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会遗传吗?人类基因组揭露了残酷真相!让精神科大夫汗颜

安汐谈情感 2024-06-07 12:48:45

本文字数约:6172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轰轰烈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源于寻找精神障碍“致病基因”

02、30多年过去了,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仍未找到:它们真的存在吗?

03、精神障碍患者的生育率低,患病率却不减反升

04、别再以讹传讹了!常见精神障碍不是遗传性疾病!

此图为AI生成

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无论是精神科从业人员,还是患者或家属,他们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非常关注。

基本上来讲,大部分精神科从业人员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基因遗传性疾病,抑郁症、双相障碍也是。比如“双相障碍遗传度70%以上”,甚至“高达80%”,国内外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认可这种说法。

所以,很多精神科大夫非常重视家族史。一旦发现患者有精神障碍家族史,就认为这是遗传的问题。很多患者及家属也认可这种说法。

因为不是一个精神科专家这么说,而是国内外的精神科大夫基本上都这么说。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确实发现如果父母得了精神障碍,他们的孩子也更容易得病,家族聚集度非常明显,这不是遗传是什么?

可是,能够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的精准精神心理学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是大量的、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当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精准修复后,症状会迅速缓解,甚至消失,能实现快速撤药。

不过,这对于大众、尤其是主流精神科大夫来说是石破天惊的,颠覆了他们的传统认知,并认为这怎么可能?

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直致力于寻找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其公布的真相却有助于理解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颠覆性发现。

很多人听说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科研人员一度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计划上,希望能找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

可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多年了,关于精神障碍遗传基因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出突破性的进展,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致病基因”。

最近,一篇关于国外文献深入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把常见精神障碍所谓“致病基因”的真相公布于天下!

有科研人员说,“花费20年和数亿美元在纯粹的幻觉上,这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装》”。

美国有很多科学家开始反思,为何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找不到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更不用说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致病基因?科学家们已经非常努力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篇科研文章很详实,翻译成中文之后也有上万字,分为了上、下2篇。上篇主要是讲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和完成过程。下篇主要讲的是“精神分裂遗传基因研究”。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查看原文:

- 生物界的“奥本海默”——精神分裂症视角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上)

- 万字长文:精神分裂症30年研究徒劳无功?(下)

当然,如果网友们觉得原文太长了,也有点难懂,也可以看以下深入浅出的概要和分析版。

01、轰轰烈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源于寻找精神障碍“致病基因”

可能有不少网友听说过“人类基因组计划”,但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

时间要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5年,分子生物学发展得如火如荼,人类基因定位和测序方面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美国的查尔斯·德里西博士和他的团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起“人类基因组计划”。

德里西是一名物理学博士,但是对分子生物也很感兴趣,尤其关注日本原子弹幸存者的遗传后果,以及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

德力西的妻子琳恩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她坚信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遗传疾病,非常希望找到致病基因。德力西作为爱妻男人,爱屋及乌,他也非常支持妻子的想法。

事实上,当时有很多顶尖的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也有一样的想法。

比如当时的美国参议院成员多梅尼奇,他的女儿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很希望找到女儿患病的原因和治愈的方法。他对“人类组基因计划”大力支持,帮助这个计划获得了巨额预算。

在得到了多方支持下,1986年,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定位项目启动了(也有说法是1990年启动的),项目预算高达30亿美元。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负责人詹姆斯·沃森也有大来头,他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水平可以说是世界顶级。

很多人不知道,沃森当时的15岁儿子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还曾经逃出医院失踪了几天。沃森深受打击,很想知道儿子为何得病,怎么治愈。

也就是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其实跟精神分裂症有紧密的关系,3个核心的发起人或负责人,要么是对这个疾病有强烈的兴趣,要么是自己的孩子得了这个病。

虽说他们有一定的“私心”,但也正因如此,他们不断克服困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令这个计划得以实施。而且,从那时起,精神分裂症就困扰着很多美国人,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美元的直接经济负担。无论在公在私,这个计划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时间过去了10数年。2000年6月26日,参加人类基因组工程项目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柯林斯说,“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重要、最具意义的项目”,是“人类首次窥见自己的说明书,这本书过去只有上帝知道”。

其实,当时完成的只是一份草稿,之后还用了几年进行完善,有报道称在2005年全部完成。2008年4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图谱被公布在《自然》杂志上。

总之,这项宏大的计划终于完成了!

这里要解释下,“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不是直接找出精神分裂症、或者其它疾病的致病基因,它是测定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

讲得简单一些,这个计划就是花大力气把人类的基因捋了一遍,这对寻找基因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生物进化等领域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02、30多年过去了,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仍未找到:它们真的存在吗?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精神障碍遗传学的研究者们也没闲着,他们不断寻找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

上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连锁分析”来寻找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但没有发现有效的答案。

研究者们又转向了“候选基因”方法,先猜测哪些基因跟精神分裂症有关,再试图去证实。但这个方法还是没有取得突破。

研究者们屡败屡战。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研究者们终于可以使用一个“大杀器”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这是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种全新基因检测方式。

可是,一番努力之后,研究者没发现几个与精神分裂症有因果关联的“致病基因”,反而发现了几百个影响非常微小的基因。它们跟精神分裂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几乎所有人类的疾病都有可能受到这几百个基因的影响。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德里西的妻子琳恩吗?她也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希望找出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

当时,她对一个家族“寄予厚望”——加尔文家族。这个家族在“精神分裂症”研究学界鼎鼎有名。

在加尔文家庭中,父母都没有罹患精神障碍,他们生下了12个孩子,其中2个女儿,10个儿子,最后共有6个孩子(也有说是7个孩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是个沉重的悲剧。但对于琳恩来说,这个家庭是绝佳的样本:对比这些孩子的基因,不就能找到致病基因了吗?

但事与愿违,琳恩在患病的加尔文孩子的身上找到了一个共有的基因变异,但是,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没得病的姐妹也有这个变异!这又说不通了。

总的来说,精神分裂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进行了很多年了,但研究人员感到很失望。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在进行,也同样令人失望。

研究人员非常锲而不舍。他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拷贝数变异(CNVs)”和“外显子组测序”方面,希望发现引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因素。

大众看不懂上面2个专业术语也没关系,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研究做了至少10年了,目前仍在进行,但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这篇科研文章说: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研究人员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没有找到任何单一基因导致精神分裂症的证据,也未能带来任何新的治疗方法。

至于所谓的“多基因遗传”,究竟是哪些基因?难道多达上百个基因都是吗?这个结果没有实际的意义。

文章里还引用了很多科研人员的评论:

神经解剖学家乔纳森·利奥说:“当前精神病遗传学的趋势是,利用巨大的样本量去追踪影响微小的基因”(Leo, 2016)。

精神病学研究者蒂姆·克劳提出了疑问:“当基因数量众多而效果微小时,它们的具体身份几乎变得无关紧要,多基因与无基因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模糊不清。我们是否已经走到了这一步?”(Crow, 2011)

负责抑郁症候选基因研究的首席科研人员马修·凯勒直言不讳地评价:“我们未找到任何证据……我们怎能花费二十年和数亿美元在纯粹的幻觉上?这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空无一物”。(Yong, 2019; Marshall, 2019)

甚至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花了那么大力气都没找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是因为它们几乎不存在。(Latham, 2011)

03、精神障碍患者的生育率低,患病率却不减反升

除了上面的致病基因徒劳无功之外,还有的学者从另一个角度质疑“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的存在: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因为症状严重,社会功能受损,所以生育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要是真的有“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那得这个病的人会越来越少,这个病会成为罕见病,甚至不存在。但事实完全相反!

数据表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因为病情严重,难以组建稳定的家庭,所以生育率显著降低。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美国有很多严重精神疾病的人被关押在精神病院中。而因为当时“优胜学运动”的影响,大量患者被强制进行了绝育手术。

这极低的繁殖率,要是严重精神疾病的主因是遗传,那么患病率会显著下降。然而情况相反,根据一项研究,从1850年到1950年,美国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增加了7倍。

在纳粹德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20世纪30到40年代,纳粹绝育了大约13.2万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还残忍杀害了同等数量的患者。战后,德国的现存病例率明显下降,毕竟都死了那么多了。但是新病例数量异常高。

精神疾病遗传学家们也觉得很困惑,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假设和解释,但都难以令人感到心服口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育率低,但这个疾病却持续存在,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它并非遗传性疾病。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怀疑,精神分裂症是否严格属于遗传疾病。

以上观点是来自于上面提到的科研文献,而且每一条论据都有具体的文献出处。

04、别再以讹传讹了!常见精神障碍不是遗传性疾病!

上面的分析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

从基因研究的角度,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遗传性;

从现实观察的角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育率低,但这种疾病却一直存在,患病率甚至有增无减,这更加说明它不属于遗传疾病。

其实不只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所谓遗传研究也是如此,根本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那些曾经坚定认为精神疾病有遗传性的专家和人士非常失望,国内外精神科大夫知道这个结果,估计也非常失望,甚至有的仍然接受不了这种现实。

现在很多专家说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是“表观遗传机制”,也就是不是基因出了问题,而是基因的表达出了问题。而基因的表达受到很多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如生活作息、药物、心理干预、物理环境等等。

这听起来好像很专业、很有道理,但其实说了等于没说。后天良好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心身,难道大众不知道吗?

说得直白些,所谓的精神障碍表观遗传学的发现对于大众来说,其实没有意义。后天可以改变的遗传因素,根本不是老百姓所理解和担心的遗传,甚至严格来说都不能说是遗传。

这只是让精神障碍遗传学家们有个“台阶”可下,是精神障碍遗传研究的一块遮羞布。

希望精神医学、精神病学从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们要勇于揭下这块遮羞布,深入地反思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找到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病因,科研人员们都很努力、很坚持,也用了很多非常顶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想要解决一个问题的话,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如果努力的方向有问题,那无异于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还会使得其它更有帮助的研究被迫减少。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人开始反省之前的努力方向。现在我们国内仍有不少科研人员在研究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因”,希望这部分人不要一味埋头苦干,而要看清楚研究的方向是否还有价值,及时调整。

第二,关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遗传基因”的研究,大约始于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时代背景,这个想法的提出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回头看,这种假设和观点其实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类似于“基因决定论”,搞不明白的障碍或者疾病,就考虑是基因的问题。这种哲学基础是大错特错的。

第三,国内大部分大众、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会倾向于认为,精神病学、精神医学、心理学最专业的机构、人员,无论是科研的还是临床应用的,肯定都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我们国内的肯定是不如人家的。

对于这种观点,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国内的精神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都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事实。

直到现在,国外主流精神医学、精神病学仍然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有遗传性。这导致国内主流精神科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夫总是告诉患者、家属这个病跟遗传有关,有家族史,这导致患者家属非常绝望、恐惧,这完全是不必要的!

希望国内的精神科从业人员要觉察到,我们的思维和观点是从哪里来的;要看清楚事实背后的真相,反思这种思维和观点是不是理性客观的。而且,不要再盲目地认为精神医学、心理学最先进的发现都在西方发达国家。

常见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研究已经几乎走不下去了,甚至可以说相当“失败”。希望国内相关的临床从业人员、科研人员“撞了南墙”就要回头、要反思!

不要再一味“唯上、唯书、唯外”,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国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说这个病就是如此了。这是不理性的完全外归因模式。

临床医学的发展和突破,一定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

除此之外,还有的网友说,虽然科研人员找不到致病基因,但精神障碍的遗传现象确实很明显啊。如果父母得病了,孩子得病的几率也很高啊!

确实,精神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但这不代表就是遗传导致的。同一家人,后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是不是相似?父母得病了,情绪非常不稳定,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受到负面影响,是不是也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至于所谓的双生子研究、领养研究等等,上面说的那篇国外科研文章中也提到了。其实很多证据表明,这些研究的证明力度是很弱的,有的甚至因为统计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遗传性的估算。

在不少家庭中,兄弟姐妹间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为什么有的孩子得病了,有的却没有?难道这不是基因缺陷或者变异吗?

其实,兄弟姐妹的年龄排序不同、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父母对待他们的具体方式和期待不同,这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更何况,每个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经历不可能完全一致,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紧密的双胞胎,他们的后天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最后,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否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更不是否定精神障碍遗传学家们的努力,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清事实背后的真相,作出更理性的判断。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搜索“精神分裂症遗传性”,在显示的结果中,有的精神科大夫说它没有遗传性,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也有上海精卫、四川华西的专家说它有一定的遗传度,有可能会遗传。还有的三甲医院的医生笃定地说,“它属于遗传性疾病,它是会遗传的”。

对于“双相障碍遗传”的搜索结果则更悲观,几乎网上所有大夫都说它有遗传性,说它“遗传度高达80%”的信息简直铺天盖地。

希望越来越多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要及时自我反省,反思自己对精神障碍主要病因和治疗方式的固化思维,别再“以讹传讹”,用已被摒弃的家系研究的数据来“吓唬”患者和家属,哪怕这种行为是无意的。 

0 阅读:0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