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选调生离职小作文,做人不能又当又立

枫语联翩 2024-06-04 00:35:22
(1)

近日,网络上出现一篇小作文,引发公众热议;

一名武汉大学德国语言文学硕士顾某选择选调生渠道,经过考试,面试程序,被选调到嘉峪关市直机关;

顾某本人是兰州人,现在要到一千多里之外的偏远地级市工作,马上感觉到一种无法描述的压力;

在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顾某发现工作环境的种种不适,在朋友圈发文感慨自己从省会城市到偏远小乡村的矛盾和不易,最终决定离职。

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件;

但是人的悲欢并不相同,或许当事人的体验,我们并不能感同身受。

(2)

为什么公众对于这篇小作文反应强烈,而且几乎一边倒的背刺顾某?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选调生?

以博士为例,做选调生接受组织安排到某个地区就职就会获得以下条件;

首先,会一次性给予十万元生活补贴;

其次,如果入职后在当地购房,还会提供十五万购房补贴;

如果不购房,可以在三年内免费入住人才公寓;

如果需要租房,会每年发放一万元租房补贴,为期三年;

子女的就读会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不受学区限制。

看下来好处多多,整个积极吸引高学历人才在当地就业居住的节奏;

那么,需要博士生一方做些什么呢?

很简单,在该岗位上工作年限不低于 3年,而这个岗位往往都是在经济落后地区的;

这些条件都会明明白白写在聘用合同上的。

毕业生之所以会选择选调生通道,是因为它有独特优势:

报考人数少,上岸几率高,专业没有过多限定,晋升相对快,还能获得基层锻炼经验;

对于想要稳定体面的公务员岗位来说,选调生有其优势;

但是,有所得也要先付出,才能付出与回报大致平衡,获得内心满足。

然而,顾某的困惑是在于:

其自称当初拿了9个offer,然后慎重甄选之下选择的选调生;

现在又话里话外嫌弃嘉峪关是小地方太偏僻,太穷,到处是荒郊野地,冬天太过寒冷,夏天太过炎热;

这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思维了;

当初没进入时,看到的是进来的优势;

一旦进来了,马上开始关注劣势,产生心理落差和悲愤情绪,整的像是自己被学校,单位,社会一起做了局所欺骗入套一样;

又当又立,这就很无语了。

(3)

这件事在根本上也不是小作文的问题;

往小了说,不过是一名毕业生个人选择的问题,有取舍有放弃太正常;

但往大了说,却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社会人反思的社会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大学毕业生该如何择业才是恰当的?

说的再明白一点,假如985硕士毕业,去偏远地区工作是否会受委屈,是否屈才?

是否会受委屈是相对的;

假如别人都能轻松顺利进入一线主流城市里的油水丰厚的部门,还能主动挑挑拣拣,仅着自己的喜欢来择业;

那么去边远偏僻的小地方就是受委屈,就是屈才。

但如果别人也并非这么容易,如果整个社会现状是大学生并不稀缺,而工作的机会很稀缺;

那就根本没有什么受委屈,屈才一说了;

任何事物过剩了就会毫无价值,人才也是一样。

而从专业方向来说,顾某学的是德语文学,就是类似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做做翻译,做德语研究,写点文字是本业,但是现在科技AI让语言早已经超越国界,哪里还需要翻译?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谁还需要你来写文章?

所以,这类语言相关的文科专业供大于求是事实,本身就极不容易找到工作;

留给个人挑选的机会就少之又少。

(4)

你可以看不上机会,但是机会却在挑选你;

假如机会给了你,而你选择放弃,当然任何人都有放弃的权利;

放弃是你的权利,但机会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未来的发展,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可能,凭借天资聪颖外加运气爆棚,郭某依然能走出一波独立行情,能一路开挂,高开高走;

但只要运气稍微走神,就容易偏离主场,高开低走。

在大环境消极的状况下,高开低走的概率还是远远大于高开高走的;

除非你就是天选之人,有老天护佑,总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假如只是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话,要提防你没那么多老天眷顾。

所以,武汉大学回应此事:“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希望这位同学经历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长、担当有为。”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

0 阅读:70

枫语联翩

简介:以独特视角看世界,注重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