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报非萎缩性胃炎,而病理是萎缩性胃炎,该相信哪一个?

张生的记事本 2024-02-21 02:22:49

临床上有时会看到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不符的情况,比如胃镜报告诊断是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浅表性胃炎),但病理结果却是萎缩性胃炎,甚至有肠化;或者是胃镜报告写的是萎缩性胃炎,但病理只是浅表性胃炎。如果胃镜结果和病理结果不一样,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指的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出现胃黏膜萎缩改变。胃黏膜萎缩指的是胃黏膜腺体减少或缺失,可以伴或不伴肠化。胃黏膜腺体过于微小,肉眼无法看到,胃镜下无法直接判断是否存在腺体减少或缺失,只有将胃黏膜组织处理后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很多倍才能看到。所以胃黏膜萎缩是一个病理学上的概念,确定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必须通过病理检查,也就是说病理检查是诊断胃黏膜萎缩的金标准。即便是胃镜下很有把握有胃黏膜萎缩,也要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认。

内镜下诊断胃黏膜萎缩存在误差

虽然胃镜无法直接看到胃黏膜腺体减少或缺失,但是通过胃镜可以看到胃黏膜萎缩的一些间接表现,比如胃黏膜变薄,胃黏膜下血管透见,黏膜皱襞变平、减少或消失,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改变。当胃镜检查过程中看到上面这些改变,就会诊断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表现:胃黏膜苍白,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图片来源于杂志Endoscopy. 1969. Vol. 1(03):87-97

但是这些改变只有在胃黏膜萎缩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看到,轻微萎缩的胃黏膜外观变化不明显。就好比看远处山上的树林,砍去几棵甚至几十棵树,看起来树林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要是树木成片的被砍伐,山看起来就秃了。胃镜下看到上面这些改变说明胃黏膜腺体已经大量减少了。

轻度的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外观变化不明显,可以仅表现为黏膜苍白,褪色,甚至与正常胃粘膜差别不大。这种情况下,对于萎缩的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诊断。另外,内镜下诊断也与胃镜分辨率和胃镜检查时注气量多少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内镜和病理诊断两者的符合率并不高

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牵头开展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如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普通白光内镜诊断萎缩的敏感性仅为42%,特异性为91%。也就是假设有100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胃镜检查只有42例内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剩下58例误诊为非萎缩性胃炎;100例病理确认没有萎缩的患者,经过胃镜检查91例也没有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但9例胃镜误诊为萎缩性胃炎。也就是说,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很大概率确实有萎缩,但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有漏诊萎缩性胃炎的可能。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是萎缩性胃炎常见的内镜下表现,经常作为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但是,如果单纯以“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来诊断萎缩性胃炎准确率较低。一项研究显示12例内镜下表现为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白相黏膜>50%)的患者中,只有4例经病理确认存在萎缩性胃炎。

采用一些先进的内镜技术,比如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提高内镜下诊断的准确性,但是这些检查手段不常用,多数内镜检查还是以普通白光内镜为主。

胃镜和病理结果不一样,怎么看?

如果胃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但病理提示萎缩性胃炎,这种情况下应该以病理检查为准,诊断萎缩性胃炎。只不过这种情况萎缩程度不严重,胃黏膜外观萎缩的表现不明显,经过积极干预后萎缩的粘膜有可能会明显改善甚至逆转。

如果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但病理提示是非萎缩性胃炎,这种情况下可以看看胃镜报告描述。如果有胃黏膜变薄,胃黏膜下血管透见,黏膜皱襞变平、减少或消失等改变,这种情况下萎缩的可能性比较大,病理没有发现萎缩可能是存在取样误差。胃黏膜萎缩经常是灶状分布,有的地方有萎缩,有的地方没有萎缩,如果取到的不是有萎缩的黏膜,病理就就看不到腺体减少或缺失的改变,只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

如果胃镜报告描述只是描述“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或黏膜苍白、褪色改变,这种情况确实不一定是真正的萎缩。

另外,医生在取活检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关注变化比较明显的黏膜改变,比如糜烂,隆起,息肉等,而这些病变的部位不一定存在萎缩。活检取材的深浅,病理医师的经验也会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但病理没有报萎缩,这种情况下应该过一段时间复查胃镜并再次取病理,最好多处取病理以提高准确率。

本文仅用于科普,不作为诊疗建议,具体问题请咨询医生。

0 阅读:18

张生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