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毁了袁芳

圈内人的基秘 2022-08-16 18:37:25

这两年,爆款基金的陨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基金公司的规模导向销售,使得一大批基金追求在市场最热的时候成立,而后则是面临业绩的回落。

而明星基金经理也逃不开规模的魔咒,从张坤,刘彦春到葛兰,规模成就了他们,同时也成为败坏他们名声的毒药。

工银瑞信的袁芳,也不能免俗。

1

成也规模 败也规模

2020年,袁芳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0.12.31

她管理的工银瑞信文体产业和工银科技创新均获得了超70%的回报。

另外两只2020年内发行的工银瑞信圆兴和工银高质量成长也分别获得67.8%和25.06%的回报。

这两只基金在募集期就成为明星基金了,前者工银圆兴募了20.97亿,工银高质量发展募资超100亿。

收益规模双丰收。

2020年,袁芳也成为了明星基金经理之一,当年的管理规模一跃超270亿。

但随之而来的是巅峰后的滑落。

到了2021年,袁芳巅峰期的规模一度超470亿(2021年二季度末)。

随着管理的基金规模增加,袁芳的业绩开始出现明显的颓势。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08.12

相比2020的超高回报,2021年和2022年,袁芳旗下基金的回报都相对不尽如人意。

2021年,表现相对较好的是工银瑞信文体产业,全年回报10个点,工银科技创新和工银瑞信圆兴也都有5个点左右的回报。

而成立于2021年年初高点的工银瑞信圆丰三年跌的比较多,全年跌幅近8%。

进入2022年,袁芳旗下的基金表现就更拉胯了。

截至8月12日,旗下5只基金至今依旧全是负收益,且同期跌幅,基本都大于沪深300指数。

而成立于市场顶部的工银瑞信圆丰今年也是跌的最惨,自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跌幅超26%了,这个封闭期3年的基金,最新净值为0.7359元。

从2022年来看,这5只基金的整体跌幅基本都在15%-20%左右。

袁芳基金的评论区也都是怨声载道:

不可否认,规模绝对是影响袁芳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这归根结底还是和投资方法有关。

2

投资风格

不容于大规模

1,分散投资

这两年持仓分散、但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不少,比如杨金金、刘畅畅、缪玮彬等新生代,但其实袁芳早就是以持仓分散出名的基金经理了。

以工银瑞信文体产业历年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变化为例: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6.30

2021年之前,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基本都在40%以下,远低于同类平均水平;

2021年后,基金前十大集中度开始明显增加,近一年基本稳定在40%-45%之间;比如今年二季度,基金第一大重仓股泸州老窖也仅占5.98%的仓位,前十大重仓股比例为为43.56%。

同时,袁芳的全部持股相对较多,还是以文体产业为例。

2021年年报显示是77只,2021年中报显示是110只,2020年年报显示是104只,2020年中报显示是 74只。

这也是集中度低的体现,因为需要配置更多的个股。

所以,这种分散持仓的风格,必然会受到规模的限制。

2,交易风格明显

袁芳早年做过两年股票交易员。

相比股票研究员,交易员不必具备超强的专业知识,但要对数字有很强的敏感性,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所以交易风格也明显地刻在了袁芳做投资的框架中。

从工银瑞信文体产业的换手率来看: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截至2021.12.31

2016-2018年,基金的换手率基本都保持在4-5倍,虽然不算畸高,但也不低。

2019年后,袁芳的换手率开始逐步下降。

2019年、2020年、2021年,工银文体产业换手率分别为310.57%、240.29%、208.7%。

换手率的降低,除了说投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都是受到了规模扩张的影响。

但由于交易风格更适合规模小的基金,所以这种高频交易的优势被限制,因此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手段也受到了限制,既丧失了此前的灵活性,又导致出现了较大的回撤。

除了规模影响投资方法的发挥,袁芳近两年落后的原因还有错失新能源板块的大火。

3

错失新能源

2021年,市场确定性高的收益集中在新能源,并且出现见顶信号。

袁芳做过5年多时间的消费行业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后,她也在不断扩大行业能力圈范围了,回顾以往的行业配置,消费,医药,电子,传媒等行业均有配置,整体来看,她的行业配置是比较均衡的。

不过,但她也直言不讳,在她的投资方法里,会有一些板块轮动的思维,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主题性板块投资。

“我自己的方法论里,会有一些阶段性的重大策略选择,会有一些板块轮动的思维在里面,这就导致有时候会有一些板块性的投资体现。”

但在这一轮新能源雄起的市场下,袁芳几乎是错过了。

因为文体健康和科技创新有投资限制,就用2020年4月成立的工银瑞信圆兴为例: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6.30

2021年以来,前十大重仓股中,只有宁德时代一个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个股,宁德时代2021年至今的涨幅也一般般,不到50%。

除此之外,她持有的重仓股,基本都是热门赛道的抱团标的,虽然以均衡之名,但总让人觉得章法较乱。

比如2021年一季度重配食品饮料,到了二季度砍了一部分食品饮料股,增加了TMT板块的配置,到了三季度又开始增配汽车;四季度又增加了电子板块的配置。

袁芳在早年采访中表示“不希望给自己定性为一种投资风格,投资重在‘配菜逻辑’”。

关于这一点,她也在2021年一季报中继续强调:

“不强调风格,重点是做出个股阿尔法。”

以海康威视为例。

2020年末,这家公司进入了前十大重仓股行类,且几乎一直稳坐第一大重仓股的位置,而直到今年一季度末,海康威视的股价已经跌破袁芳建仓的价位。

从二季报来看,海康威视目前已经退出前十大重仓股行列。

4

从机构追捧

到大量出逃

袁芳走红的另一个点就是:“受机构投资人的追捧”。

“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企事业单位等。

相对个人持有者而言,机构投资者拥有投研优势和便利,一些优秀但是不拔尖的产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发现,机构可能发现更早一些。所以,机构投资者通常被当作“聪明资金”。

但如今,机构投资者却纷纷逃离!

还是以文体产业基金为例: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12.31

基金成立的时候,几乎全是个人持有者,后续随着业绩不断兑现,机构投资者也大举涌入。

很明显的,从2018年开始,机构投资者显著增加,到了2019年和2020年,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已经达到75%以上,巅峰时期2020中报,机构持有份额超21亿份。

不过,从2020年年报开始,机构投资者的比例骤减,年末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已经降到了40%;

进入2021年,中报的机构投资者已经降到了25%,年末更是降低至12.55%。

很明显,机构踩中了袁芳业绩爆发的时刻,同时也精准的躲开了业绩拉胯的时刻。

但个人投资者却倒霉了,在2021年高点时大量涌入的基民,从2021年至今,文体产业还跌了超6个点。

5

写在最后

在管理规模达到355亿的时候,袁芳表示,“现在会主观地作出选择,提高一些持股的集中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下而上的研究上。”

规模的扩大让袁芳必须要减少过往频繁轮动和高换手的风格,在选股上多下功夫,是每个管理规模增加的基金经理的必经之路。

但问题在于,精选个股需要基金经理对于公司的独到见解,才能发掘n倍股,而袁芳早年更多是选行业,所以未来,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阅读:9

圈内人的基秘

简介:一位神秘的基金圈内人,化名斯嘉丽,从内看穿投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