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事件爆发,武汉人民的觉醒,为何能收回英租界?

梨画评过去 2024-05-30 22:33:06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

你知道这句话说得是哪里吗?没错,就是武汉市的汉口。

这座有模有样的大都市,在97年前还是列强的囊中之物。

沿江大道上那些充满西式风情的建筑,是旧汉口租界留下的历史遗迹。

这些建筑见证了武汉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与勇气。

一、汉口租界下的人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汉口被划为通商口岸,成为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的租界地。

据《汉口租界条款》规定,江汉关下首约485亩土地划归英国租界,由英国驻汉口领事进行管理。

后来,英国又借机将约337亩的土地纳入租界范围。

使其成为汉口最大的租界,也成为列强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据点。

设立租界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发展,这一点从现存的建筑中就能看出来。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剥削和压迫,在租界内,列强享有特权和豁免权。

他们可以通过不公平的贸易条约和特殊待遇获得巨额利润,中国人在租界内往往没有法律保护,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这片土地上,上层人士纸醉金迷,底层人士难以自保。

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气氛当中,1922年武汉工团联合会成立了。

这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总工会,以汉阳钢铁厂为主体,联合附近的工会,为工人运动提供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工人运动的声势逐渐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人们纷纷罢工游行

随着大革命的推进,1926年底,武汉成为全国革命中心。

各界群众纷纷召开反英大会,集结力量,要求中国政府采取行动。

在李立三、刘少奇、董必武等人的领导下,武汉各界群众分别在武昌和汉口召开了反英大会。

二、“一三”惨案

1927年1月3日,在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的喜庆氛围中。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宣传队在江汉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活动。

活动举行的演讲,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学生,大家都被慷慨激昂的演讲所感染。

现场的气氛让租界内的英国官员感到不安,他们担心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会威胁到他们在租界内的统治地位。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英国政府调动军舰和士兵,驱逐聚集在英租界内的中国民众。

为到达到目的,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放置电网,阻止民众进入英租界。

而且用枪械武力恐吓手无寸铁的群众,甚至进行无差别攻击。

这一行动的后果,直接导致现场伤亡惨重,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一三惨案”。

江汉关被鲜血浸染,这个历史建筑蒙上了一层悲痛的色彩。

武汉人民的怒火被激起,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和英国驻汉领事葛福进行交涉。

要求英国政府对惨案负责,不仅要赔偿慰问家属,还要将凶手交给中国政府处置,英国水军撤出租界,交由中国军警接手。

对此,英国的帝国主义者不屑一顾,他们坚持维护自己在租界的一切特权,对武汉民众的诉求置之不理。

三、收回英租界

1月4日,刘少奇在武汉紧急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六项要求,得到了武汉农工商学各界代表的支持。

紧接着,会议又将这些要求补充为八项对英办法,并敦促政府向英国领事进行交涉。

各方的支持激发了武汉人民的斗志,许多工人群众冲入英租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抗议行动。

他们不仅毁坏了军事设施,拆除了欧战纪念碑,还封锁了英国人的商店。

这些行动表达了武汉人民对英国侵略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捍卫。

1月5日,在汉口济生三马路,大约30万武汉民众游行示威。

队伍行至江汉路时,大家的情绪激动。

他们冲破了英租界的铁丝网,占领了英国巡捕房,并升起了中国国旗。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陈友仁作为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被派往英国驻汉口领事馆进行外交斡旋。

陈友仁深谙西方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他知道单纯的强硬抗争并不可行,还需要有计谋。

他联系了地下工会会员,诱使印度巡警离开岗位,使得英租界内成为真空地带。

然后,他派遣中国军警进驻英租界,以维护秩序并展示中国政府的决心。

当英国人企图再次返回租界时,陈友仁搬出大英法典先发制人。

根据法律规定,英租界撤侨就意味着放弃租界,归属地中国有权收回租界。

陈友仁坚持这一立场,并与英国政府进行了激烈的外交斗争。

谈判从1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19日。

期间,英国采取了两种策略来应对局势。

一方面,他们派遣使馆参赞阿马利作为谈判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

企图将英租界改为“外国人居留地”,试图以此保护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调集军队准备前往上海,企图以武力胁迫,让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条件。

当时的国民政府及时识破了阴谋,并于1月29日公开声明表达抗议。

如果英国政府在谈判中使用武力干扰,只能中止谈判,由英方负全责。

最终,英国政府无奈地同意了陈友仁的要求,签订了《陈-欧马利协定》,中国成功收回了汉口英租界的管理权。

收回汉口,陈友仁功不可没。

作为一名国民政府的外交官,你能想象?他竟然不会说中文。

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陈友仁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这也说明了外交工作并不仅仅依赖于语言沟通,更需要深刻的洞察力、策略思维和灵活应对能力。

陈友仁等人的行动为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反帝斗争中。

这些行动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四、为何能收回

汉口被英国霸占长达66年,中国人民通过坚定的反抗和不懈的努力,达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收回租界的目标。

这次事件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态度,为后来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回顾这次的事件,不可忽视的是群众力量和陈友仁外交官的战略谈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为什么在嚣张了这么长时间以后,只能向中国妥协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原因进行分析:

1、英国对华政策改变

1925年到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让英帝国主义感受到了形势严峻。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软硬兼施的政策,先用谈判稳住罢工的工人。

在谈判破裂后,企图用武力镇压,“万县惨案”发生后,国际舆论纷纷批判,英国决定对华使用“怀有政策”。

在此背景下,英国提出了“对华新提案”,承诺不再强迫和控制中国,并允许中国关税自主。

驻华公使蓝普森也是有备而来,对国民政府大拍马屁。

企图以同情的姿态加速谅解,实质则是以此拉拢,企图从内部分裂中国的革命势力。

英国不愧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政局的变化了如指掌,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敏感。

所以抢在其他西方列强前,企图与国民政府改善关系。

由于拥有长期的殖民统治经验,英国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情况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中国政局的变化。

这让英国得以提前采取行动,在中国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这也显示出英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战略眼光和对中国利益的追求。

2、无法说服其他国家

英国在规划对华出兵时,也不是没想过求助其他国家。

日本因为经济利益的问题,拒绝了英国联合出兵的要求。

美国的态度则是以保护侨民为主,但是也不排除坐山观虎斗的心态。

趁着中国和英国交战,沿海的军舰名为“保护侨民”,实为趁火打劫也未得而知。

这对于英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此时他们也没有其他的支援了。

法国方面则是独善其身,呼吁两方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对法租界造成损害。

德国的态度也表现得漫不经心,只要德侨不受到影响就可以了。

经此一遭,英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状态,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声讨。

前有第三国际执委会的警告,后有英国劳工运动代表联席会议对华的声援。

英国不得不在汉口的归属问题上作出让步。

3、保护自己的利益

英帝国的主要势力是长江岸边的汉口、九江,发生在汉口的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英国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此时的舰队已经在赶往上海的路上,保不齐会重演汉口形势。

上海同样是英国权益的命脉所在,集中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

如果将事件闹大,战火蔓延到上海,彼时公共租界的利益也将损失殆尽,权衡利弊之下,英国最终做出弃卒保帅的决定。

回顾汉口英租界收回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过程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其中,英国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他国家和各方的参与和努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个过程也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利益、政策和行动都是相互影响的。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

0 阅读:0

梨画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