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热评:“80后死亡率”系谣言,要学会识破“AI幻觉”
“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70后死亡率低于更年轻的80后”……这是真的吗?尤其是,文章表示这些数据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所谓“权威数据”。你有没有被吓到?细究之下,不难发现重重破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开展,只统计过去一年死亡率的整体数据,既无法“预测未来”,也没有针对任何特定群体的单独统计。甚至连惯例也不符合,国家统计局等专业统计数据中关于死亡率用千分率表示,而非百分率。在清晰的事实面前,谣言不值一驳。关键是这样的谣言从何而来、因何广为传播?据相关专家分析,这很有可能是AI大模型在问题回答过程中,抓取了错误网页信息或是在不准确数据基础上的错误计算,从而给出未经验证的偏差信息。数字骇人听闻,自然引发关注。不少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变现流量,更是借题发挥。遇到“可疑”数据,不去核实、求证,反而将其包装为“权威结论”,还冠以“80后再不xx就迟了”“80后必须要做的两个打算”等耸动标题,甚至以死亡率作为噱头来带货,收割为此焦虑的受众,同时也助长了这些离谱数据的炒作和传播。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点明“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等,正是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破解难点瓶颈方面下功夫的努力。进一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持续净化信息内容、规范功能服务,才能合力护航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在科技飞速迭代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AI,让信息化技术红利真正造福于民、服务于社会发展?目前,中国网民突破11亿,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约2.5亿人。深受网民喜爱的AI大模型,虽然有超强的数据储存和运算能力,但受训练的语料不足、数据来源的局限等因素影响,确实可能造成“信息污染”。近段时间,不少人热衷于用AI大模型回答问题、搜索资料甚至生成正式文本。有人发现,AI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拼凑、嫁接甚至编造事实,这种现象被称为“AI幻觉”。而随着技术的发展,“AI幻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此次数据谣言,还是此前“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元”“被压在地震废墟下的小男孩”等AI谣言,无不是给我们敲响警钟:不能毫不设防地盲目依赖AI,需要从算法投喂中夺回判断力。毕竟,人应成为工具的主导,而不是被工具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