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始逃课、沉迷游戏!刚出现心理问题时,正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安汐谈情感 2024-05-30 10:16:43

本文字数约:561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上了大学后开始逃课、沉迷游戏

02、他一直乖巧,怎么上大学后突然变了呢?

03、一次心理干预后,他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

0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苗头时,家长要及时解决

此图为AI生成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最近我接连遇到两件大喜事,心里特别高兴,也特别感动——我之前帮助过两个出现抑郁的孩子,他们一个顺利上大学了,另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这两个孩子都不是正式求诊的患者,只是我跟他们的父母认识,所以跟孩子有过一面之缘,跟他们分别谈了2个多小时,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分析和建议。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他们走向康复都是我的功劳。我只见了孩子一面,就把他们治好了?这不切实际。他们跟我见面之后,父母和孩子还做了其它的努力。

不过,这两个孩子的家长都说,幸好刚出问题的时候,就带孩子找专业人士了解情况,他们心里就有底了,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们对我很感谢,说孩子跟我特别有缘。

其实我想说,他们要感谢的是他们自己。如果不是他们及时重视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放下病耻感、自动求助,并理性接纳我的分析和建议,我有力也使不上。缘分这种东西,有时候是主动争取来的,不然就算菩萨来了都保不了。

以下分享这两个孩子跟我的见面并走向康复的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及时重视,及时行动。

01、孩子上了大学后开始逃课、沉迷游戏

大约3年前的春节前,我和爱人Lucy结束了一年的工作,回到北京准备陪伴家人过年。结果我刚安顿下来,“工作”又来了。

我的一名复旦大学校友也在北京生活,他知道我回来了,说一定要约我见一面,饭店包厢都订好了。我还以为他想叙旧,欣然答应。

结果到了现场,我才发现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他的孩子出问题了,他想让我评估下孩子严不严重,接下来该怎么办。

校友的孩子叫做小齐,是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当时上大一。校友说,孩子从小到大都比较内向,也挺乖的,从不会闹情绪不上学,成绩中等偏上,让大人很省心。

唯独就是小学、初中的时候,他很喜欢打游戏,经常需要家人督促提醒才能停下来,但也不会发生争吵。“我当时觉得这也很正常,男孩子嘛,没几个不打游戏”,校友说。

到了高中,小齐住在学校里了,学业压力加大,老师要求很严格,他基本没有机会玩游戏。但小齐对此能够理解,知道这3年很重要,想着高考完就好了。

小齐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考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不在北京,但也离得不远,他很满意。我的校友和他的妻子也很高兴。

小齐大一入学后头两个月,一切都挺好的,至少在我校友和他妻子看来是这样。儿子每个月定期领生活费,不会超支,父母问他学习、人际关系怎样,他都说挺顺利的。

后来,他们发现儿子好像不太愿意搭理他们,打电话心不在焉的,微信信息半天不回,问他他就说在忙。有时给他打视频电话,发现他有点邋遢,床铺也不整理。“我那时候也没在意,觉得他应该是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了,可能也参加了一些社团,所以跟爸妈交流少了”,校友解释。

结果临近期末,学校辅导员来电话了,说小齐逃课很严重,有时明知道是期末考试也不去。辅导员去宿舍找他,发现他不是在睡觉就是在打游戏。“他们辅导员还挺好的,耐心跟他沟通,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他说只是最近状态不太好,会及时改正。他答应得好好的,可是过几天又不行了”。

辅导员没辙了,所以才联系我校友,建议家长趁着寒假好好跟孩子谈谈,好好准备开学后的补考。如果还这么下去,毕业证可能都拿不到。

我这校友听辅导员这么一说,顿时火冒三丈,忍不住批评了儿子。但小齐很抵触,虽然没跟父母吵起来,但放假在家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不理家人。

我校友的妻子开始担心了,觉得孩子不是不爱学习、沉迷游戏那么简单。“我爱人说孩子会不会是抑郁症?我一听,心里也有点怕,现在那么多孩子抑郁跳楼的新闻,我也不敢给他压力,就想带他来给你看看,是不是有抑郁症的问题”。

我让校友先出去抽根烟,我跟小齐先单独了解一下。

02、他一直乖巧,怎么上大学后突然变了呢?

这孩子其实整体精神面貌还不错,有一点腼腆、拘束,但反应、对答都挺流畅,人也很有礼貌。

他说自己还好,心里是有点压抑,但没有自残自杀的想法,主要是对学习比较烦恼,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那你想象中是怎么样的?”

“我本来只要熬过高考,到了大学就很宽松了,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学习也不会很紧张,期末考试前冲一冲就能过的那种,结果发现不是那样。”小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原来,小齐入学时父母就给配了台很好的电脑,他发现除了上课以外还有不少空余时间,终于可以打游戏了!他的舍友们也打,有时候4个人一起联网玩得不亦乐乎。

小齐有时打游戏打太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就开始翘课了。但他没太在意,因为他以前听说大学有时候不去上课也不要紧,老师不会每次都点名的,学的东西也不难,最后临时抱抱佛脚考试能过就行了。

所以,慢慢地他越来越放纵自己在宿舍里打游戏、睡懒觉。后来辅导员善意提醒他,期末评价是有德育分的,要是他总缺课,很有可能会挂科。小齐恍然大悟,态度变得积极起来。

但是他去上课时发现,因为他落下的知识太多了,老师讲的课他完全听不懂,老师提问他也不会答。老师知道他之前经常翘课,还在课堂上教训他。而且他意识到自己的专业里有理工科目,这不是考试前背背书就能考过的。

小齐有点慌了,他也不懂得怎么积极应对,也不知道谁能帮助自己。他感到压力很大,心里很烦,又害怕被老师当众批评,所以忍不住逃避,去上了几天课之后又躲在宿舍里打游戏、睡觉了。

辅导员通知了他爸之后,他挨了一顿骂,心里更烦了,所以那段时间不想搭理爸妈。但是,他说现在对爸妈的感觉已经好一些了,他也知道自己确实做得不对。

只不过他想到开学了还要补考,在家学习效率不高,他担心自己补考也不过,最后真的连毕业证都拿不到,对未来比较悲观,所以心情不是很好,不太爱说话。

我又简单问了他的成长经历。总的来说,他爸妈对他的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粗暴的那种,不会对他要求很高,但是两人工作都忙,跟孩子深入的交流不多。小齐上初中之前,主要是爷爷奶奶照顾他的起居饮食,老人家疼孙子,把他照顾得很好。

在学校和人际交往方面,小齐也还比较顺利,成绩不算很拔尖,但中等偏上,在学校里有点内向,但跟相熟的同学也能交流。总的来说,他这方面没有遭受过明显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听到这里,我心里大概有数了,我的校友应该也可以放下心头大石了。

03、一次心理干预后,他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

我告诉我校友和小齐,如果从主流精神科角度来看,小齐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地步,但是明显有抑郁情绪。他还有一点偏执型人格的倾向,但不严重,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跟人交往时有些敏感胆怯。

如果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齐有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性格内向的背后,极有可能是源于小时候的一些负性经历;比如父母对他缺乏高质量的陪伴;还有大学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对他批评,甚至有些贬低性的语言。

不过,总的来说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算多,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严重,属于轻度到中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可是,小齐的学习障碍非常明显。虽然他小学到高中的成绩都还不错,但主要是被老师、家长推着学的。他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为何而学,也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上了大学之后,他更是缺乏学习规划和目标,遇到学业挫折之后心里一焦虑,就更学不进去了。

而且,小齐从小被老人家照顾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在生活上溺爱。他不会做家务,不太会照顾自己,更不懂得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再加上他接触到一些有误导性的网络视频,以为大学生活真的自由自在、严进宽出。所以,上了大学之后,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律性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再加上他特别喜欢玩游戏,高中压抑了3年之后,到了大学这种欲望就反弹了,一下子沉迷了。

遇到困难之后,小齐不知道怎么应对,也不敢告诉爸妈。这又暴露了2个问题:第一个是他的逆商是相对较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说明从小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积极引导;第二个是他父母其实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小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不敢、也不想及时向父母求助,主要是担心被骂。

那现在怎么办呢?我告诉我校友,他和他妻子现在要开始自我反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持续地改善亲子关系,并想办法帮助孩子渡过现在的难关。他们不能一味指责小齐,也最好不要让他独自去解决,因为他现在还缺乏相应能力。

他们可以想办法找一些补课的资源,帮助孩子把挂科的几门课补上,先解决开学补考的燃眉之急,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担忧,这样孩子的情绪会明显好转,学习障碍也会有所缓解。

我告诉了他们一些消除学习障碍和建立高逆商的方法,还跟小齐讨论了他的人生规划,引导他要有意识地寻找、设立人生目标,并且要跨学科学习,这样更有可能早日实现人生价值。

如果后续小齐觉得学习状态还是不行,甚至导致抑郁、焦虑更严重的话,他们也可以等到过完年我们上班之后,到广州找我们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高效地找到并修复小齐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塑造出高效的学习状态和高逆商。

我的校友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有点惊讶,说他言重了,我只是从我的专业角度给出一些意见。校友说,听了我的分析之后,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我还提醒他,不要觉得孩子的性格内向、有点胆怯这是天生的。据我们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实践经验,性格内向主要是后天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最常见的根源是婴幼儿时期发生的一些负性事件。

比如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安全感;又或者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一些人际冲突;或者父母无意中对孩子拉长了脸、语气太重等等。这都有可能。我建议我校友对这方面要有觉察,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内向、胆怯的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

我校友的表情挺惊讶的,说从来没有深入想过这个问题,听我这么一说,好像小齐确实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性格。

那次一起吃饭之后,我跟他们就很少见面了。我校友说先按我的方法调整一下,先不到广州了。小齐也说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他想自己纠正过来。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北京到广州确实比较远,小齐的问题也不严重。

后来,我听说小齐开学顺利通过补考了,学习状态明显好转,打游戏也能自控了。但跟人交往还是相对内向,有疑问也不太敢问同学、老师。

我校友和他妻子又积极做工作,跟他的辅导员保持顺畅的沟通,让辅导员多关照、鼓励孩子。他们跟小齐商量后,还给他在大学附近找了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提升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表达自己的胆量。

上周,我的校友正好到广州出差,他说小齐现在已经毕业了,找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虽然性格还是无法做到开朗活泼,但明显更大胆了,遇到问题愿意开口了,各方面都挺正常。

0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苗头时,家长要及时解决

无独有偶,最近广州的天气炎热起来了,我和爱人Lucy去一家酒店的泳池游泳。在泳池边,有一个女孩喊住了我,“这不是何叔叔吗?!”

原来是我之前见过的一个高中女生,她的父亲通过朋友请我吃饭,也是因为女儿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

这名女孩当时比小齐严重多了,她跟我单独聊的时候都哭出来了,说自己学习压力很大,父母又不理解自己。尤其是她父亲,说话简单粗暴,“我都跟他说,我痛苦得想过自杀了,他还骂我,说你怎么还不去死啊!”

后来我当着女孩的面说了他爸,怎么能对女儿说这种话呢?他爸很不好意思,说他其实很爱女儿,但有时候脾气上来了控制不住自己,又觉得女儿是故意吓唬他的,所以才这么说,“我以后保证再也不这样了”。

这里我就不分享具体的过程了,总的来说,就是给他们也提供了一些分析和建议,后来再也没见过面了。

女孩看到我很高兴,说自己已经考上大学了,他爸也走了过来,说很感谢我。我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觉得我也没做什么,只是一起吃了顿饭,给了一些建议。

所以,最近我得知这两个孩子的近况那么好,我特别高兴。他们能及时回到人生的轨道上,肯定不能说都是我的功劳,我只是给他们做了个评估,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还有老师等人的帮助。

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苗头时,父母没有一味焦虑或逃避,而是积极了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解决。

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病耻感,不太愿意一上来就带孩子去看精神科(所以都辗转找了我),但他们起码愿意想办法,换一种方式求助,而不是固执地认为就是孩子叛逆、孩子“作”。而我作出专业评估后,他们不但免于恐惧了,也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努力了。

所以,父母早知早觉、及时行动,这非常重要。这相当于临床三级预防中的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问题恶化。

有的父母可能说,我的孩子跟上面2个孩子的情况类似,那是不是也找个专业的精神科大夫评估一下、提供一些意见,然后再自己调整调整,或者给孩子找个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就可以了?

千万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

每个孩子具体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看起来不严重,但其实内心已经非常压抑、有强烈的自杀倾向了,很可能属于“微笑型抑郁症”。这就往往不是简单处理可以解决的。

而且每个父母的自我反省意识、能力也不同,对孩子造成过的心理伤害程度也不同。上面的小齐,他父母还是比较理性开明的,对孩子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多。

但有些孩子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非常多,这不是跟我见面谈2个小时,后面再接受几次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能解决的。有些孩子接受了反而觉得没用,很抵触,尤其如果接受的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还有,我不是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更不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我是一名精准精神心理医生。我给他们提供的分析和建议是基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比主流精神医学和一般心理学流派都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

当然,如果孩子的情况非常严重,父母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也较弱,即使找我做一次面诊,也不见得后面能顺利解决问题。

所以,归根到底,父母的及时重视、积极应对和自我反省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做到了,这相当于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孩子能够加快康复,甚至塑造出更好的性格、更高的学习效率、以及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如果父母做不到,那往往孩子的“小病”拖成了“大病”,本来只是一般心理问题,却因为父母不懂得科学有效应对,孩子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最后发展至抑郁症,甚至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0 阅读:10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