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藏器于身”,方能“见几而作”

璞因挲果 2024-06-27 16:48:32

孔子晚年读《易经》,对他来说最大的感慨便是四个字:“时也、命也。”于小君的理解,便是时机决定命运。

正如孟子所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而“时”与“势”正是《易经》运用的核心。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再有才华的人,若不得时也难有出头之日。正如三国时期的的传奇人物司马懿,一部《三国》道尽人间干戈与沧桑,多少豪杰一生戎马倥惚,终究为司马家做了嫁衣。

但是我们会发现,即便是《三国演义》的前期也难见司马懿出场,在史书上便可见证他一生大半时光处于隐忍蛰伏中,最终为司马家族谋得天下。

作为诸葛亮的强劲对手,司马懿的前半生并不顺遂。汉末时局,天下大乱司马懿虽在曹操的征辟下入朝为官,却需时时隐忍,提防曹操的猜忌。因此曹操在世的十二年司马懿始终未曾担任实职,直到曹丕登基后,司马懿方得崛起的时机。但是曹丕与曹叡对司马懿始终存有顾虑,即便八岁的曹芳即位,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依旧蛰伏了九年,才在曹爽的打压下,装病诓过曹爽后发动高平陵之变,自此掌握大权。

可见,欲成大事者需要的是掌握时机与时势,若时机不对,盲动只能显得被动。正如《史记》中老子对孔子所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若时机来了,君子便可乘时而动,大展宏图,若不得时机即便本领再大,如何千方百计都难以为世所用,甚至还会身陷危机,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便是不得时而妄动的结果。

因此当时局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便需保存实力,待时而动。但是所谓待时并非躺平,而是为时机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时机虽捉摸不定,但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因此聪明勤勉的人就会在静待时机的时候,自我提升,自我磨炼。正如司马懿在隐忍时期也并非消极无为的,而是在等待时机中积极地准备和布局。他观察时局,揣摩人心,悄无声息地喂自己积蓄力量。直到那关键的时机到来,才能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

正如《易经·系词传》所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所谓“器”便是学识能力,唯有“藏器于身”做足准备,有深厚的认知能力积累,方能“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在最关键的时候抓住时机,成就非凡。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