融股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三季度,张坤持有的金融股市值113.26亿,相比二季度的151.29亿,是减持的。

其中,对港交所和招商银行(A股)都做了减持,但对招商银行(港股)做了增持,持有市值从4亿,增加至15亿。

其中,港交所不是普通意义的金融股,其业务相当于“桥梁收费”(过路者都要收费),这是张坤一惯喜欢的模式。

张坤之前在接受访谈时提到,不喜欢包括金融股在内的周期股。

理由是:金融行业大都带很高杠杆,任何时候它都要特别警惕,一旦出现任何不想出现的情况,这个杠杆会杀死它。

不过,之前张坤在季报提到:我们着眼于企业内在价值和长期表现优中选优,力求组合中企业内在价值的总和长期看近似于一条逐步增长的曲线。

也就是说,投资关键还看公司的内在价值,且内在价值总和是要逐步增长的。

所以,虽然有减持,但张坤仍继续持有招行和港交所,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白酒股顺序调整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三季度,张坤管理的四大基金持有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股份的总量310.65亿元,较二季度的362.86亿元,减少了50亿。

不过,虽然持仓市值下降,但因为总管理规模的大幅下降,白酒的持有比例还略有增加!

从持有比例来看,三季度四大白酒的持有比例占基金净资产的37.41%;而二季度,四大白酒占张坤管理净资产的37.36%。

此外,四大白酒股的顺序也有了新的变化。

泸州老窖成为持有市值最大的白酒股,不过从持有份额来看,相比二季度略有减仓;

而最受关注的茅台也做了减持,减持幅度不算大;洋河股份也一样;

4只白酒股中,唯一加仓的是五粮液,不过加仓幅度也不大。

所以,基金经理并不是躺赢!内在价值和潜在回报大幅调整的时候,基金经理会做反应,只是在内在价值没有出现激烈变动的时候,调整是局部的。

4,增持腾讯阿里京东,减持美团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总的来说,虽然互联网的总持有市值相比二季度降低了,但由于总管理规模降低,其实互联网的持有比例是没变的,依旧是17%左右,这个持有比例大概是白酒的一半。

不过结构上是有一些变化的,除了减持美团,腾讯,京东和阿里都是增持的。

不过单只基金来看还不一样。

比如亚洲精选,加仓阿里巴巴、腾讯,但对京东是小幅度的减持的,不过,京东依然是亚洲精选的第一大重仓股,腾讯从二季度的第四大重仓股升为第二大重仓股。

除此之外,张坤在互联网赛道上的选股,还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东南亚互联网龙头SEA公司。

这家公司是华人企业家李小冬2015年在新加坡创立,是一个涵盖游戏+电商+支付的综合平台,有点类似腾讯与阿里巴巴的合体,目前市值接近300亿美元。

5,新进华住集团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虽然说疫情对消费股的重创很大,但在后疫情时代,很多基金经理也发现了另一种受益于疫情的“消费股”。

基于酒店龙头股的份额提升逻辑,张坤三季度就关注到了华住集团(酒店)。

亚洲精选三季度买入港股华住集团,买入份额超1000万股,持仓接近6%,从而使华住集团首次成为张坤的十大重仓股之一。

以前酒店行业格局并不好,龙头公司所占份额很低,中小酒店、单体酒店太多了;

但疫情使得酒店行业迎来出清机会,使得许多小酒店被淘汰,酒店龙头迎来重大利好,许多酒店股在疫情期间四处出击、持续增加门店或收购中小酒店,市场份额持续向龙头集中,行业出清意味着酒店龙头未来的盈利能力将具有想象力。

6,泡泡玛特退出前十大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亚洲精选的前十大持仓上,张坤对消费品做了减持。

比如二季度重仓的蒙牛乳业和泡泡玛特,三季度都退出了前十大。

以泡泡玛特为例,这是张坤在今年一季度建仓的。

今年以来泡泡玛特已经跌超75%,可以说张坤被泡泡玛特套得死死的。

1,市场回顾:增加医疗股,减少科技、金融股

2022年三季度,A股市场震荡下跌,沪深300指数下跌15.16%,上证指数下跌11.01%,创业板指数下跌18.56%。香港市场同样下跌,恒生指数下跌21.21%,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22.86%。

三季度,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出现下滑,并且随着各地疫情反复,生产和消费活动受到影响,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流动性方面,总体保持比较宽松的状态。

汇率方面,随着美国的不断加息,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各国货币都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

股票市场方面,三季度分化明显,煤炭、石油石化、交运、地产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而电力设备、建材、汽车等行业表现相对落后。

本基金在三季度股票仓位基本稳定,并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医药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金融等行业的配置。个股方面,我们仍然持有商业模式出色、行业格局清晰,竞争力强的优质公司。

2,投资者如果以买房的心态来投资股票,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三季度,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担忧:各地疫情反复、地产销售的下滑、人民币汇率的贬值等等,似乎每个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近期经营业绩产生负面的影响。

然而,对于中远期(比如三五年后)企业的经营情况,投资者似乎不太关心。事实上,从现金流折现角度,企业的最大部分价值通常来自远期的永续部分。

长期来看,国人的勤奋和智慧毋庸多言,只要走出疫情的阴霾,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作用,各行各业都会产生优秀企业家领导的优秀企业,助力中国经济的崛起。

然而,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即使是以企业价值作为投资的标准,但记分牌却仍是股票价格。人类需要即时满足的心理特性决定了短期的股价变动是最影响投资者心态的。

格雷厄姆曾说过,大部分投资者失败的原因在于,过于在意股市的短期运行情况。

对于这样的投资者而言,或许股票没有每天实时报价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话,就不会因为其他人的错误判断而遭受精神折磨了。

事实上,投资者如果以买房的心态来投资股票,包括细致的基本面分析(大量调研楼盘)、重仓买入(投入大量资金)、长期持有(不因为短期房价波动而进行交易),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在理性的世界中,股票交易量是不会很高的,但在实际世界中,股票投资者却经常对短暂且无关紧要的日常信息做出反应。

但实际上,市场先生是来服务投资者的,而不是来指导投资者的。现阶段,市场先生提供了对长期投资者有吸引力的出价。

附张坤三季度重仓股明细

0 阅读:256
评论列表
  • 2022-10-29 13:34

    佩服张坤的定力,持有的蓝筹精选A股的公司能闭眼买,不要去读研报了,大咖就是大咖,基实高仓位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这样长期坚持的定力未来一定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收益,耐心等三年,一定有惊喜

  • 一个代工玩具,生产门槛低。靠着各种软广提高知名度,靠高价回购隐藏款套路炒高了价格,靠利用人喜欢小博大的心里刺激消费。

  • 2022-10-29 12:56

    我觉得玩具这东西没有后面文化(动漫,漫画,小说等)支撑就是空中楼阁,ip创造的再多,没人认。比如变形金刚,宝可梦这些玩具,老的的保存到现在的也好几千…不具备文化传播价值,就是资本炒作玩具。

圈内人的基秘

简介:一位神秘的基金圈内人,化名斯嘉丽,从内看穿投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