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文学】对那一声叫卖会心一笑

讯二点文化 2024-03-19 01:08:17

对那一声叫卖会心一笑

作者.于永军

“糖炒栗子,好吃好剥;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时常走过的一个路口,右首有家糖炒栗子小店,生意相当红火。“火”的原因,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有三:一是栗子质量上乘,二是沙炒火候适中,三是正冲路口的区位优势。但我个人认为,店家那句自制的广告词,同样功不可没。一临近小店,小广播里的叫卖声,会吸引你忍不住朝那儿张望。而我,则常常对那一声带着济南腔的叫卖,报以会心的一笑。并由是联想起一些相关故事,品咂出些许工作和生活中的事理儿。

南方某市有一座大楼很奇怪,楼层标志没有15层。此事曾让不少人费猜。诚然南方人喜欢好口彩,可这15并非4或14之类的“不吉利”数字,为何却偏偏少了15层?

经有心人研究,方才戳破了窗户纸。原来,这“15”乃是“失误”的谐音,“没有15”就是“没有失误”。在四平八稳的机关工作环境里,它成了一些人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这是唯心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思想是对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对人类认识的限制,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矛盾展开及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加上人的认知受着自身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诸如年龄、先天素质、知识水平、思想方法等局限,在无限的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差错是在所难免的。

也就是说,要想干事、干成事,就要有不怕失误的思想准备;要想改革创新、谋求新的发展,就要有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害怕失误,怕担风险,只能“躺平”,决不会有大的作为。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稍一犹豫和踌躇,就可能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

于是,地方最高长官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宁有过错,不要错过。”这无疑是一个为担当者担当的好提法,有利于营造敢于负责、勇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事氛围。

有一个常识,不讲大家都明白:干工作,就会有过错,就要担风险,且干得越多,出过错、遇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多。因此,一些投机取巧之人,往往信奉“干得好不如躲得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总想把工作甚至自己职责内该干的活儿推给别人,尤其是碰到容易出差错、担风险的事情,更是能躲则躲、能避则避、能推则推。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领导却在事实上起着纵容作用:工作往往不是以敢不敢担当、有没有工作成绩论优劣,而是以“问题定乾坤”。凡是工作有了失误,不问青红皂白,不加具体分析,没有对担当者工作失误的澄清关怀,而是一古脑儿打屁股,结果“干得不如看的”,这就必然在一些人中引出“避事、躲事、怕担当”的怪现象,以至于碌碌无为成了“有为”,不干工作反成了“成绩”。一个什么工作也不干的人,固然不会有过错,但也决不会真正有什么工作成绩;一个不想担当,不愿付出代价、不敢冒任何风险的人,决不能指望他有什么作为,遑论大的作为。

“两只干活的手,比一千只比划的胳膊更有用”。这,也是一个铁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大度宽容那些出于公心干事的有失误或过错者,应当给面对失败仍不坠青云之志的创造者以鼓励的掌声。

客观世界是纷纭复杂的,不可能让人事先做出百分之百正确的判断。尤其在改革创新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常常潜在于灵魂深处。思想不解放,这也不敢干、那也不敢动,就很难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出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尤其改革创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解放思想,具有敢想敢干敢试、敢冒风险的精神。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座门,谁就继承王位。”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摇摇头放弃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奋力一推,门竟开了。原来,石门是虚掩着的。

事实上,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敢去做,只是在于我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它需要一点敢试敢冒的精神去开启,而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美国著名的《商业月刊》杂志,曾对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企业界巨头作过一次全世界性评选,遴选出了50名企业界巨鳄。综合其基本素质,第一条无不是富有冒险精神,敢于冒风险,不怕摔跟斗,不怕出现失败。

“有蜜的地方有蜜蜂”。不冒风险,就会错过成功的机会,就没有成功可言。所以,错过了机会,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胆量不够大。一个不敢冒风险的人,永远不能成就高尚的品格,也永远干不成名垂青史的伟业。要想成功,就要敢冒风险,就要倒逼着自己冒风险。敢冒风险,是走向成功的枢机。

敢冒风险,当然不是那种“经验没有决心大、论证不足胆子大”式的“愣头青”。“愣头青”式的冒险是盲目蛮干,是真正的“傻冒”。正确的风险观念和冒险精神,是以科学态度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的大胆干,义无反顾的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演讲自己成功之道时,谈了四个观点:其一,有风险才会有机会。风险越大机会越多,取得的成果也越大。既然有风险,就说明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都有。把握住时机,冒险前进,就会捷足先登。其二,成功是一条冒险之路。在激烈的竞争中,谁也不能避免风险,谁也不能说自己是“常胜将军”。我国著名的华为公司几十年来,走得就是一条从顶峰到低谷,再从低谷到高峰的道路。成功、失败、再成功,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特征。其三,敢冒风险是成功之母。在竞争中要取得胜利,靠什么?靠经营管理,靠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事实证明,谁敢于承担风险,谁就在竞争中掌握了战胜困难的法宝。其四,不敢冒风险等于失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一味地追求安稳、万无一失,不冒一点风险,这实际上就等于失败。因此,企业即使在顺境中,也要居安思危,冒风险可能会失败,不敢冒风险肯定会失败。

“无限风光在险峰”,“最甜的葡萄长在最高处”!这就是辩证的成功之道。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商海打拼、赛场竞技、沙场亮剑,种瓜、种豆、搞养殖,驱车、乘船、坐飞机,等等。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始料不及的状况。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冒风险的成功。所谓成功,从本质上说,就是与风险相伴的成功,就是遇到危险能够化风险为机遇的成功。

有则寓言说,一个农夫希望自己种的小麦丰收。他向神明祈求:给予足够的阳光与晴天;下的雨不要太多,刚好就够了;不要有病虫害;另外还要有令人感觉舒服的和风。

神明都答应了,一切都依他所愿实现了。

在舒舒服服的劳作中,看着他的小麦长得又高又好看,农夫跪下来向神明表达感激之情。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他妻子的哭喊声。原来,妻子剥开麦子漂亮的外壳时,发现壳里空无一物。因为小麦在毫无外力的干扰下长得太好,反而结不了实。

天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有绚丽灿烂;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才有多姿多彩。没有无代价的收获,没有无风险的成功。

生活中最大危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在一次避险常识课上,军事教官向学员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狂风暴雨来临,泥石流滚滚而下的时候,你正好站在一座大山脚下,这时你是向风雨猛烈的山顶跑,还是迅速向平坦的洼地撤退?

学员们异口同声回答,应迅速向平坦洼地撤退。

教官指出这是错误的。原因是,如果向平坦的地方跑,看起来暂时安全,但最终危险。因为人跑得再快,也不可能快过山洪暴发引起的那一泻千里的泥沙石块,这些泥沙石块随时都有可能将人顿时埋没。如果继续向山顶攀登,甚至迎着泥石而上,看起来危险,但最后是安全的。因为你越向上攀登,泥石越会逐渐减少。虽然爬得很缓慢,可你每向上一步便会安全一分,至少山顶上是没有泥石流的,这就等于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在一步步地向生的希望迈进!

不畏风险,是成功者所必须的勇气和战略;有效规避风险,则是成功者智慧的本能,也是通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成功的枢机,其实就在善于化险为夷之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避风险的首要在度势,把事物的可能走向预到料到,并有针对性准备。谁能为失败做好充分准备,谁就能化险为夷。

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大家都知道有一条避险车道,它连接着主车道,是主车道的一个分叉。当车辆驶入下坡路段后,由于持续使用刹车,很容易造成刹车毂过热,导致车辆制动性能降低或制动失灵,进而发生追尾、对撞及冲下悬崖之类的交通事故。为规避这种安全隐患,人们在修筑公路时,有意识地设置了引道过渡段,诸如一个长约50-100米的斜坡,车道上铺着厚厚一层可增大轮胎与地面摩擦力的碎石,入口处及尽头堆着可减震的轮胎。意在使遇到险情的车辆转向引道过渡段,及时让车停下来。很显然,这是一种富有预见的避险。也就是说,这条避险之道是一条以备万一的“救命道”。一旦遇到车辆发生意外,便会派上用场,进而有效避开风险。

由此想开去,成功的道理,并不在事事如意、一帆风顺之中,而在一旦出现了风险,能主动及时规避或消除风险。而规避风险关口前移,化险为夷,正是其要义之所在。

将规避风险的关口前移,并不神秘。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脑子一根筋,而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也有人将此称为“两手准备”。凡事都应当为成功尽最大努力,同时也要对失败抱有心理准备。想一想,万一失败了自己应当怎么办。

1942年,反法西斯盟军胜利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表了讲话:“我们已经胜利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然而,谁也未曾想到,在这之前,他还准备过一份截然不同的讲稿:“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了,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人道歉。”除此以外,他还做了诸多失败的准备,比如向罗斯福总统如何汇报;怎样避免部队士气的低落,等等。

艾森豪威尔,无愧于人们称道的“智慧将军”。

风险中有成功,成功中有风险,这是辩证法。有时候看起来比较冒险的方法,恰恰是通向成功的捷径,这也是辩证法。

化险为夷的要义在于有备。

有人说,他入住宾馆,往往都要先看一看避险通道在哪里,知道万一发生了火灾该往儿里跑。也有人说,他坐飞机,都要习惯先听乘务员告诉救生设备放在哪个位置,如何使用。这样的人无疑也是智慧之人。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为一般人所忽视的事情坚持做,你就是不一般。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美伊战争中,萨达姆曾扬言,他已经摆好了城市游击巷战的阵势,恭迎美国大兵。在摩加迪沙吃过巷战苦头的美军,拿着棒棰认了真。在苦练怎么打赢的同时,美国大兵还在苦练如何当俘虏。战俘训练课的名称叫“超压力灌输”,从野外生存、积极抵抗,到躲藏脱逃、保命要紧,训练了一个遍。为使训练逼真,士兵们赤手空拳同武装了的教官在丛林中周旋,常常连续几天吃不上食物喝不上水。如果逃脱不了就沦为俘虏,被关进战俘营里。在模拟的战俘营里,扮演看守的教官身着伊拉克军装,操着阿拉伯语对俘虏拳打脚踢、电击、灌水,不准睡觉。由于过于逼真,致使一些学员精神恍惚,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俘虏。

不难看出,这种准备是残酷的,但却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人们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一旦身临绝境,就可以从容应付。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这样,不能自古华山一条路,要多几个方案、多几条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战方能止战。你为失败准备得越充分,反倒越有可能避免失败。正所谓“有备无患”。

或许在不少人眼里,为失败做准备是很无聊的。他们讳言失败,不愿意为失败做准备;还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为失败做准备的意识。或者知道自己可能会失败,但失败之后当如何,听天由命,不在他们思考范围之内。于是,生活中许多失败后的悲剧,便无情地发生了。消防部门有个统计,凡死于火灾中的人,70%以上没有受过自救训练。《中国女性自杀报告》分析,在每年大约几十万女性自杀者中,75%以上的人缺乏对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失恋、婚姻受挫、家庭纠纷,便导致了轻生。

大海里没有不受伤的船,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要你有追求,你要去做事,就不会一帆风顺,就难免会有风险、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所以,不做失败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做好失败的准备,即使对原来意义上的成功无补,却可以减少失败的程度,防止连锁反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最起码的,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心情,保持平常心态,一旦失败能坦然面对,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为再下一步的成功做准备,这其实也是一种成功。

有则寓言说,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忽然,它发现另一只狼在气喘吁吁地来回疾跑,便惊奇地问那只狼,为什么要这般折腾。那只狼回答说,听说豹子要来了,“豹子是狼的朋友,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不仅没有引起警惕,反而认为是同伴的脑子不正常。于是,又放心睡觉了。不久,豹子真的来了。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飞快,而这只狼由于缺乏相应准备,速度相对慢了,它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饿死了。

不少人可能读过《狼图腾》这部小说,狼是极聪明的动物,善于团结协作,且富有耐性。比如:它遇到美食时,往往只吃半饱,甚至有经验的狼在遇到危险时,奔跑中会停下来把腹中刚吃进的食物吐出来,为的是保证自己的奔跑速度。

从这个角度看,寓言中的那只狼,显然是一只虚构的傻狼。它傻就傻在沉湎于安逸,不知危机悄然而至。

泰戈尔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拒之门外时,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对于他人经验包括错误的学习借鉴,反映了一个人的胸襟,也折射出了一个人的成熟和智慧。

在一次穿越沙漠途中,结伴而行的5位旅行者迷了路。他们艰难地行走在茫无涯际的沙海中,心中一片茫然。

走着走着,从他们的右侧方向走出了两位精疲力竭的年轻人,原来他们也迷路了。5人中的4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想避开这两个人。这时,五人中的一直没有说话的那位中年人终于开口了:他们对我们会很有帮助的。

于是,中年人热情地招呼两个落魄的行者过来,诚恳地对他们说:虽然你们也迷路了,境遇和我们差不多,但是我相信你们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是错的,这就足够了。我们一起上路吧,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会成功的。

4个年轻人听了这番话,面面相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和失败,从本质上讲,乃是为成功的探索树起了一块“此路不通”的路标,既表明成功尚未到手,又在一定程度上廓清或逼近了向成功的通道,从反面展示了成功的可能方向和内容,为成功的探索提供了逆向思维的思想材料。这是一种正确的代价意识,是一种追求成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对于促使失败向成功、错误向真理的转化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别人的错误,还是自己的失败,能够认真汲取,认真主动借鉴,都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一种成功者的气象!

飞机上有个“黑匣子”,其真名叫航空飞行记录器,是专门用来作电子记录的。里面装有飞行数据记录器和舱声录音器,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它相连,就好比人体各部位的神经与大脑相通一样。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有关技术参数和驾驶舱内的声音全部记录下来,一旦需要,可以把所记录的参数重新放出来,供飞行实验和事故分析使用。“黑匣子”这东西,具有极强的抗火、耐压、耐冲击振动、耐海水(或煤油)浸泡、抗磁干扰等能力,即便飞机已经完全损坏,它里面的记录数据也能完好保存,世界上所有的空难原因都是通过“黑匣子”找出的。因此,它成了事故的见证,也成了“前车之鉴”。

物质世界是复杂联系着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客观事物普遍复杂联系着的事实,常常把并不相干的人和事串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因而,规避风险的闪光智慧,就是把别人的失败当财富,在借鉴他人的教训中掌握失败的路标,找到自己成功的出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位成功人士,曾描述他专门花时间学习别人的失败经验,并深有感触地说:“等你什么时候看别人惨败的经验,看出了一身冷汗,你自己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如同真理前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一样,安全与危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风险的未知性和活态性要求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事事注意防范和寻找风险隐患。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法则,叫“海恩法则”。大意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凡事故或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都有着前因后果的内在联系。蚁穴可溃堤,星火能燎原。小缺陷不纠正,必然酿成大危险;小细节不注意,必然造成大失误。在规避风险上,来不得任何麻痹大意,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有个亿万富翁的遗孀要招聘一名贴身司机,年薪50万元,引来了上百人应聘。

最后挑出了3个技术最好的,比来比去,不分上下,最终面试由老太太亲自定夺。老太太只问了一个问题:要是前面有个悬崖,凭你们的技术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

第一个说,他可以稳稳当当地把车停在离悬崖1米的地方。

第二个说,他可以把车安全地停在离悬崖30厘米的地方。

第三个说,我看见悬崖就停下,肯定不往前走。

结果,第三个司机被录用了。第三个司机何以胜出?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偶然情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管你的驾驶技术有多好,在无可预知、无可预测的种种偶然面前,你的所谓“保险系数”都只是无根据、靠不住的。因此,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不往前走”。借用一句古话,又叫作“见危而惧”。能否做到“防患于未然,弭祸于无形”,本能地回避风险,不吃侥幸饭,不做侥幸事,这其实是人的一种理性和智慧。

很显然,老太太的考核已经超出了单纯驾驶技术的范围,而第3个人的胜出,也是必然的。

成功,固然需要敢冒风险的精神,但聪明的人们又深谙:盲目冒险的人将死于危险。警惕危险,控制风险,把敢冒风险与善控风险结合起来,是成功的理性使然,是一个成功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没有人会带你去钓鱼”,成功的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控制和规避风险的钥匙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独立自主,自强自立!”除此之外,“神马”都是浮云。

0 阅读:0

讯二点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