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滴酒都别沾?医生:快乐那一下,3个痛苦或承担不了

安恒远养护说 2024-06-02 10:38:5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张先生今年56岁,却已是一个资深“糖友”。罹患糖尿病6年以来,他把自己的饮食控制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稍有甜味的食物都避之不及,唯恐给血糖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之下,每天下班后小酌一杯便成了他最大的享受——在他看来,几元一瓶的啤酒既不甜又没有标明热量,还能带来十足的快乐,可谓是给糖尿病人留出的一扇“后门”。

然而,意外还是到来了。

这天下午,张先生跟客户喝了一场大酒之后,忽然一头扎到了桌子之下,任凭旁人呼喊也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之后,经过医生反复检查,张先生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飙到了49mmol/L。

经过一夜的治疗,张先生终于脱离了危险。

为自己捡回一条命而庆幸之余,张先生不禁生出疑惑:“难道喝酒也能加重糖尿病?”听到这话,医生随即严正地警告他,千万不能把酒当成安全饮料。

那么,酒精具体会给糖尿病人带来哪些危害呢?糖尿病人真的要滴酒不沾吗?

一、医生反复提醒:糖尿病人酗酒,这三大危害你无法承受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迅猛改善,血糖偏高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的“标配”。一旦发展到糖尿病阶段,“管住嘴、迈开腿”的教训便会伴随终身,让人在吃喝上始终难以尽兴。

尽管在饮食上如履薄冰,很多糖尿病人对待酒精的态度却十分开放。

一方面,无论是白酒、红酒、啤酒还是保健酒,似乎都跟甜味扯不上边;另一方面,酒精的刺激多少能够弥补被压抑的食欲,让人振奋精神。

这样一来,不少糖友的饭量日益减少,酒量却越来越大,以至于“无酒不欢”。那么,酒精对糖尿病人真的安全吗?

用酒精来代替碳水带来的满足感可取吗?实际上,这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误区。现代医学发现,酒精不但对糖尿病人无益,反而会带来三大风险,让健康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

1、诱发酒精性肝损伤

众所周知,乙醇进入人体之后主要经肝脏代谢,而饮酒过量则会导致乙醇脱氢酶饱和,造成肝功能下降。若长期酗酒,则会进一步诱发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2023年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大量饮酒对肝脏的损伤更为严重。

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1万例受试者样本,其中约有20%的受试者有糖尿病症状。在经过长达12.6年的随访之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肝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归纳和统计。

结果发现,饮酒人群中有734名受试者出现了酒精性肝硬化,另有136名受试者出现了酒精性肝炎,发病率均远超非饮酒人群。而对于饮酒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饮酒量如何,两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更高。

具体来看,饮酒程度分别达到超过限制、酗酒、重度酗酒时,酒精性肝硬化的患病率分别增大1.33、2.37、3.85倍,酒精性肝硬化的患病率则分别增大2.39、5.16、9.38倍。

另外,无论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等身体指标如何,糖尿病都会增大酒精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炎的患病几率,表明糖尿病是酒精相关性肝病(ARLD)的独立风险因素。

2、造成血糖大幅波动

尽管大多数酒精饮料喝起来并不甜,但其中所蕴含的糖分却不可小觑,很容易让人不知不觉摄入超标的热量。

以啤酒为例,每100毫升含有大约40千卡的热量,与含糖饮料无异,而且其中填充的碳酸气能够刺激神经末梢、增强食欲,很容易造成过量饮用,从而短时间内引发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未经蒸馏的果酒、甜葡萄酒、干红等品种的含糖量更高,如果因为酒精度数较低而不加节制地饮用,同样会导致糖分摄入超标,增加血糖负担。

与之相比,白酒虽然不会直接被身体分解供能,但高浓度的酒精会加重肝脏载荷,造成干细胞对糖原的转化能力降低,出现血糖的急速上升。

同时,酒精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同样会诱发血糖升高。

相反,如果在空腹状态下饮酒,则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对身体的伤害不亚于糖尿病。因此,戒酒能有效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

3、加剧糖尿病并发症

一些重度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若经常饮酒,则会显著加重这些疾病的进展,直至出现致命性症状。

此外,饮酒还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降低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并影响糖尿病药物的疗效。更严重的是,短时间内大量饮酒还会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造成血酮快速升高,引发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中毒等恶果,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休克和死亡。

因此,饮酒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忌之一,决不能贪图一时之快而让脆弱的身体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既然饮酒这条路也被“堵死”,那么糖尿病人如何才能安全地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呢?

二、合理控糖:这3条代替饮酒,糖尿病不再可怕

医生提醒大家,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决不能因为病情一时的波动而沮丧或者放松警惕。当感到压力倍增时,不妨尝试以下几条来代替饮酒,在疏导病情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1、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

对于糖友来说,有氧运动的重要性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想要通过有氧运动来控糖其实并不简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运动方式才能从运动中获得益处。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足球、快跑等过于剧烈的运动不但容易拉伤肌肉,而且会增加心肺负担,严重的还会诱发心脏疾病。然而,散步、拉伸等低强度运动则无法充分消耗糖类和脂肪,达不到锻炼的需求。

因此,“适度”二字对于糖友而言十分重要。

推荐中老年人以慢跑或健步走作为主要的锻炼方式,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至少要达到出汗的程度,每周锻炼至少4次,方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必须注意的是,在运动前后要充分拉伸肌肉,做好准备活动,以防骤然运动带来关节损伤。

2、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膳食纤维被称为人体的第七大营养素,它以植物性纤维素为主,虽然不能直接被消化提供热量,却有增强饱腹感、通便的作用,越来越成为营养学家关注的焦点。

2018年,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表明,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但促进消化,还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

研究人员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正常饮食,另一组基于高纤维饮食,两组同时进行阿卡波糖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都出现了下降,但高纤维饮食组的下降更为显著。

然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将高纤维饮食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一段时间后,这些小鼠的血糖调控明显改善。

这说明,膳食纤维摄入的增加改变了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从而促进了血糖代谢,使糖尿病症状得到了缓解;常见的高纤维食物包括粗粮、绿叶蔬菜、豆类、菌菇等,糖尿病患者不妨多吃,以达到辅助降糖的目的。

3、睡眠质量要高

饮食控制+运动消耗,是管理血糖水平的“好手”,但是,如果睡不好,这两项可能也不好坚持下去,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试着代入一下下面这个场景:连续两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时候让你控制饮食或者让你开始运动,会不会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是的!休息不好,运动不想进行,饭想多吃,并且,之前有学者发现睡眠不足可能会让人更渴望甜食,睡眠不好,带来的这一系列变化都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大家睡眠方面也要多关注。

平常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适宜睡眠的场所,如果通过调整睡眠环境或者睡眠习惯,还是休息不好的话,可以尝试联系医生寻求帮助。

医生有话说

张先生因为酮症酸中毒住院,和喝酒脱不了关系;用酒精去代替不能多吃碳水,这一操作并不明智,不只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还可能损伤肝脏;希望糖友看完这篇文章能有所收获,更加科学地对待饮食方面相关问题。

我们做地一切努力都是有意义的,对于糖友来说,血糖控制的好和不好,生活质量可能相差很大;有些患者,生活中小细节处理的很好,可能和正常人的生活节奏差不多;但若是不把血糖升高当回事,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糖尿病肾病)、下地困难(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或许“不请自来”!

参考文献

[1] Cheng yi Ding, et al. Binge-patter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genetic risk as determinants of alcohol related liver diseas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8041.

[2] Liping Zhao, Feng Zhang, Xiaoying Ding, et al. 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J]. Science, 2018, 359(6380): 1151-1156.

2 阅读:3008

安恒远养护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