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能促进人格成长,但过程漫长?掌握这2点,加快人格完善

安汐谈情感 2024-05-30 10:16:46

本文字数约:4918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曾奇峰:精神分析能促进人格的成长,但过程漫长

02、从内隐记忆层面,人格的完善可以快速实现

03、在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04、主动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也能加快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此图为AI生成

01、曾奇峰:精神分析能促进人格的成长,但过程漫长

曾奇峰老师是国内精神分析方面的顶级专家。前不久,我们对他的一些观点进行过分享和解读。

曾奇峰,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曾奇峰说,虽然他认为精神分析流派是一个分析心理的好工具,但他也发现,对于如何改变、解决实际的问题,精神分析很可能起不了作用。

“比如我给我抽烟这个恶习做了20、30个动力学的解释,没用。但估计如果我被隔离在一个没有烟的环境里面两个月,这个事情就自动解决了,这个胜过精神分析的千言万语。”

但是他说,精神分析流派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它能够促进人格的成长。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需要非常多次的精神分析,“100次、300次、500次”。

其实不只是曾奇峰,还有别的精神分析师也说过,精神分析流派更加适合自我的探索和人格的完善,而人格的完善有可能要花一辈子。

主流精神科、以及主流心理学都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是非常稳定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突然发生改变,精神科大夫反而会怀疑个体是否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者大脑、躯体方面的疾病。

而对于人格异常,主流精神科认为逆转的难度非常大,精神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基本起不了效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起效甚微。

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奇峰等精神分析师所说的是有道理的,在传统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看来,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曾奇峰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本来就是科班出身的精神科大夫,并结合了他长期使用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总结。

他说,他身边有很多人,这些人自己就是心理咨询师,但也会找国内或者国外的精神分析师给自己做长期的精神分析,长达5年、8年、10年等等。

我相信他所说的并不假,这些人也觉得自己从长达几年的精神分析中有所获益,得到了一定的人格成长,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坚持。

02、从内隐记忆层面,人格的完善可以快速实现

可是,如果换一种角度和方法的话,人格的成长仍然需要那么长时间吗?

难以改变——这真的是人格的本质特点吗?

其实并不是。“人格很难快速改变”这个观点就算有道理,也是有特定前提的,只是大部分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没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前提是:如果只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去完善人格,那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

“外显记忆”是科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指的是人们能够意识到的、能主动想起来的记忆系统。比如大部分人都学过并记得“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知识,也记得前几年爆发了新冠疫情,这些都是外显记忆层面的内容。

可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是怎么形成的、来自于哪些经历和接触过的信息,这是人们难以在外显记忆层面想起来的,至少无法全部想起来。

比如有的人很追求完美,做事情忍受不了一点点瑕疵,对身边的人要求也很高,导致自己很容易焦虑,心理压力很大,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这是典型的强迫型人格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是怎么来的呢?有的人看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可能会猜测,这应该是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太严厉了,不允许自己犯错,所以自己也变得追求完美。

可这只是一个猜测,无法确定是不是这样。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很严厉,但不是每个严厉的家长都会教育出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的孩子,有的孩子反而懒散、不上进。有些父母非常民主开明,家庭教育比较宽松,但孩子也有强迫型人格,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外显记忆层面上,很难准确地知道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到底是怎么来的。

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外显记忆层面上进行的,精神分析师会跟来访者慢慢回忆从小到大的经历、想法、接触过的信息等等,然后再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读,推测这些经历、想法和信息与来访者的人格形成有何关系。

有的人很相信这些推测,觉得很高深。有的人则认为精神分析的解释太牵强了,根本不是那样。就算先不说精神分析的“推测”是否准确、科学,即使来访者相信这些推测,也很难快速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当他们回到生活情境中的时候,又会打回原形。

这就是曾奇峰所说的,“我们(指精神分析师)的手段只有一种,就是让你搞明白,明白了之后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改变的话,如果你自己没办法的话,我觉得还是行为主义是比较好的办法。”

在科学心理学中,跟外显记忆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隐记忆”。简单来说,也就是人们没法主动回忆起来的记忆,但又确实存在于记忆系统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像很多成年人养成了一些特定的行为习惯,这肯定不是天生的,但人们往往已经想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来的了。人格特征也是如此。它们的形成过程大部分都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比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当时的感受和情景等等。

对于这些内隐记忆层面的内容,精神分析流派就没法进行探讨,因为来访者根本想不起来,精神分析师只能以“潜意识”来解释。当然,其它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如CBT、人本主义等)和主流精神医学也探讨不了这个问题。它们都停留于外显记忆层面。

那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人格特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源于哪些记忆,再进行高效化的修复,令个体的情绪和感受发生变化,认知得到迅速提升,人格特征可以快速地发生明显的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从内隐记忆层面、内隐记忆层面、内隐记忆层面(重要的事情说3遍)去理解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同,这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

03、在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可能有的网友说,何医生,你是怎么得出上面的结论的?难道你已经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快速改变一个人的人格了吗?

确实,我们在大量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中,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大量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被其他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们中有很多人伴有偏执型、强迫型人格异常,甚至是反社会型人格异常,有小部分人甚至达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深入到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这些人格异常的真正形成根源。

偏执型、强迫型、边缘型、反社会型等常见的人格异常,主要是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患者变得敏感多疑、容易焦虑、极度缺乏安全感,内心积累了很多强烈负性情绪。

而自恋型、表演型人格异常的背后,除了有叠加性心理创伤之外,还有很多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导致的“叠加性心理渴求”,比如反复受到外界的过度夸奖。患者内心自视过高,傲慢自大,而且非常追求、享受外界的关注。

这些人格异常患者的归因模式也出现了问题,比如获得成绩时把功劳都归于自己,又或者遇到困难挫折时,总是把责任归咎于别人,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

当进入到这些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高效化地修复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叠加性心理渴求”,再引导他们迅速提升认知,学会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之后,他们的人格异常能够快速得到逆转。

然后再结合深入的家庭治疗,引导父母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深入地自我反省,孩子的人格甚至会变得更优秀,更容易塑造出善于自我反省、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可以快速实现。短时间内发生的人格改变,也不一定是主流国内外精神科认为的“精神病”症状,尤其是当这种改变是积极的、有利于个体成长的情况。

可能有的网友看了上面的分析,仍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这不可能。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认为这种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不可能存在,甚至质疑我们是个大忽悠。

但我希望这部分人能够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以前的“不可能”正逐渐变成现实,我们的认知边界要不断地拓宽,并要看到时代的局限性。

比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

但后来人们发现,经典力学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只适用于日常宏观的、低速运转的物质的运动。到了19世纪末,面对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就遇到了困难。

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适用于解释范围更广的物理现象。可是,我们并不能说牛顿不如爱因斯坦,因为在牛顿所处的时代,他受到当时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他能建立经典力学的体系,在当时已经是石破天惊的成就了。

而爱因斯坦刚提出相对论时,很多人也觉得这不可思议。有个说法:当时只有“两个半人”能看懂相对论,一个是爱因斯坦本人,一个是后来证明了相对论的英国科学家爱丁顿,而其余人都是一知半解,加起来只能算半个。

可爱因斯坦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他虽然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但后期反对量子力学。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就是3名研究量子科学的物理学家。有媒体报道称,获奖者证明了爱因斯坦的错误。

爱因斯坦还曾在日记中写下对中国人的不当评价,称中国人“勤劳、肮脏、迟钝”,认为中国人缺乏人类思想,像台机器,“如果其他种族被中国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缺乏思想将是无法言说的凄凉之事。”

用现代的目光来看,爱因斯坦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但有人评论,当时种族主义在欧洲非常普遍,爱因斯坦生活在那个时代下,难免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指责100年前的评论。只能说,当时的爱因斯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他肯定想象不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同样地,精神心理学也在不断地经历着迭代。

在19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甚至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时代在发展,现在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了,精神分析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的出现,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已经到来,人的心理活动不再完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盲人摸象”。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在成为过去式,在精准精神心理学的时代中,“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可以快速实现。

04、主动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也能加快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不现实的,因为这种技术目前还难以大规模普及。那大众如何加快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呢?

第一,主动掌握科学的、高效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用高效的知识武装自己大脑;对精神分析的低效、把问题复杂化的不足要有所意识。

第二,要有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如果你在某些领域取得一些成绩、甚至是成就,获得过外界的过度夸奖的话,那就更容易失去自我反省。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他们的父母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把自己在学历和事业上的优秀泛化到其它方面。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一意孤行地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无意中导致孩子遭受了大量的心理伤害。

孩子患病后,他们又坚持按自己的思路带孩子看病。直到他们动用了所有的方法和资源后,孩子还是没有康复,他们才让孩子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死马当活马医”。

当孩子的症状和人格异常快速得到解决时,实现了快速撤药,我们再具体指出这部分父母犯过的错误,他们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不足,开始有一定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讲得通俗一些,他们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没遇到现实的巨大困难和挫折之前,不会自我反省。

就像今年年初发生的“清华学子硅谷杀妻案”,凶手陈立人的履历极其优秀。他父母在“鸡娃”的路上肯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并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肯定非常正确,不然儿子怎么会那么优秀?

结果,陈立人在盛怒之下,一拳拳把妻子打死了。在这个悲剧发生之前,陈立人的父母肯定是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的。现在他们有没有自我反省,我们不得而知,即使有,已经太晚了,他们肯定后悔莫及。

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此为鉴,不要等到悲剧或巨大的打击出现时,才被迫开始自我反省,而应该主动地自我反省,尽量降低悲剧发生的可能性。

曾几何时,我也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有偏执型人格改变,是我和创伤修复师Lucy的婚姻迫使我开始自我反省。一开始,我也是被迫进行自我反省的,但后来,自我反省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的偏执型人格改变也得到了逆转。

最后,我们为什么要完善人格,不断获得成长?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对我而言,我早就已经确立了人生的使命感、此生为人的终极目标——为国人的精神心理问题能得到更高效深入的康复、更好地实现心身健康而努力!而人格的成长和完善能让我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宠辱不惊的心态,这是实现人生使命的必备条件、必经之路!

希望网友们也能找到自己此生为人的努力方向,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自我反省而完善人格,这又会反过来加速前进的速度,实现螺旋式上升,令目标实现的那天更早到来!



0 阅读:7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