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杭州出生一男孩,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小贺谈历史 2023-12-03 10:57:08
前言

人终有一死,谁都不能逆天改命,开国皇帝也不例外。

六百多年前,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成功地举兵北伐,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他在应天府即位,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朝。之后,他又平定了边疆,真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398年,已经70岁的朱元璋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躺在病床上,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那些曾经与他并肩战斗的忠诚老臣们已经离世,其中包括他深爱的马皇后和儿子朱标。而他的孙子朱允炆尚且年幼,对于未来的统治充满了未知和疑虑。朱元璋担心大明的江山能否得以守护。

朱元璋明白自己的生命已经如同风中残烛,有心而力不足。然而,在他即将离世的时刻,冥冥中似乎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干预。

1398年,杭州西湖边诞生了一名男婴。几十年后,这位男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大臣,而正是此人会成功地挽救了明朝的危机,使这个王朝得以延续近两个世纪。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可以使得明朝“续命”200年?

于谦

此于谦非彼于谦,这个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延益。

对于于谦各位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写的一首诗各位肯定是耳熟目染,那就是《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出生于1398年5月13日,字延益。在他诞生后的一个月,京师传来了朱元璋驾崩的噩耗,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

当时,没有人会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于谦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成为拯救明朝的关键人物。

据说,在于谦出生之前,他的父亲于仁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身穿绯袍、头戴金幞的神明告诉他:“我对于你们于家的供奉深感感动,也被你们一门忠义所感动。因此,我决定让文天祥转世投胎,成为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后大吃一惊,赶忙逊谢,表示不敢当。然而,梦中那位金神说完后便消失无踪。不久之后,于谦出生了。

自小,于谦就展现出聪颖明慧的特质,他熟读四书五经,特别崇拜宋代文豪文天祥。文天祥那挺直不屈的脊梁和为国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于谦。

每每读到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心中就会激荡起悲壮之情,他也愿意像文天祥那样,为国而生,为国而死。

于谦的祖父曾担任过工部主事,出生于官宦世家的于谦从小就受到长辈们的教导,如何正确地做人、如何成为一名正直的官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一名少年逐渐成长为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了参加科举考试的道路。

1421年,23岁的于谦成功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明朝的科举制度以严苛闻名,如果一名考生在40岁考上进士,人们会认为他还十分年轻。

然而,于谦却出人意料地在23岁时就进士及第,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学识。

于谦为官期间,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德,他在地方上积极推行各项政策,关注民生,打击贪污腐败,使得他所管辖的地区风气清正,社会稳定。

力挽狂澜

于谦的突出政绩赢得了朱瞻基的极高赞誉,于是朱瞻基将他调回京城,担任兵部主事。然而,这位明君和贤臣还没来得及多相处几天,朱瞻基就因病过世,留下一个年仅八岁的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

遗憾的是,朱祁镇并不像他的父亲朱瞻基那样英明神武,他更想是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

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但他并未将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反而沉湎于享乐。更为糟糕的是,他无法摆正自己的定位,极易被身边的人所左右。

尤其是宦官王振,几句话就能让他晕头转向,盲目听从。他竟然想要效仿祖父明仁宗朱高炽和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出征塞外。

于谦和邝野等重臣纷纷劝阻明英宗朱祁镇,认为此行危险,希望他三思而后行。然而,朱祁镇对众人的劝告充耳不闻,执意决定亲自率军出征,并命于谦留守京都,邝野随行辅佐。

随后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那场战争结束后,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而战胜的瓦剌大军在也先的带领下趁势追击,意图占领北京。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朝廷百官因失去皇帝这个“定海神针”而陷入混乱。

一些官员主张坚决抵抗,认为国家已经无路可退,只有通过死战才能求得生存;另一些官员则持有软弱态度,他们觉得主力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留守兵力难以抵挡敌军,提议放弃京城以策万全。

在这个紧要关头,于谦以坚定的态度站出来,他严厉地呵斥道:“宋朝迁都亡国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提议逃跑的人是在动摇国家的根本,理应处斩!”

此话一出,那些主张逃跑的官员被于谦严厉的话语所震撼,他们不敢再提逃跑的事情。

为了有效抵抗瓦剌的进攻,于谦迅速动员并协调了各地前来支援的军队,同时发掘并提拔了一些有潜力的将领。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尽管于谦在朝中地位显赫,但他的发言分量仍然不足以完全掌控局面。

于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的拥立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即明代宗。这一举动使得明朝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

在于谦的精心调度和指挥下,明朝军民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瓦剌军队扔下明英宗,仓皇逃走。

然而,瓦剌放回明英宗这一举动,却为于谦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明英宗被迎回后,成为了太上皇,幽居宫中。在于谦的辅佐下,明代宗朱祁钰执掌大权,重振朝纲。

这一时期,明朝的政治局势得到了难得的恢复和发展。然而,随着1457年代宗的病逝,一些官员开始积极策划明英宗的复辟。在这些官员的推动下,明英宗成功恢复了皇位。

那些嫉妒于谦的奸臣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向明英宗灌输消极的思想,宣称于谦是复辟皇位的障碍,必须立即除掉。在这些人的不断煽动下,明英宗最终下达了逮捕于谦的命令并把他关进了监狱。

尽管明英宗明明知道于谦是冤枉的,但他在这些奸臣的谗言下,仍然判处于谦斩首示众。

结语

“好人命不长,祸害千里”,这句话或许有些偏颇,但它确实反映了古代忠良之士往往不得善终的现象。

历史上有许多忠诚良将,他们在为国家付出巨大努力后,却往往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代贤相被昏君所害,令人感到惋惜和心痛,这不禁让人想起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

幸运的是,在明宪宗成化初年,于谦终于得以平反,他的忠诚和贡献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一代忠诚终于沉冤得雪,英灵得以安息。

后来,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等荣誉职位。

于谦虽然冤死,但是他的贡献和人格魅力仍然激励一代代的后人,他的诗作"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于谦之精神,值得深思和继承。只有继承这种精神,方可化腐朽为神奇,再续中华盛世!我们应该铭记于谦的贡献和人格魅力,向他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列传第五十八·于谦传》

《明史演义》

《明史》

0 阅读:112

小贺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