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让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钱洪昌笔下漫谈 2024-05-15 02:48:23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大地。但由于每年的春秋之际雨水变多,水患成为了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心头大患。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问题, 从古至今,尝试了各种手段,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经过多方商讨,决定选址修建水坝。

最终,大坝在距离市区30公里的三门峡成功修建,这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本以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却遭到了很多人的痛恨。

甚至还西安居民说出:“早就该炸掉了”,到底是为什么让他们说出这样的话,三门峡大坝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面对黄河流域年复一年的洪灾,国家领导人决心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1954年,一场旨在根治黄河水患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水利专家们纷纷献策,寻找能够找到驯服这条狂野河流的办法。

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实地考察后,一个大胆的决定应运而生——在三门峡修建一座大型水坝。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条件相对稳固,被认为是理想的筑坝之地。1954年,中央政府正式批准了这一宏图大计,全国上下一心,投入到这场人类与自然的较量之中。

工人们挥汗如雨,铁锤与石块的撞击声在山谷间回荡,一座象征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建筑开始在黄河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座水坝,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但是,三门峡大坝的建造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这座位于陕西黄河中游的水利工程,从筹备到动工,再到最终建成,历经了数十载的时光。

最初的困难就来自于当地的地质环境。三门峡盆地周边群山环抱,地下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岩体裂隙纵横,施工难度可谓巨大。

面对重重阻力,建设者们寸步难行,不得不先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和加固处理,方能为大坝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则是大坝建设必然导致的大规模移民安置。三门峡库区所在的陕西渭南等地,曾经是人口稠密、经济活跃的地区。然而,由于建库蓄水的需要,十几万户数十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徙到陌生的新家园。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万众一心,最终三门峡大坝成功建成。大坝建成后,立即为黄河中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利益。

其防洪调蓄能力出色,每逢雨季,都能拦截上游的洪峰,为下游地区遮风挡雨。同时,它还可以合理调配上下游的水量,对农业生产形成了有力保障。

同时,三门峡大坝发挥了黄河水能的优势,成为流域最大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极大推动了沿岸工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三门峡大坝对改善航运条件功不可没。在建坝之前,黄河中游曲折狭窄,淤积严重,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大坝的修建不仅疏浚了河道,还调节了水量,为黄河中游打通了航运大动脉。如今,货运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地航行在波涛之上,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三门峡大坝毕竟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专家主导设计的,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最值得反思的,莫过于当时对黄河高泥沙含量的忽视。设计之初,由于对黄河的特性缺乏深入了解,苏联专家未能充分考虑到黄河水系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忽略了设置排沙设施的重要性。

由此导致,三门峡水库在运行多年后,库底逐渐被大量淤沙所堆积。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库的防洪调蓄能力,还可能引发泥沙外溢,危及陕西关中平原的安全。

如何消减库底淤积的巨量泥沙,已经成为三门峡大坝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作为清华大学的水利学教授,黄万里曾赴美留学,学成后助力中国的水利发展,黄万里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切。

他曾多次公开反对三门峡大坝的修建,理由正是泥沙堆积会导致渭河水位抬高,引发内涝,甚至可能出现洪水倒灌西安的惨剧。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水利学发展滞后,他的提议没有得到支持。到现在,黄万里的预言应验了,三门峡大坝竣工后,沙石的疯狂堆积让渭河逐渐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周边农田被淹没,大量农民无家可归。

西安人对这座曾经让人无比憧憬的三门峡大坝,由衷产生了痛恨。

三门峡大坝在建设初期就遭遇了不少争议和质疑,其根源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存在一定偏差。作为主理设计的苏联专家,他们在规划大坝时过于关注下游地区的利益,将重心放在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等方面。

然而,他们对大坝上游的特殊地理环境缺乏足够重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世界最高的泥沙含量,这一独特因素在设计之初未能被充分考虑。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三门峡大坝管理方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他们增建了排沙隧洞,并在大坝中部加装启闭机,以期能够定期排除水库中的沉积物。

此外,他们还在上游引黄入冀工程的基础上,新建了多个大型排沙明渠,从根源上减少了入库泥沙的总量。

多年来,这些不懈努力终于初见成效。虽然仍无法彻底清除库底淤积物,但至少已经基本控制住了淤积的进一步扩大。水库的防洪和发电功能得以较好维系,三门峡大坝的综合效益也逐步凸显出来。

纵观三门峡大坝自建成以来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其综合利益是远远大于弊端的。

首先,三门峡大坝的修建成功解决了黄河下游地区长期遭受的水患困扰。

其次,三门峡水利枢纽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是巨大的,作为流域最大的电站,它每年都能输出大量清洁电力,不仅推动了沿岸工业的发展,更为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大坝的修建还疏浚了黄河中游的航道,极大改善了航运条件,提高了物流效率。无怪乎,在三门峡大坝面临是否拆除的争论时,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坚决表达了反对意见。

毫无疑问,三门峡大坝在运行过程中确实暴露出了一些设计缺陷,但这并不能抵消它所创造的巨大综合价值。相比之下,长江三峡工程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峡大坝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到了长江的特殊情况。设计团队深入调研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工程建设条件,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总体方案。

这不仅有效解决了下游地区长期遭受的洪涝灾害,更通过大规模的水能开发,为沿江地区输送了大量清洁能源。

回过头来看三门峡大坝,虽然它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遗憾,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总结经验、积极改进,最大限度地彰显大坝的综合价值。

毕竟,像三门峡这样的重大工程,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的磨合和完善期,才能真正展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精诚团结,定能让三门峡这座伟大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水利工程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我们秉持科学民主的理念,切实听取各界声音、权衡工程利弊,就一定能够把这把利剑耕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从而惠及全体国人。

相信只要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热土,终有一天,这里必将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信息来源:

0 阅读:0

钱洪昌笔下漫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