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161毫无对手!医药中的“剩者为王”,超500家机构疯狂抢筹

史海峰 2024-06-12 05:18:18

医药行业中,血浆是特殊资源品,可商业化运作。

多家血制品公司已上市,如天坛生物、上海莱士等。

近三年,头部血制品企业营收增长稳健,增速基本超20%。

为什么血制品企业能有如此稳健的业绩,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来看。

1、供给端

自2001年政府对血制品公司牌照的发放实施严格限制以来,血制品行业便步入了“洗牌”阶段,参与者数量持续减少,而行业的专业性与集中度却逐步提升。历经数十年的市场洗礼,如今国内的血制品公司数量已锐减至大约30家左右,这个数字相较于过往可谓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渴望进一步壮大自身的血制品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扩张挑战。

并购和新设浆站,成为血制品公司突破发展瓶颈的两大主要途径。然而,新设浆站的要求之高,堪称苛刻。想要获得浆站的设立资格,首先必须确保注册的血液制品品种数量不少于六个,且这些品种必须全面覆盖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类等关键领域。这种近乎完美的产品线要求,对于众多血制品公司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这样的竞争壁垒之下,血制品行业的头部公司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积淀、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完善的产品线,逐渐脱颖而出,形成了寡头竞争的格局。这些公司不仅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使得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

2、需求端

2023年国内原料血浆需求超1.6万吨/年,单采血浆站采集量仅1.2万吨,虽有19%增幅,仍供不应求。

并且从消费量上看,我国人均血液制品使用量与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我国白蛋白人均使用量不足美加日的1/5,免疫球蛋白不足1/4,凝血因子更是不足1/50,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但血制品细分产品众多,对应的市场各不相同。

国内血制品消费以白蛋白(59%)和静丙(21%)为主。

1、白蛋白

白蛋白,这一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生物制品,不仅在心脏手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治疗肝硬化肾病等慢性疾病所致水肿、腹水以及失血性休克等病症的关键药物。其卓越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使得白蛋白成为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慢性肝病患者的数量已逼近4亿,肾病发病率也达到了惊人的10%。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使得白蛋白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而随着未来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推进,慢性疾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白蛋白等生物制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起,医保政策对白蛋白产品的使用限制逐渐放宽。这一政策的调整,不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白蛋白带来的治疗益处,同时也促进了白蛋白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医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白蛋白的人均消费量也将稳步提升,进一步推动白蛋白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2024年第一季度,白蛋白的批签发量达到了379批次,同比增长了18%。这一数据的显著增长,不仅反映了白蛋白市场的强劲需求,也预示着白蛋白产业未来的广阔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相信白蛋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静丙

静丙,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其临床应用广泛而深远。在医疗领域,它主要用于治疗一系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先天性免疫缺陷、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等,这些病症常常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静丙的注入,为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有效提升了其生存质量。

此外,静丙在新生儿败血症、川崎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等重症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生儿败血症,静丙能够迅速提升新生儿的免疫力,帮助其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在川崎病的治疗中,静丙则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而对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静丙则能够改善其肌肉无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静丙并非仅限于治疗相关病症。对于正常人而言,适量注射静丙同样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随着国内对于静丙的认知逐渐提升,以及产品适应症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和普通人开始关注并使用静丙,其人均用量也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据统计,2023年国内静丙的批签发量已达到1200批次,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的背后,既反映了国内静丙生产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其市场需求的旺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静丙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静丙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在当前的生物医药领域中,除了白蛋白和静丙之外,与疫苗搭配使用的特免产品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特免产品由于其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由于其应用范围和市场需求相对固定,其市场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免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有限,但凝血因子Ⅷ这一血制品品种却展现出了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凝血因子Ⅷ作为血液制品中的关键成分,对于治疗血友病等凝血障碍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市场上凝血因子Ⅷ的供应主要依赖进口,这既增加了医疗成本,又限制了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因此,随着国内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凝血因子Ⅷ的国产替代空间逐渐显现。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逐步替代进口产品,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也将有力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尽管与疫苗搭配使用的特免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市场发展空间有限,但凝血因子Ⅷ作为允许进口的血制品品种,其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推动凝血因子Ⅷ的国产替代进程,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血制品公司又将面临怎样的竞争格局呢?

血制品行业是寡头特征极为明显的行业,未来将是强者恒强的局面。

血制品行业强者认定标准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公司所掌握的采浆站数和采浆量。

如何提高采浆站数和采浆量呢?分为2个途径。

1、通过并购

2017年,我国医疗行业迎来了重大的“两票制”改革,这一政策犹如一股强劲的风暴,席卷了整个血制品产业链。在此之前,血制品从生产到销售,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生产企业、多级经销商、医疗机构等,这导致产品流通环节繁琐,成本高昂,价格也居高不下。然而,“两票制”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新的政策下,血制品的流通路径被大大简化,从原先的多级经销商模式,转变为直接由生产企业——经销商——医疗机构的三级模式。这种简化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产品的流通成本,也使得血制品的价格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这样的价格调整,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也对于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样的改革对于血制品行业内的厂商而言,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流通环节的减少,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许多小厂商因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纷纷退出市场。然而,这恰恰为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厂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以天坛生物、卫光生物、上海莱士等为代表的血制品大厂商,纷纷利用这一时机,通过收购这些小厂商的采浆站来扩大自身掌握的采浆站数量。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血制品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序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2、增强开拓新浆站的能力

在当前的血液制品市场中,供需矛盾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各省政府开始逐渐放宽浆站的审批标准,这无疑为浆站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大门。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浆站数量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为血液制品市场的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审批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血液制品行业,纷纷投资建设浆站。这些新建设的浆站不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产能,还进一步推动了血液制品的多元化发展。据统计,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上市的血液制品企业所拥有的浆站数量已达到惊人的217家,这一数字相较于往年实现了高达30%的同比增长。

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反映了血液制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体现了政府对于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的决心。随着浆站数量的不断增加,血液制品的供应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缓解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同时,这也将促进血液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在浆站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其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如何确保浆站的安全运营、如何保障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如何加强行业监管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只有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血液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此期间,国内血制品行业的头部企业如天坛生物、博雅生物以及上海莱士等纷纷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积极寻求与国有企业的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体现了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健与务实,更彰显了其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通过与国有企业的紧密合作,这些血制品公司成功吸引了国有资本的青睐,并获得了其入股的机会。国有资本的注入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更在无形中增强了这些企业在采浆站审批方面的软实力。采浆站作为血制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其审批和运营过程往往受到严格的监管和限制,而有了国有企业的背书,这些企业无疑在审批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优势和话语权。

此外,这种合作模式也为血制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通过与国有企业的深度绑定,这些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优质的血浆资源,保障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和产品质量的可靠。同时,借助国有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这些企业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说,天坛生物、博雅生物和上海莱士等头部血制品公司在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是非常明智和成功的。他们通过与国有企业的合作,不仅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更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综合上面两点,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和派林生物2023年的采浆量规模都达到了千吨以上,其中天坛生物无论是在总浆站数上还是采浆量上都是行业内当之无愧的第一。

天坛生物在建/待验证浆站数已达到23家

除了浆站数和采浆量,吨浆净利润、净利率水平等指标体现了血制品公司的经营效率,也反映了其竞争力的强弱。

从吨浆净利润的维度深入剖析,上海莱士通过巧妙运用代理机制,成功引入了基立福进口的白蛋白产品,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更在实质上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吨浆净利润。据悉,至2023年,上海莱士的吨浆净利润已跃升至惊人的118万元/吨,这一数字不仅凸显了公司强大的市场运营能力,也反映出其战略眼光和前瞻布局。

与此同时,天坛生物则在另一维度上展现了其不凡的实力。该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持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不断优化和升级自身的产品结构。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天坛生物的吨位净利润稳步上升,从2021年的59.1万元/吨稳步攀升至2023年的62.5万元/吨。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是对公司研发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天坛生物研制的重组凝血因子Ⅷ和静丙(pH4)成功上市销售,这两款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更在经济效益上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提升。相较于白蛋白,凝血因子Ⅷ的单价更高,因此其销售对于提升吨浆净利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成就的取得,无疑为天坛生物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净利率上,近10年天坛生物凭始终保持在行业前列,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

天坛生物现金流表现优异,经营现金流加速上升,研发投入获回报,增厚业绩,形成良性循环。

血制品行业因牌照停发呈寡头竞争,天坛生物凭国内采浆量第一稳坐行业头把交椅,2023年吸引511家机构抢筹。

天坛生物依托牌照优势和研发能力,将保持优势地位。

6 阅读:2724
评论列表
  • 2024-06-13 11:24

    600161毫无对手! 医药中的“剩者为王”, 超500家机构疯狂抢筹。内容

史海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