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第一人”凌志军:癌症晚期却拒绝化疗,五年后癌细胞消失

明昼论点 2024-06-27 15:48:19

癌症,在现代医学的视野里,它就像一头猛兽。无数家庭因为癌症的突然来袭而支离破碎,无数个体在与之抗争中耗尽全部气力,最终不甘心地离去。

然而,就在当很多患者逐渐对癌症的治疗失去希望之时。 一位名叫凌志军的癌症晚期患者,用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

因为癌症离世的父亲

在凌志军15岁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使他远离家乡北京,奔赴工厂谋生,到16的时候下乡务农,又在19岁的时候又前往部队当兵......对于从小生活优渥的他来说,这些经历也让他变得更加坚毅。

凌志军一直怀着重回父母身边的梦想,不管在哪里他都刻苦自学,终于在1988年如愿以偿,成为新华社记者,重新回到北京。

可就在凌志军以为一切终将重回正轨时,1993年,噩耗如雷贯耳而来——父亲患上了肺癌,临近生命的终点。

作为儿子,凌志军除了不停地带着父亲奔赴医院,化疗外,别无他法。两年后,父亲离世,留给凌志军的只有无尽的痛楚与遗憾。

岁月无情,生命终将离去,唯有精神永存。当凌志军整理父亲凌建华遗留下的物品时,一个不起眼的箱子突然吸引了他的目光。

打开后发现,里面珍藏着父亲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心血结晶——那些见证了他人生历程的稿件。更令凌志军感动的,是箱子里还静静躺着一封亲笔书信,书写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嘱托。

信中,凌建华赤裸裸地吐露了患病时,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压抑,这些负面情绪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缓缓拖入深渊。

他希望凌志军能够打破命运的枷锁,活出自由自在、灿烂夺目的人生。这份深藏于心的期盼,给了他在艰难时刻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读着这封信,凌志军久久无语。父亲的离世让他意识到,健康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应当珍惜当下,尽情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此,凌志军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活出精彩的人生。

凌志军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最终他成为了一名知名的文化学者和作家。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努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生命的倔强

因为曾目睹过父亲患病时的痛苦,让凌志军见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每天都会锻炼身体。然而, 人生就如同一场渺无边际的远征,充满着未知和考验。

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他几乎日夜操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书的创作之中。2007年的一天夜晚他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工程,可他却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凌志军做了一连串检查后,医生语重心长地告知他:是肺癌,而且肺部的肿瘤已经蔓延至脑部,最多还能活三个月。这个消息无疑是当头一棒,狠狠地击碎了他和家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可凌志军并没有轻易地屈服,相反,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尽管已经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但他并没有放弃治疗的机会。全身化疗固然艰辛,但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他就决不放弃。

在妹妹的全力相助下,他联系上了国外的癌症专家,经过远程会诊后,专家给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意见——凌志军脑部和肺部的肿瘤存在独立发展的可能,两者之间未必存在直接关联。

这个消息让凌志军的斗志被彻底点燃,他下定决心要同命运较量到底,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一个奇迹。于是,在和医生商量过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拒绝药物治疗和化疗——只进行肺部肿瘤切除手术。

2008年,凌志军躺上了手术台。手术过程曲折,但最终获得成功。当他从麻醉中清醒过来,看到眼前的世界时,仿佛获得了重生。

从病床上重新站起,凌志军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去聆听大自然的鸣唱,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每一个平淡的瞬间,都在他眼中弥足珍贵,因为它们就是生命的馈赠。

重拾生命之美

在生病以后凌志军便向单位请了长假,带着家人在深圳的郊外租了一处小院,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乡间小院里,凌志军告别了曾经昼夜颠倒、伏案疲惫的生活。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让他慢下了脚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与家人相处、与自我对话。

每天的早晨,他不再匆匆忙忙地冲一包速溶咖啡,而是悉心为全家人磨制香浓的手冲咖啡,有时还会骑车去市区采购新鲜的咖啡豆。

生活作息的改变,带来了饮食习惯的转变。他不再吃那些不健康的食品,只吃粗粮和新鲜蔬果。

他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道"红梅大枣糙米饭",色香味俱佳,远胜普通的白米饭。阳光普照的日子,凌志军都会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宁静。在无所事事的闲暇时光里,凌志军和儿子常常坐在电视机前,听着郭德纲的相声,开怀大笑。

所有这一切,让凌志军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远离了绝症病患的阴霾。正如他所说:"向死而生,是癌症让我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境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凌志军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于是他决定去医院复查。检查结果令人欣喜,医生告知他体内的肿瘤有回缩迹象。这个喜讯如同夺命魔咒被破除,让凌志军和家人喜极而泣。

生命的路还很长,康复的希望已现曙光。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凌志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他重新拥抱了美好的生活,感受到了生命之美。只要坚持向阳而生,就一定能战胜病魔,重塑精彩人生。

以理智战胜疾病

凌志军曾是一位知名记者,出版过多部畅销书。这位文字工作者曾被医生判下"死刑"判决。可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凌志军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努力战胜了它。

凌志军并不认为自己的经历是什么了不起的"奇迹"。在他看来,只要在可控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并取得理想效果,这本就是人之常情,是理所应当的结果,别无其他奥秘可言。

所谓"奇迹"不过是被赋予过多主观臆测的产物,本质上还是可以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加以解释的。

任何一个怀揣希望并付诸行动的癌症患者,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同样就有可能像他一样走出病魔的阴霾,重新拥抱光明。

基于这样的认识,凌志军在治疗期间一直在记录自己的抗癌过程,最终将其整理成《重生手记》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他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疾病的,为其他病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书出版后,凌志军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病友的私信,大家都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面对这些求助者,凌志军从未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重生手记》中,凌志军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要用脑子战胜疾病,而不是腰包"。这个结论源于他在治疗期间的感悟:很多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后,不惜花大量的钱购买昂贵的药物,甚至去各大医院排长队,只为了从专家口中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结果不少人因此倾家荡产,但病情依旧没有好转。

凌志军所谓"靠脑子治病",其深层含义是倡导癌症患者们要理性面对疾病,科学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而不是被商业化的医疗市场所蒙蔽,盲目挥金治疗。

正如肿瘤临床界的权威何裕民教授所说:"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疾病而已",它并非不治之症,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完全有望将其控制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癌症患者最终离世,并非完全归咎于癌细胞的蔓延,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对疾病的无知和恐惧心理,进而走上了盲目治疗和情绪抑郁的不归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凌志军的"靠脑子治病"理念,无疑是一剂珍贵的良药,它启示患者要先夯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树立必胜的信心。

在理性的驭疾之路上遵循科学施治,避免被非理性的恐惧和贪婪所蒙蔽,从而真正做到以疗治疾、以智制癌。只有这样,患者们才能最终战胜疾病,重拾希望之光。

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凌志军才会拒绝化疗,转而把心思花在提高自身免疫力上。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平静地接受了现实,脚踏实地地与疾病抗争,最终将生命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凌志军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应将癌症等慢性病视为绝症,而是要从容面对,并且用智慧寻找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赢得生命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南方+客户端

0 阅读:14

明昼论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