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精神分析不适合患抑郁、双相的青少年,却适合成年女性?

安汐谈情感 2024-06-05 10:42:55

本文字数约:4622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精神分析流派有可能加重青少年患者的病情

02、精神分析流派对这部分人群更有效

03、患者和家属要先了解、再理性判断,尽量少走弯路

弗洛伊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01、精神分析流派有可能加重青少年患者的病情

最近,我们分享过,精神分析流派在解决精神心理问题时非常低效,更不用说治疗精神心理障碍了,就连国内顶尖的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也承认这个问题。

我们还一直反对青少年患者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因为很多精神分析师容易把孩子患病的原因过多地归咎于父母和原生家庭,但又没法高效地修复亲子关系,更别说高效解决家庭系统的问题了。那最终往往会恶化亲子关系,令家庭气氛更压抑。

青少年患者还没有完全独立的能力,他们还要跟父母长期朝夕相处。如果他们仇视、怨恨父母,在家庭中不断感到愤怒、委屈、痛苦,创伤不断被激活,旧伤未好又添新痛,这对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甚至会加重病情。

有一名大学生患者小璇,她的父母望女成凤,但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对她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高中时,小璇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得病后,小璇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认为自己是“废物”。她跟爸爸的关系不好,但跟妈妈关系还不错,觉得只有妈妈可以理解自己了。

可后来,她接受了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师反复告诉她,她的问题源于父母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父母的控制欲。

这名精神分析师的本意可能是向小璇分析她患病的原因,希望小璇不要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但与此同时,该精神分析师没法修复小璇跟父母的亲子关系裂痕,也没有引导小璇理性、深入地了解为什么父母会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

这导致小璇变得更不理性了,她的自我否定是减轻了,但对父母充满了愤怒,认为自己得病都是父母害的,就连自己一度信任的母亲也不是好人。

她开始经常在家发脾气,动辄辱骂父母,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她就把气撒到妈妈身上。她的妈妈也意识到过去的家庭教育方式确实犯了错,女儿又病了,所以她从不敢反驳。

结果小璇变本加厉,愤怒时开始打妈妈,妈妈也不敢反抗。小璇进一步失去理性,见了妈妈就像见了仇人一样,有好几次把妈妈逼在家里角落,对妈妈一边辱骂,一边拳打脚踢,她的妈妈只好蜷缩着保护头部。

小璇妈妈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痛苦得泪流满面,她一度看到女儿就发怵。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低效,而且加重了青少年患者的病情,以及家属的痛苦。

当然,每个人对精神心理问题和主流心理学流派都有不同的看法。我指出精神分析流派的弊端时,也有不少很认可这个流派的网友表示反对。有个别网友甚至攻击我。

其实我并不在意外界对我的评价,我早已建立了宠辱不惊的心态,学会了“向内求”,坦然地面对外界的质疑。我们长期以来收到大量评论,很多网友们的建议很有道理,我也会理性地反思、改进。

但是,精神分析流派对于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症状和障碍非常低效。低效不是说完全没效,而是说整体上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有效,又或者是收效甚微。

对于这一点,我不接受反驳。有异议的网友可以跟国内顶级的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讨论。

正因为精神分析流派的低效,一度辉煌的它已经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式微了,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少。而且这也不是我说的,是美国的华裔精神科专家张道龙公开发表的意见,我现在只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所以,我觉得网友们怎么说我都没有关系,但如果你是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患者群体及其家属,就一定要对此有所意识。不要盲目地以为精神分析流派就代表了心理学、就是最专业的,要理性地了解,再作出利大于弊的选择。

这也是我们不断写文章、拍视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网友都满意,而是主要为了让精神心理障碍病患群体获得真正高效的、有价值的知识和建议。

02、精神分析流派对这部分人群更有效

当然,虽然精神分析流派的缺点很突出,但它作为三大主流心理学流派之一,能在西方发达国家风靡那么多年,并至今仍在我国大行其道,它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在临床中,每一种药物、或者治疗方式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也是同样道理,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适用人群。

虽然精神分析流派(包括新精神分析、新精神动力学派等)难以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实现高效康复,在处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时,起效也很慢;但如果来访者的问题不紧迫、不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在外显记忆层面,那他们确实可以尝试利用精神分析流派不断完善自己。

于是,很多精神分析师改变了这个流派的应用方向,不是用来加快病情的康复,消除症状,而是用来帮助来访者实现所谓的自我探索和人格完善。只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以年为单位,甚至可能长达一辈子。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有它的主要适用群体:

来访者的问题不紧迫,能够接受慢慢地解决或者改善;

来访者经济条件良好,甚至是富裕,支付得起超长期的精神分析疗法的费用;

来访者非常感性,精神比较空虚,对思考如何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格非常感兴趣。

这类来访者往往非常需要心理咨询师提供情绪价值,也很容易对心理咨询师产生“正移情”,双方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并一起探索原生家庭对来访者的影响,在回顾成长经历中试图完善人格。

很明显,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并不属于此类。尤其是出现了心理问题,更不用说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

一是因为上文所说过的,精神分析流派过于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又解决不了问题,容易恶化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二是因为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解决当下的症状和难题,尽快回归到成长轨道中,以免对后续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整体来说,精神分析流派比较适合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轻微的、经济能力强的、时间充裕的成年人,尤其是成年女性。

03、患者和家属要先了解、再理性判断,尽量少走弯路

精神分析流派还在一个领域颇有建树——文学领域。

很多有名的精神分析师实际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但不一定是心理咨询的“实干家”。

比如有过百万网络粉丝的精神分析师武志红,他曾出版了《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等书籍。在成名之前,他负责撰写报纸的专栏。

而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在文学方面可以说很有造诣。他出版了10多册的德文版著作。1930年,弗洛伊德被授予德国文学奖——歌德奖(Goethe Prize)。1936年,弗洛伊德甚至还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过。这对信仰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讽刺。

但为什么精神分析师的文学作品获得那么多人的认可?

第一,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体系庞大、逻辑自洽,有很多专业术语,即使看不懂,也容易令人“不明觉厉”,甚至产生膜拜的感觉。

虽然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解读还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只能基于理论推测,无法加以证实。但作家文采斐然,能将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生动,很多读者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文字。

第二,精神分析流派的文学作品融入了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客观来讲,这是值得肯定的,也确实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很多流芳百世的的文学名著是刻画社会、时代的悲剧,并进行深入的反思。对于原生家庭进行描写和分析的文学作品,相对少得多。

在2000年后,国内经济腾飞,社会的物质水平大幅度改善,互联网迅速发展。很多“00后”一出生就实现了温饱需求,他们更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满足内心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可是,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前,希望孩子听话、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否则就认为孩子是叛逆、不思进取、不懂事。

这些父母绝大部分都是很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没有与时俱进,学习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所以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很多心理伤害。其实孩子得病之后,他们非常心疼、非常痛苦,恨不得代替孩子得病。

在这种情况下,武志红等精神分析师出版著作,分析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说出孩子们内心的痛苦,虽然有些观念过于偏激,但也确实这让很多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在武志红的粉丝中,不全是青少年,还有很多是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很多其父母在无意中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非常不满,甚至痛苦。

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这部分人不敢公开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担心会被大众指责自己大逆不道。这时候,武志红等精神分析师就成了他们的“嘴替”,精神分析理论也成了他们指责父母的“理论工具”。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能够在国内那么流行,是有一定现实需求和现实因素的。

这部分人阅读精神分析流派的文学作品时,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认为写得真是深刻。在这种强烈共鸣下,人的批判性思维会减弱,更容易被“清醒催眠”了,进而对文学作品所表达的观点更加认可。

而当这类文学作品越来越有名,作家也会开始拥有一定的名气。如果这些作家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外界的过度夸奖容易让他们变得自以为是、自恋偏执,更加笃定地认为精神分析流派是最好的心理学流派,继续过度抨击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理性的完全外归因模式。

所以,如果有的网友遭受过大量的、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那么在阅读精神分析流派的文学作品时,很容易被激活大量的心理创伤,引起情绪波动,并容易出现不理性的外归因。

如果这种外归因模式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甚至加重其人格异常。希望网友们对于这一点要提高自我觉察。

还有,有的人认为精神分析不适合用来解决精神心理问题,反而更加适合用来探索哲学问题。

精神分析流派来自欧洲国家,深受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相信“人是有原罪的”,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流派时最主要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人之初,性本恶”,认为人有各种原始的欲望和冲动,生来就有攻击性和破坏性。

随后精神分析流派后来也分成了很多分支,有些精神分析学家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也提出“性善论”或“人性非善非恶伦”的主张。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对后世的精神分析师仍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很多精神分析师如果听说父母对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事无巨细都对孩子管得非常严厉,往往会解读为这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这与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传统文化和主流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国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虽然儒家也分为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荀子曾提出“性恶论”,但儒家文化发展至今,孟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更加深入人心。

国内的一些父母对孩子管束过多、过于严厉,主要还是源于他们担心在“内卷”的社会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学习成绩不好,以后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他们的最终目标仍是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优秀而独立的、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社会栋梁,而不是为了父母自己。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并不适合中华文化。它虽然能给一些孩子带来情感共鸣,但没法高效修复亲子关系,也没法得到父母们打心底的认可。

不过,我相信随着AI时代的到来,很多青少年能在互联网上了解到真正科学、高效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加能够看清精神分析流派的弊端,不会轻易受到负面的影响。

我也会不断科普各种主要心理学流派的作用、适用人群和弊端,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网友作出更理性的、适合自身的选择,尽量少走弯路。

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父母,希望你们不要病急乱投医,想着每一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都给孩子尝试一下,以为这样就能找到对孩子康复有利的方法。

多尝试,固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要意识到这有可能会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甚至遭受二次心理伤害,令其病情恶化。

所以,父母要先了解每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特点和利弊,尽量少试错;更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更快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只有方向对了,慢才是快。如果父母还能学会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还能大大加快孩子的康复速度。



1 阅读:12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