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终身错谋酿乱局,宗法立嫡误国运,齐王出局引政治纷争。

钱洪昌笔下漫谈 2024-02-24 17:50:51

晋武帝不顾西晋政权的命运,按照“立嫡以一长不以贤”的宗法从则,亲亲相护,弃才任亲,放出齐王彼,坚持让智障儿子继承皇位,确实是他的巨大过错,也为他身后发生一系列变乱种下了祸根。

晋武帝确定仍以太子衷继承皇位,就需要给他安排适当的辅政大臣。

任用谁来辅政呢?由于晋武帝的心腹们意见分歧,辅政大臣的人选总是定不下来。

晋武帝曾经问尚书张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当时许多大臣都认为,齐王枚虽未被立为储君,

作为辅政大臣也很合适,所以张华回答说:“明德至亲,莫如齐王伙”。

晋武帝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既非上意所在,微为作旨”,不久就把张华放出离京作官。

尚书左仆射王浑又上疏说:“愚以为太子太保缺,宜留饮居之,与太尉汝南王亮、卫将军杨姚共为保傅,干理朝事。

三人齐位,足相持正,进有辅纳广义之益,退无偏重相倾之势。”王浑提出让汝南王司马亮、杨桃、齐王饮共同辅政,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汝南王亮是太子衷的叔祖父,他在宗室中的辈分很高,杨跳是外戚杨骏的弟弟,皇后杨艳是杨骏的侄女,杨艳死后,晋武帝又纳杨骏之女杨芷为后,杨眺属太子衷的外祖辈,齐王饮是太子衷的叔父,在朝廷有威望。

这三人辅政,照顾到了统治集团各方面的关系,按说是切实可行,可是晋武帝不纳。

晋武帝不仅不让齐王饮辅政,而且几次下沼催促他离京就任。

于是,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息、中护军羊诱、侍中王济、甄德等人都竭力谏阻,晋武帝都不听。

王济还让妻子常山公主及甄德的妻子常广公主一起进宫,哭诉叩请晋武帝把齐王枚留下。

晋武帝债怒地说:“今出齐王,自是肤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邪!”〔24〕接着就给王济、甄德以降职处分。

公元283年(太康四年)春,晋武帝命太常议赐齐王之物,博士秦秀等人又提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藩”。

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都同意博士们的意见,乃奏议曰:“当从博士等议”。

晋武帝大怒,以“博士不答所问而答所不问,横造异议”的罪名,把郑默、曹志免官,其余都被除名。

齐王饮因构被出,愤怨发疾,乞守先后之陵,晋武帝不许。这时,河南尹向雄又冒死向晋武帝直言谏日:“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德望者少,齐王卧居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也。

帝不纳。”

齐王因惯怨至极,终于呕血而亡。王夫之曾经认为:“西普之亡,亡于饮之见疑而废以死也。

彼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故举朝争之,争晋存亡之介也。”晋武帝放出齐王饮,举朝为之力争,所争的实质,确实关系到西晋政权的存亡问题。

根据齐王收当时从政的表现和在朝廷的成望,如果被立为嗣或作辅政大臣,能够比较有效地行使权力,能够维系住统治集团不发生分裂,那么,西晋的社会矛盾还不会迅速激化起来,西晋政权暂时再维持一个时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把西晋灭亡的原因统统归之于齐王枚之见用与否,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过分夸大了齐王饮个人的作用。

晋武帝排斥齐王饮辅政,而对辅政大臣的人选却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这个事实,在《晋书·杨骏传》、《资治通鉴》惠帝永熙元年、《晋书·武帝纪》里都有记载。

这几个记载虽略有差异,大意却基本一致,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一,直到晋武帝病危之际,仍未安排好辅政大臣,杨骏以后父身份,独侍帝疾,他趁机排斥异己,任用私人,晋武帝对杨骏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

晋武帝临终前打算让汝南王亮与杨骏共同辅政,并叫左右写了诏书。

《晋书·武帝纪》独载,“有诏以汝南王亮辅政”,只提到让汝南王亮一人辅政,这个记载恐有疏漏。

杨骏是太子衷的外祖父,他与其弟杨跳、杨济,“杨氏三公”,“势倾天下”。平时晋武帝委任杨骏,“尚书褚若、郭奕并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樱之重。帝不从。”晋武帝病重时,又让杨骏独侍禁中。

从这些情况来看,晋武帝打算让杨骏与亮共同辅政。晋武帝的想法是:汝南王亮虽有宗室之尊,却是个庸才,他曾经两次因军事失利免官,后调到中央,让他监督宗室,可他一生也没有干过一件出色的事。

不过,在当时宗室力量较强的情况下,把汝南王亮这位老前辈请出来辅政,宗室和朝廷既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对太子衷的皇位也不会有什么威胁。

杨骏个人则“素无美望”,他“以后父超居重位”,处事却“素怯懦”,且又“孤公无子”。

杨氏虽然权势很大,再安排一个汝南王亮来牵制他,杨骏也不能不潜心辅助司马衷当皇帝。

所以,让汝南王亮一人辅政的记载是不足信的,由汝南王亮与杨骏共同辅政的记载是可言的。

可是,晋武帝的打算并没有实现,诏书还没有发出,就被杨骏扣住。

三,皇后杨芷乘晋武帝病笃迷乱之际,矫称晋武帝的旨意作遗诏,以其父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骏遂当寄托之重”。

《晋书·杨骏传》和《资治通鉴》都记载,杨后在晋武帝病笃迷乱之际,奏以杨骏辅政,“帝额之”。

这个记载是有矛盾的。既然晋武帝已经处于病笃迷乱之中,他怎么能再点头表态呢?如果晋武帝同意让杨骏一人辅政,在他未迷乱以前,为什么又令中书作诏以亮与骏共同辅政呢?

杨后等人呈上遗诏时,晋武帝肯定比较清醒,他看了诏书后,为什么又“亲视而无言”呢?晋武帝对遗诏不予表态,可是直到临终还问汝南王亮来了没有?“意欲见之,有所付托”。

很明显,晋武帝不同意杨骏一人辅政。杨后所呈的遗诏,是用阴谋手段炮制出来的。

杨后乘晋武帝迷乱之际,矫称帝旨令华庆、何助作遗诏,良、动不收不写,可是诏成以后,杨后当着庄、助把诏书呈上,晋武帝却视而无言。

晋武帝还没有表态认可,在他逝世后“遗诏”便付诸实行。杨骏独自辅政根本不是晋武帝的本意,是杨后矫称帝旨传假诏造成的。

王夫之曾经说:“使晋有社樱之臣,行伊、霍之事,而庶其定乎!”可是,晋武帝直到临终也没有安排好辅政大臣,而杨骏却通过阴谋手段“当寄托之重”,少听以王夫之又说:“武帝之不终也”。

晋武帝逝世后,太子衷即位,是为惠帝。不久,西普王朝就发生了贾后之乱一与宗室混战。

具体考察每次变乱是怎样引起的,具有什么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惠帝不能执政,给辅政的杨骏提供了攫取大权的好机会。杨骏一当权就委任亲戚,广树私党,大开封赏,并以恩泽自卫。

晋武帝旧时的老臣如王戎、裴楷、和墉等人,都被杨骏猜忌,不让他们参与朝政。

西晋的宗室殷盛,杨骏蝎力排挤。

宫中凡有诏命,都要“人呈太后,然后乃出”,皇权完全由杨氏操纵。再加上杨骏“为政严碎,位谏自用”,“于是公室怨望,天下愤然。”

惠帝的大权旁落,他的皇后贾南风并不甘心,她“忌后(杨太后)父骏执权”,“又欲干预政事,而为太傅骏所抑”。权势的欲望,驱使她阴谋发动宫廷政变。

0 阅读:7

钱洪昌笔下漫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