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文学】“蔡太师厨中人”?

讯二点文化 2024-05-03 06:19:54

“蔡太师厨中人”?

文/墨 扬

北宋崇宁年间,一士人从京师买回一女子做小妾。据女子自己说,她过去是太师蔡京家中厨房里的丫头,专门给蔡京做饭的。

该士知道,蔡京曾是极有权势的朝廷重臣,生活非常奢侈,吃的都是美食。于是,便让这小妾做一次包子。

哪知小妾却回说“不会做”。该士不高兴了,立马责问道:“你不是说你是蔡太师府上厨房里做饭的吗?怎么能连个包子都不会做呢?”小妾回答说:“我是太师厨房里做饭的,倒是不假。不过,我是专门负责切葱丝的。”士人听了,不禁愕然。

连切葱丝都有人专工,《论语》中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北宋“祸国贼”蔡京可谓登峰造极的代表,因与本文阐发主题无关,此处仅点到为止。

但这个罩着“蔡太师厨中人”光环的切葱丝女,却让人不禁想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起兴、直到现在仍盛的“外嫁”现象:

最先打头的,当推当年一帮子当红明星,如演《小花》火了的陈冲小姐、演《红高粱》火了的巩琍小姐、演《牧马人》火了的丛珊小姐、演《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火了的沈丹萍小姐、演《骆驼祥子》火了的斯琴高娃小姐,还有高唱《爱的奉献》的韦唯小姐等,分飞美利坚、英吉利、德日志、法兰西还有那新加坡。问她们为何要嫁明星?几乎无一例外,意思庶几都是:被外国那个“他”追得“不要不要”的。

明星一带头,自然成了风向标。于是,国人中许多靓女也纷纷以嫁老外为荣。当年有一日,与曾经住一楼洞的邻居路遇,问及孩子高就,女主人不无自豪地显耀:“出国了,嫁了个老外!”啧啧,有女却做洋人妇,感觉倍有面儿!

三十多年过去。虽然我一直不相信那些浑身散发着羊臊味儿操着半熟中国话的“老外”,恋起爱来会比咱中国小伙儿更有情调。尽管当年那些以“嫁老外为依归”的星儿们,如今有的已与洋人丈夫“劳燕分飞”,正在国内设法儿赚眼球;一些当年外嫁的女孩眼下已成了“弃妇”,因在国外生活不习惯,无奈带着孩子回到母国找营生。

作为一种鲜明对比,这让当年愤愤然兼酸溜溜的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们,大大舒了一口憋气,生发出一种曾受委屈的心理平衡。但当年那个“嫁个老外就有面儿”的事实,却如“蔡太师厨中人”一般魔幻,烙在了我老汉的印记里。是为佐料。

回到开头故事上。基于社会分工、岗位有别,大学里的人员也不都是教授,报社里的记者也不都是会写文章的。太师厨中人不能做包子,如同现代大学门卫不会授课、法院开车的不懂审判一样,实属正常。而以“是鸟都会飞”的观念去对号入座,势必走向荒诞;硬赶着鸭子上架,搞笑事儿小,嫁错人却是无卖后悔药的。

“蔡太师厨中人”的故事,由于颇具经典意义,没过多久,就在南宋有了下篇:南宋人曾无疑,在当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别名周益公)门下做事。有人“爱屋及乌”,托他作志铭(记事的文章和碑刻)。曾无疑颇有自知之明,便引用了“蔡太师厨中人”的故事作推辞:“某于益公之门,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岂能作包子哉!”

曾无疑究竟会不会写文章,这里撇开不谈。但他以“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作拒绝,有理、有节、有力,充满了做人处事的智慧。

仔细观察一下,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遇人相求,明明不能为,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结果,勉为其难,惨淡作为,最终误人误“包子”,丢了面皮、毁了形象,令人唏嘘。

更可悲的,还有一些人,明明只是一保安,却偏要以在XXX机关高就自长“八面威风”;明明与X官、X名人仅仅是一面之识、一饭之遇,却硬要吹成是站在自己身后的“哥儿们”“把兄弟”“干老子”;明明只有“三脚猫”的功夫,却硬要当“文抄公”显摆自己“下笔如有神”;明明当洋人妇是个“受气包”的角色,却硬要显摆被宠得像“公爵夫人”。

结果,虽然一时忽悠了人,赢得了某种羡慕的小眼神儿,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但最终露出了马脚,成了“知情人”茶后饭余的笑料。

相比之下,在显赫的文学家身边工作的曾无疑,以“包子厨中缕葱丝者”定位自己、回应他人,不打逛语、不做“瘦驴屙硬屎”之事,做人之平实、处事之低调,令人称道,亦映照今人。

0 阅读:0

讯二点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