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武志红,后有李松蔚,心理咨询师被控性侵,暴露出哪些隐患?

安汐谈情感 2024-05-28 09:50:48

本文字数约:555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知名心理咨询师对女来访者实施了性侵?

02、李松蔚与冬妮纠纷案件背后,有3种可能性

03、“网红”心理咨询师为何容易“人设”翻车?

04、心理咨询的行业乱象急需得到整顿

李松蔚,图片来源于网络

01、知名心理咨询师对女来访者实施了性侵?

最近,有一起由心理咨询引发的官司引来了很多讨论。

2022年7月,王馨淼以“冬妮”的网名在网上称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在咨访关系中与她发生亲密关系,如亲吻、拥抱。

王馨淼觉得自己迷恋上了他,向他表达过爱意。但李松蔚没有与她发展,也没有终止咨询关系,导致她在“恋情”里越陷越深,抑郁情绪反而加重。

王馨淼还实名向李松蔚所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伦理委员会(下简称“心理学会伦理委员会”)投诉其违反心理咨询职业伦理,心理学会伦理委员会接受了该投诉。

李松蔚算得上是国内比较出圈的“网红”心理咨询师,曾在《再见恋人》等真人秀节目中担任嘉宾,很多粉丝认为他长得又帅、又有才华。所以,当他被冬妮指责实施性侵时,一度面临人设翻车。

但是,后来的事情似乎有了一定的反转。

冬妮的发声一直只限于网上,她声称因缺乏证据而无法提起法律诉讼。

2023年9月,李松蔚则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对冬妮提起民事诉讼。心理学会伦理委员会以该案已被立案为由,暂停了相关调查。

最近(5月17日),这个案件在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开庭。开庭结束后,李松蔚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长文,透露了庭审的过程和庭审被告方证据材料细节,直接控诉冬妮为造伪证的“性侵受害者”,讽刺其为造谣者。

与性相关的话题很容易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关注点,何况这一起官司还跟“网红”心理专家有关,更加充满争议性。

现在李松蔚跟冬妮各执一词,心理咨询场所又非常隐私,执法部门的调查也只能呈现部分的事实,判定是否涉及违法。至于事实背后的真相,包括李松蔚是否触及道德底线,这并不在法律调查的范围内。

就像前不久的“胖猫”事件,重庆警方经过详细的调查后,列出了胖猫和谭某交往、两人经济往来等情况,认定谭某不构成诈骗。

虽然谭某的行为不违法,但仍然令很多网友愤怒,指责她跟“胖猫”谈恋爱期间收了胖猫40多万元,一看就知道是个“渣女”。

还有,2021年“吴亦凡强奸案件”发生时,我们曾撰文分析支持受害者都美竹积极维权,并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她受到侵害后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隐患。文章中,我们使用了吴亦凡和都美竹的网络流传照片。

可是,都美竹女士起诉我们侵犯了其肖像权。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有不足,直接使用网络上公开的个人图片确实存在法律风险。

据媒体报道,当时都美竹对媒体、自媒体发起了上百起侵权诉讼,甚至观察者网等主流媒体也被她告上了法庭。

其实,这些媒体在事件发生后都是支持、声援都美竹的,也间接让这个案件引发热议,迅速得到审理,应该说对都美竹是有利的。结果被她反咬一口,很多自媒体都感到不忿,包括我们。

所以,我们应诉与都美竹女士打了官司,一审判决书显示我们败诉,新浪新闻还公开过这一判决书,很多网友为我们抱不平,说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后来,我们积极上诉,在二审中,都美竹看到我方态度强硬,才与我们达成了和解。

所以,在有的事件中,法律上的判定不代表事情的真相。虽然违法了,但不一定违反了社会道德;虽然不违法,但不代表没有触碰到道德底线。更何况,法律是动态变化的。

在李松蔚与冬妮纠纷一案上,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目前只是开庭审理,后续的审理结果如何、会不会再度反转,我们还不得而知。

02、李松蔚与冬妮纠纷案件背后,有3种可能性

冬妮说李松蔚实施性侵,李松蔚则控诉她造谣,到底是谁在撒谎呢?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深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话,这背后的真相有3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冬妮确实在造谣。

但是,为什么一个女性愿意撒谎称自己被性侵,为了“陷害”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而不惜面临“社死”?

这极有可能说明冬妮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并继发了抑郁发作。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最典型特点是害怕被抛弃,在人生经历中反复体验过“被抛弃感”,有很多这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有可能,李松蔚对冬妮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冬妮对李松蔚产生信任、依赖。但后来李松蔚的一些言行举止激活了她的心理创伤,导致她感到自己“被抛弃”了,所以非常愤怒,进而产生了报复心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说明李松蔚没能及时识别出冬妮的人格异常,也未能有效、合理地应对,避免激活她在这方面的心理创伤,更加未能帮助冬妮修复这些创伤。网上说李松蔚接受过创伤治疗的相关培训,说明这个培训是比较浅层次的。

不过,别说像李松蔚这样的知名心理咨询师了,其实临床上有很多精神科医生也缺乏对人格异常的识别意识和能力。即使冬妮到精神科就诊,也极有可能不会得到人格方面的诊断。

第二种可能性,李松蔚撒谎了,他利用“正移情”的方式与冬妮发生了暧昧,有过亲密接触。

所谓的“正移情”,是指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产生敬仰、甚至是爱慕和迷恋等情感,希望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更加亲密。这是精神分析的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心理咨询师懂得有效、理性地处理的话,移情也能对心理咨询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咨询师可以借机深入地指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加强自我觉察和调整,让来访者恢复理性。

如果心理咨询师无法很好地处理这种移情,那么可以选择把来访者转介给其他心理咨询师,又或者结束咨询关系。这也是符合规范、有利于来访者的做法。

可要是心理咨询师发现来访者迷上自己了,还不采取理性行动,跟来访者保持暧昧、甚至发展亲密关系的话,这是严重违背了职业伦理。

因此,中国心理学会2018年公布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指出:“一旦(双方)关系超越了专业界限(例如开始性和亲密关系),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寻求督导或同行建议),并终止专业关系。”

如果李松蔚明知道冬妮对自己产生了迷恋,甚至故意利用“正移情”让冬妮对自己产生迷恋,并发生亲密接触的话,这就不仅仅违背了职业伦理,甚至可能涉及违法了。

第三种可能,冬妮出现了钟情妄想,但李松蔚很可能并没有识别出来。

“钟情妄想”是一种精神病性症状,属于精神科诊疗的范畴,它是指患者坚信别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慕之情,就算对方很认真地反复说没有,患者也会认为对方是故意撒谎,以此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网上有很多支持李松蔚的人就认为冬妮有“钟情妄想”,把李松蔚对她的合理关心、安慰和心理咨询当成了“示好”,非理性地以为李松蔚暗恋自己。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如果属于这一种情况的话,冬妮在网上发声、并请律师与李松蔚打官司,这都说明她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钟情妄想的症状缓解、或者消失了。

她是如何恢复自知力的呢?是否接受过精神科诊疗呢?目前尚不明确。

其实,无论真相属于以上的哪一种可能性,作为心理咨询师,李松蔚都疏忽了一点:冬妮可能并不是只有心理问题那么简单,她极有可能患有精神障碍。不管是精神病性症状还是人格异常,更不用说抑郁症,这都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在新闻报道中,冬妮说自己在2014年当了单身母亲,对人生前路很茫然,所以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后来,她指责李松蔚既不回应她的表白,又不终止咨询关系,令她的抑郁情绪更加严重。

从公开信息来看,冬妮没有过精神科的诊断。但是,从现在的事情来看,她有可能罹患了精神障碍,比如上述提到的严重人格异常,或者曾经有精神病性症状,有抑郁症等。

对于这类型的来访者,如果心理咨询师不懂得识别,很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比如在无意中涉及“非法行医”,又或者无法高效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让来访者失望,甚至双方陷入纠纷。

在这里顺便科普一下,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

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只能接待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不能接待精神障碍患者。而医院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只能在精神科大夫的指导下,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

此外,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都无权对精神障碍患者下诊断,也都没有处方权,只有精神科执业医师才可作出诊断和开具处方。

换言之,严格来说,没有医疗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是不能接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的,更不用说精神分裂症患者了。

不过,在现实中,因为医疗机构中的心理治疗资源比较紧缺,如果精神科大夫给患者开了相关医嘱,比如“建议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疏导”等等的话,患者可以凭医嘱找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

可要是心理咨询师明知道来访者是精神障碍患者,又没有相关医嘱,还对他们进行咨询的话,这就涉及“非法行医”了。有的心理咨询师甚至给来访者下精神障碍诊断,就更加是违法行为了。

03、“网红”心理咨询师为何容易“人设”翻车?

除了李松蔚,另一位拥有千万粉丝的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也曾被人举报在咨询期间涉嫌性侵,举报者还拿出了“聊天记录”。一时之间,武志红遭受到大量网友的声讨。

后来,武志红拿出证据证明上述聊天记录涉嫌伪造,并且也提起法律程序,这才平息了舆论。

武志红与李松蔚一样,都是走的“网红”路线。他们写文章、出书,上电视节目、接受采访,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有不小的名气。这个赛道确实适合他们,他们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引起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但我真诚地建议,他们认真做好“网红”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就行了,不要为来访者做心理咨询,尤其是异性来访者。这很容易惹来纠纷,甚至导致“人设”翻车。

人红是非多,虽然外界的举报不一定都是符合事实,也能间接为他们增加名气,但是,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来访者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进而影响信任和咨询关系的建立。

而且,在网上评论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一回事,他们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在线下一对一地为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又是另一回事,他们必须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如果他们只擅长评论和分析,没法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高效解决问题,反而暴露其低效的短板,这会让来访者及家属感受到很大的心理落差,“原来这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搞不定”。他们会感到非常绝望。

李松蔚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生,网上说,他倾向于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还接受过创伤治疗的连续培训。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经过循证医学证实的、疗效明确的心理咨询方法,整体来说,它确实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一定的心理问题。

但是,随着AI时代的到来,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弊端会日益凸显。比如,对于许多思维逻辑性很强的青少年患者来说,他们很容易与心理咨询师陷入“诡辩”状态,导致心理咨询无法进行下去。

希望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哪怕是有名气的,也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心理流派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地认知,意识到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能仅因为来访者信任自己、慕名而来,就盲目地开展心理咨询。

这一点曾奇峰就非常清醒。他在国内精神分析领域已经算得上是顶级专家了,但他却能直言精神分析在解决实际精神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可能起不了作用,更适合用来探索内心以及人格成长。

另外,虽然目前心理学流派非常多,但都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无法真正高效解决来访者的实际问题。

心理咨询师若想要提升自己,真正帮助到来访者,可以有意识地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看待心理问题。

04、心理咨询的行业乱象急需得到整顿

如今,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已经比以前规范不少了,可是仍存在不少乱象。比如,一些心理机构打着所谓“治疗”、“矫正”的名号,对同性恋者采取非人道的电击、禁锢、恐吓和肢体暴力等,逼迫他们改变性取向。

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我们坚决反对!支持受害者用法律的武器积极维权,甚至将这类机构告上法庭!

有的心理咨询师为了留住来访者,故意污蔑、诋毁同行,展开恶意竞争。

还有些心理咨询师会与来访者发生拥抱等肢体接触,有的是出于故意,希望来访者跟自己建立情感,愿意继续掏钱做咨询;有的则可能只是想表达安慰和关爱。

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咨询关系中的肢体接触有可能会带来很大隐患。一旦后续与来访者发生纠纷,心理咨询师事后的解释都会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所以,中国心理学会一直在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尽可能地减少这类现象发生。

当然,如果李松蔚真的是被冤枉的,我们也非常支持他积极上诉、维权,这也是对于心理咨询师权利的保障,能够鼓舞更多心理学爱好者进入这一行业,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有很多人进入心理学行业时满腔热情,想实现自救或者帮助别人。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发现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或技术都非常低效。而他们参加的心理培训课程已经消耗掉了大量金钱,心理培训机构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像19世纪时,美国西部掀起了淘金热。但大部分淘金者并没有发家致富,反而由于淘金者太多了,那些在淘金区做生意的人轻松地赚了不少钱。

而因为很多心理咨询师在上培训课程时候投入了大量金钱,他们会迫切希望多接来访者来维持收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他们没有坚守职业操守的话,就可能会“来者不拒”,甚至有意无意地欺骗来访者,或者违法接收精神障碍患者。

希望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整顿,让更多来访者能够得到真正有保障、以及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我也澄清一下。我在临床一线中已经执业26年了,虽然我是执业精神科医师,并获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参加过许多心理咨询师的继续培训;但我不是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更不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而是一名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我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我们在临床中使用的是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理解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能精准化、深入化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帮助患者高效康复。

当然,我们这种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及家庭。

李松蔚与冬妮的案件,为所有的精神心理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尤其是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学科或流派的局限性,做到“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才能避免与患者/来访者发生过多纠纷。



0 阅读:11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