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物象素描

讯二点文化 2024-03-19 06:45:37

藏区物象素描

作者 .于永军

走进藏区,竟神差鬼使般有点眩晕兼神情迷离。是因为高原反应?还是缘由大美物象?理智告诉我,是后者。

1 蓝天白云

苍穹,就像一幅巨大的绒幕,笼罩着大地。它,似乎特别的低垂,格外晴朗,出奇的湛蓝,以至让人难以找出确切的字眼来形容。

大凡到过西藏的人,最深刻的印记,除了大山就是蓝天白云,感觉云彩伸手可摘。

尤其是那些形态独特的积云,有的像马、有的像羊,也有的像鲸鱼,让人抑制不住想向前抚摸。

因此,想像力丰富的游人,颇喜欢把积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各种食品,抑或什么人的头像脸庞。有趣的是,云却常常伴着高原上常见的风沙,生发着神秘莫测的变化。

看,方才不起眼的这抹淡薄的白云,仅一会儿功夫,就裂变成厚实的大片云朵,而当你低一下头再仰视时,也许就已是蔽日遮天的灰色云层了。由白变灰,由灰变黑,由这种形态变成那种形态。这个云层的形成、变化过程需要多少时间,是几分钟?是几十秒钟?往往让人说不清。

一位从内地来的画家在这里作山水画,原本想把一小片萦绕在山尖的云彩画上,遗憾的是,刚刚在画布上涂上第一抹白色,天上的这片白云就变成了蓝白色,不,是灰色?可又像天青色。于是,面对莫测的变化,只好停笔。

导游尕玛说,素描藏地云天,最好的山水画家也未必能准确描出这里罕见的瞬间天色……

尕玛揭示谜底:这种云彩的塑造,其实完全依靠独特的山地气流。当气流快速爬升经过山脉,就如同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在风头浪尖的地方,就会形成这种云。

2 雾雨雪雹

雾雨雪雹如同藏天的四个儿子,似乎各有各的封地,又各有各的造化,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一同营造了藏地“十里不同天,一天不同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

稻城亚丁到巴塘,全程390公里,一天的路程,可一路上却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轮换。

从亚丁出来,打开车窗,迎面扑来清新的冷风夹杂着湿润的空气,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当车进入山中不一会儿,便升起了雾霭,沟壑矇眬起来,渐渐地如同驶进了雾海。

雾霭迷离,很快化成了细雨。雾雨绵绵,分不清了究竟是雾还是细雨。远山、河流、人家,统统锁进了雨幕,车窗前一片矇眬。

进入海子山,空中飘起了雪花,路边的积水已经冻结成冰。渐渐地,越下越大,竟如鹅毛一般从空飘落,路边的草甸已覆盖上了厚厚的雪,四野群山一片银白,显得格外圣洁。

过了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眼前一片开阔,缕缕白云依着黛青色山壁横向飘移,飞天壁画似的。

与白云纯然一色的羊群散布在绿茸茸的山坡上,仿佛是从白云里坠落下来的一颗颗露珠,羊群下绿意渐浓的草地上是黑色的牦牛,牛之黑与羊之白各成阵势,比照分明。

阳光照耀中,车窗视野可及的藏房、寺庙、碉楼、玛尼石堆,松散地座落在草原上,路边的格桑花、羊角花仿佛在向你点头招手。这景色,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车子在心情大好中颠簸前行。突然,一片乌云在车的前方流动,雨又来了?不,是小冰雹。冰粒滚在地上,落在河流里,当然也砸在车的蓬盖上。

真有点儿像过山车呀,让人分不清了今夕何夕。尕玛告诉我们,“十里不同天”是藏地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致使气温产生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自然面貌。尤其进入山区,气温呈现出了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的不同温度,因而又有了“一山有四季”之说。

3 玛尼石堆

玛尼石堆,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亮眼。

它们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或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当地人专用于祈福,视为保护神。

玛尼石,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把玩,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其质地也大不相同,有石灰岩,有硅质岩,还有汉白玉,等等。

尕玛介绍说,在藏人的原始意识中,万物皆有灵性,将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便更有灵气。

玛尼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石堆,藏语为“多本”;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藏语称为“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把它丢向石堆。

由此可以推想,玛尼堆最初的规模可能不会太大,但按照高原上人的传统习惯,路过玛尼堆时,都要口中念念有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去除灾难,获得幸福,并围绕玛尼堆转一圈,再添上一块石头。

即使没有石头,也会添上动物头颅或角或羊毛,甚至自己头发之类的东西。这样日积月累,不断添加,玛尼堆的规模便越来越大,愈垒愈高。

玛尼石是藏人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故此,玛尼堆最直接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祈福和禳解;二是供人们转经礼拜,随时扶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尤其是在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玛尼堆更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不或缺的所在。在地广人稀的藏地,相伴着的寺庙低沉而悠远的法号,悄无声息地担负起了经堂和道场的部分功能。

当旭日欲吐,抑或天色向晚,晨霭暮色中,玛尼石堆庄严肃穆,形同高原的守护神,昂然矗立,凛然不可侵犯。于是,藏天因它而低首,藏地因它而辽阔。

4 经幡飘带

迎着高原清冽的寒风,五颜六色的飘带哗哗作响,发散着迷人的藏香,它们共同拥有一个神秘的名字——经幡。

这是藏地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它们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或条形,或角形,或方形,经有序排列后固定在树枝上、门头上,连接在白塔上,还有的立于河边,横跨在两山之间,在风力的作用下,像一条滚动着的彩虹。

从尕玛介绍中得知,藏地最大的经幡是冈底斯山的经幡,高24米,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更换仪式。更换下来的经幡被无数的僧众竞相抢夺。藏人历代口口相传,这种经幡具有消灾避祸,全家吉祥安宁的寓意。

我曾到过大昭寺,发现八廓街上的经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挂在柳树枝上插在居民楼上的,另一种是围在柱子上的。

五彩缤纷的经幡,风中流动的姿态,加上表达吉祥的图案,既传递出了神圣的美,又化作了美化环境的自然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就了一道撩人的亮丽风景,也成了体现美学价值和景观价值的旅游元素。

在藏人的信念中,悬挂经幡可以消除不幸、保护自己和家人,并获得好运和吉祥之神的庇护。经幡上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以及各种象征性的图案和符号,都是对佛教和宇宙力量的赞颂和崇拜。

这里的人们笃信,经幡上的佛教经文和咒语可以连接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力量,引导人们走向正义与和平、安宁与恬淡,让他们远离罪恶和痛苦。

一位徒步旅游的人感慨说,跋涉在的藏地,每当看到经幡,心灵就会感到有一道亮光照射,那是看到了希望的消息,发现了生命绿洲的感觉。

尕玛说,经幡所在就是神灵所在,它随风飘动一下就等于诵经一次,向神灵表达了一次自己的愿望,祈求了一次神灵的保佑。

因此,触摸着它的肌肤,仿佛触摸一个久远的符号,心里升起的是生命与美丽的颂歌,是守望精神驿站的永恒。

说这番话时,尕玛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0 阅读:0

讯二点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