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文学】汶川抗震救灾中,一次难忘的“尴尬”

讯二点文化 2024-05-07 16:11:25

汶川抗震救灾中,一次难忘的“尴尬”

文/墨扬

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置身于公共场所,突然感到内急需要解决,急忙入厕。不巧得很,里面位置不空,且每个位子还有在等候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即使“克己复礼,唯此唯大”的圣人,内心里恐怕也会暗暗叫苦。倘若这种情形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相信任何人都会设法去认真应对。

这种事儿说起来似乎有点不雅,然而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当地震、洪水、海啸恶魔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空间,它却往往会成为一个实存,具体考量着人的应对能力。不好意思,下面我要讲的就是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一个这样的真实小故事:

那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半个月后,在军区机关二级部副职领导岗位上的我,奉命带机关干部赴都江堰组织前指直属队抗震救灾战地政治工作,与先期投入抗震救灾的上百名官兵一起住在帐篷里。

我们的营区,是金鹿制药厂一块不足100平方米的草坪,可谓“一声吆喝,全营皆知”。不过,在大地震过后的都江堰,置于到处残垣断壁的城区,这可算得上是一处极好的营地啦——既可以防余震,又便于部队集中统一。

可美中不足的是:这儿仅有一处厕所,男厕只有四个蹲坑,在部队早晨起床这个时间段,使用频率超高,“等厕”司空见惯。

刚到都江堰的翌日,早晨起床后,我像往常一样上厕所,首次遇到了始料不及的“尴尬”:四个蹲坑,五六个人拿着手纸等候在那里。见我进来,战士们主动退了出去,一位班长竟然催促一位战士抓紧倒位置,“请首长先用”,真是让你既好笑又感到很窘。

多可爱的战士,多好的兵啊!面对此情此景,恐怕无论换了谁都不会无动于衷。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首先想到了另寻其他厕所。

然而,眼前的客观是:除了我们这一百多号人以外,周围的五六户受灾群众也要来这里方便,也就是说另寻或另建场所皆无可能,在抗震救灾枕戈待旦的情形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拨快自己的人体生物钟,赶在部队起床之前先解决“问题”。

所谓人体生物钟,乃是每个人不同的饮食起居规律,由于其工作节奏往往不受周围环境影响,“拨快”短时间内并不像拨机械表那样容易,需要以刚性的意志去改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拨快”呢?我采取的方法是:改变多年来六点起床晨练的习惯,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先喝下一杯凉开,然后到不影响战士睡觉的地方跑步锻炼,使体内的循环系统工作节奏加快,进而实现预期目的。

我在地震灾区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由于天天坚持“未雨绸缪”,有效地避开了在部队起床后如厕的时间段,再也没有出现与战士争厕的尴尬。

尤令我释怀的是,这期间,还发现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小秘密:同住帐篷的几位团以上干部——军区通信部的曾部长,通信团的张团长、张参谋长,通装大队的丁副大队长,自动化站的孙总工等,也都不约而同地拨快了自己的生物钟,显然大家都是为了避免与战士“争厕”。

大概也正是由于各部队各级干部类似的模范律己精神,影响和筑起了汶川抗震救灾十万大军的众志成城。这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回望十六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诸多感人情节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但令我莫明其妙的是,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竟然也在其间。

是什么赋予了它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也许,它根本算不上什么防患于前的故事,更难以入急中生智的法眼,但表现于其中的那种官兵患难与共的纯真,战士们尊干所表现出的那种挚朴,干部爱兵所表现出的那般自然,常常在我的眼前闪耀着亮光;身体力行的切身感悟,更是烙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为生物的人,吃喝拉撒睡,乃是维系人体能量守恒的基本环节,这在日常生活中,大可按照个人的生物钟去自然循环。可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生存时空骤然变化,这种平时不起眼的小事儿,往往也会成抗灾能力的一个考量。尤其当你处于特殊环境、特殊群体,行为更须理智与恰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许,正因为你的理智和方法得当,在你自身适应特殊环境变化的同时,也为你所置身其中的社会群体应对并最终战胜灾难创造着条件,发挥着自觉不自觉的积极作用。自然,其现实意义也就超出了具体事物的本身。

0 阅读:1

讯二点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