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卸任!交银杨浩能不能逆风翻盘?

圈内人的基秘 2022-09-16 10:32:44

杨浩连续卸任两只基金。

9月8日,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和交银内核驱动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杨浩正式卸任。

也是9月8日,交银新生活力也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田彧龙离任,杨浩单独管理。

也就是说,目前杨浩仅有1只基金在管,且是单独管理。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9.08

管理数量从3只减少至1只;管理规模直接从百亿减少至50亿。

关于杨浩为什么卸任,斯嘉丽想到了他去年传出的抑郁新闻,从2021年开始,杨浩管理的基金业绩遭遇了较大的挑战,基金规模也在不断缩水。

卸任可能也是从基金经理本身的状况来考虑的。

说到杨浩,还是挺感慨的,经历真的很多,从早年的交银三剑客之一,到现在被外界质疑不断。

这几年,杨浩身上发生了什么?

说到杨浩,不得不提他的代表作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在2021年前,这只基金的表现确实不错。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9.08

比如2016和2018,这两年跌幅较大,沪深300的跌幅分别为11.28%和25.31%,但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平衡分别有0.05%的正收益和-6.43%的微跌,这样的成绩在当年来看,是相当亮眼的。

主要原因是基金的股票仓位在30%-70%,相对来说,较低的仓位抗跌性就还不错,比如2018年全年的仓位基本在50%左右,所以跌幅相比偏股基金来说,就小一些。

此外,在A股涨幅较好的年份,基金的收益也没有落下。

2017年取得了超32%的回报,2019和2020年分别由46.29%和51.95%的回报,均跑赢同期沪深300和同类基金指数。

在业绩高歌猛进的几年中,基金规模也在大幅增加。

2015年刚接手的那年,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平衡仅有1个亿,经过两年,2018年,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7亿,2020年规模超80亿。

但是,进入2021年后,A股风格的剧烈转变使得很多老将经受了不小的考验,杨浩就是其中之一,甚至还一度传出过抑郁的新闻。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6.30

2021年,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平衡的同类业绩排名比较靠后,特别是三季度,跌幅较大,整个2021年,基金亏损超12个点。

另外两只基金在2021年的表现也比较落后。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2.06.30

特别是去年三季度,基金业绩排名都垫底。当时对杨浩的质疑声很多,封晴、黄鼎、田彧龙也是那时候出任共同基金经理的。

被基民的口诛笔伐的原因,也是因为基金重仓股的轮番拖累。

比如去年一季度顺丰的财务暴雷,持有顺丰超的杨浩,在一种大佬中是最惨的,3只基金当时一共持有3000万股,他自己的持股数就占整个交银系的1/3了。

此外,重仓股中的美的、平安和三一重工等也没好大哪去,三一甚至经历了股价腰斩。

那么问题来了,业绩靠后的杨浩,是真的不行了吗?

天秤座的杨浩,同样喜欢稳健均衡,不喜欢太偏激的事情,对应在投资上,他除了重视自己的业绩收益,同时也十分注重产品的回撤和波动。

“我是在帮老百姓管钱的,太偏不太好。

因为我们是为一个广泛群体做事情的,我们希望找广泛群体的最优解,我相信最优解应该还是稳健的增长,而不是让我去为了去实现我个人的某种投资心结,在那儿倒腾,不是这样子。”

确实,在2021年之前,杨浩的业绩确实实现了较好的回报,较低的波动。

都说收益和风险是天敌,杨浩是怎么做到的?

1、成长股“剑走偏锋”

资料来源:Wind;基金中报、年报(2017-2020年)

从杨浩过去的重仓股来看,成长股的选择可谓是不走寻常路。

除了计算机,杨浩做的比较多的就是在雷股频频爆出的传媒行业中挖金子,所以杨浩的选股路数是不抱团的。

以芒果超媒为例,杨浩从2017年年初就开始买入,直到2021年一季度卖出,基本是买到了股票涨幅最大的阶段。

而这也是杨浩对成长股的投资的方法之一——关注产业生命周期:

“我们会探讨一个企业的产业周期在什么位置。

在鼓励一个行业的时候,早期还比较好,但可能到中后期的时候,进入者也会越来越多,它可能会产能过剩。

真正产能过剩的时候,如果杀起价格来,才不管你是不是高科技的,假设就进入到某种恶性竞争状态下,什么高科技都不管用。”

对于成长股的把握,还在于杨浩能及时止损。

以视觉中国为例,在2019年4月份因为照片版权风波,造成网站被关闭,股价也是连续三个跌停;从2019年一季度重仓情况来看,杨浩旗下两只基金对视觉中国的持股数一共超1800万股,而从二季报重仓股来看,重仓股中已经没有了视觉中国的影子,中报显示的全部持仓,视觉中国也已经被彻底清仓了。

这种及时认错的心态,和杨浩的弱者思维有关,即“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就认错,不用太纠结我对的,市场和其他人都是错的”。

认错快使得杨浩在做成长股投资也能保持较低的回撤,但还远远不够,配置思维也必不可少。

他有着自己的选股模式:根据企业之间商业模型的共性来分成四个象限:

ToC的轻资产行业,比如传媒、娱乐行业,ToC的重资产行业,比如白酒和家电,ToB的轻资产行业,比如环保、物流等,以及ToB重资产行业,比如电子、建材等。

这四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也代表了杨浩的均衡配置思路,

杨浩的组合不押注方向,四种商业模式不一样,将仓位均衡配置在四个象限中,即使东边不亮西边也会亮。

2,择时成功

比如2018年,定期支付和新生活力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减仓。

定期支付的股票仓位曾一度降低到50%一下,新生活力的股票仓位也曾降至6成以下;因此,定期支付在2018年仅跌6个点,新生活力也仅跌了11个点左右。

而在2019年一季度,两只基金又快速加仓,此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仓位,也收获了接下来两年结构牛的机会。

总体而言,买不一样的成长股、弱者思维和几次成功的择时,使得杨浩在2020年之前保持了高成长低回撤。

但2021年以来,杨浩的业绩为何一蹶不振了?

想也很简单,盈亏同源。

整个2021年,杨浩的评论区基本是炸了:

“一个金牛经理今年玩出了业绩倒数,这个坑怎么都得跳进”

“ 感觉老杨可以离开了”

“ 杨浩有投资理念吗?吹牛吧!”

……

基民的抱怨并不是没有道理,2021年以来,杨浩旗下的几只基金创下了超高的回撤!

资料来源:Wind;基金中报、年报(2011-2022年)

其中,新生活力的最大回撤超50%,定期支付和内核驱动也都有超40%的最大回撤。

原因在哪?

1,选股风格变化

杨浩之前的选股多是小而美的传媒和计算股票。

随着规模的扩大,重仓股中增加了较多的庞然大物,比如海康、顺丰、宁德时代。而从去年至今,正是热门股和核心资产的溃败行情。

2,择时减少

前几年,杨浩在几个大的关键点上的择时和相对中性的换手,造就了他的业绩神话。

但也正是因为规模的增加,杨浩不得不放弃他在交易和择时上的优势,以定期支付为例,换手率从早年的2-4倍,到20201年后,逐渐降低为1.5倍,最低的时候不足1倍。

从仓位择时来看,不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那种关键点上的减仓操作也没能再出现。

3,硬抗股票。

前面说了,杨浩是一种弱者思维,不会去和市场对抗,但以顺丰为例,即使在暴雷的情况下,他也选择了硬抗,对此他也在中报中做了反思:

资料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当然,这可能不一定是他的问题,毕竟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杨浩的几只基金都新聘了基金经理。

拿交银新生活力为例:

2016年11月11日成立,截至2021年2月10日的股市高点,基金涨幅为287.6%,同期,沪深300涨幅71.29%,;灵活配置型基金指数涨了84.35%,超额收益还是很明显的。

但2021年春节后,形势急转直下,特别是在二三季度,交银新生活力持续跑输沪深300,同类业绩排名也垫底。

这也是杨浩遭遇“口诛笔伐”最严重的时候,田彧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增聘的。

在和田彧龙共同管理期间,基金有了明显的变化,风格更激进。

从行业配置来看,在杨浩单独管理期间,行业配置相对均衡;和田彧龙共管期间,行业配置相对更极致,比如2021年年末,电子行业的配置比例就有40%,新能源也超16%。

虽然风格更极致,但其实田彧龙和杨浩还是比较类似的,两个人都是TMT出身,且都是弱者思维。

现在田彧龙卸任,杨浩独立管理交银新生活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还行不行?

首先,因为两人风格比较接近,杨浩独立管理后,基金风格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交银让杨浩卸载了其他两只,甚至是成名作定期支付双息平衡, 肯定是有用意的,至少不想让杨浩再背负更多压力,专心管理这只基金;

至于杨浩到底能不能力挽狂澜,把失去的信心找回来,还要继续观察着。

0 阅读:13

圈内人的基秘

简介:一位神秘的基金圈内人,化名斯嘉丽,从内看穿投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