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保时捷平替”的小米SU7,究竟谁会买单?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4-04 08:20:04

1

小米汽车的事儿最近在朋友圈刷屏,就在本周,小米SU7正式发售,定价21.59万,上市27分钟大定超过5000台。

具体细节就不多讲了,反正雷总在发布会上都介绍过了。很多人吐槽这台车撞脸保时捷taycan,故而被网友调侃为“年轻人的第一台保时捷是小米给的”。至于年轻人会不会买这辆“保时捷平替”,那就不好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会当天台下的几位嘉宾,包括“蔚小理”的三位创始人李斌、何小鹏和李想,旁边还坐着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

相信几位大佬心中一定五味杂陈,尽管作为当天的特邀嘉宾,还被雷军感谢“他们让我少踩了许多坑”,可大家表面上你好我好,暗地里早已剑拔弩张。

2024年的汽车市场刚刚开战,现在又多了个对手来抢饭碗,而且还是一向以“卷王”著称小米,你说他们能高兴吗?

小米造车喊了很多年,这么晚才推出第一辆车,时间上已经不占优势,既然汽车行业已经卷翻天,作为后来者的小米为何执意进场?小米手机当年的神话,能否在小米汽车上延续呢?

2

都说创业要找蓝海市场,但是小米汽车一上来就义无反顾地扎进了红海。

因为雷军和他的小米不差钱。

2023年,小米的净利润为193亿元,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接近67亿元,也就是说,小米把超过三分之一的利润献给了造车。

而此时距离小米汽车播下第一颗种子,正好过去了10年。

早在2013年,雷军就对新能源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先后两次拜访马斯克,并投资了十余家新能源车企,其中就包括小鹏和蔚来。

从2017年起,小米开始布局汽车产业链,包括领投两家自动驾驶公司智行者科技和Momenta;领投ADAS提供商纵目科技;以5亿资金收购了智能驾驶公司深动科技,而这次收购也被外界视为小米造车史上最重要的一场交易。

到了2021年9月,雷军正式宣布成立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瞬间引爆了整个汽车圈。

随后,小米汽车向全世界抛出橄榄枝,短短几周便收到了数万份简历,通过向各大车企不断挖人,小米研发团队的人数已从当初的数百人,拓展到如今的四千多人,规模排在行业前列。

在造车之前,雷军还是汽车的门外汉,他谦虚地表示:“造车还得爱车、懂车,如果不懂,就不可能做出一辆好车”。

所以雷军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要开满100辆车,并认真学习每辆车的优点。结果没过多久,雷军就开了150多辆车,超额完成了他的小目标。

雷军为什么非要造车?难道仅仅是为“梦想发烧”吗?

这背后既有企业家的个人野心,也是小米为应对增长乏力所做的探索。

在我看来,小米进入汽车行业,至少有五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来自外部环境,众所周知,小米于2021年1月被美国国防部连同另外8家中国企业列入“涉军企业”黑名单,面对制裁,雷军开始担心小米手机万一被人家“卡脖子”怎么办,最坏的结局就是手机停产,小米必须寻找替代品。

于是当时就有董事提议,可以试一试造车,尽管小米之前从未涉足过这项业务,但面对生死存亡的挑战,雷军还是决定放手一搏。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小米加大了对汽车产业关联企业的投入,并在8个月之后成立了小米汽车。

小米造车的第二个原因,是作为支柱的手机业务陷入增长困境。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从2017年起就进入存量时代,2023年,全球手机的出货量比2017年减少了约4亿部,较前一年下滑14%。

小米手机为小米贡献了60%的营收,且大部分集中在中端市场,虽然小米这几年通过产品升级赢得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和华为相比,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依然落后于对手,如果光靠卖手机,小米赚钱将越来越难。

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是目前国内科技企业的普遍焦虑,他们不想错过新能源车这个大风口,生怕“再不上场就没机会了。”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了958.7万辆,卖掉了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作为第一梯队的比亚迪与上汽集团,营收在500亿以上;第二梯队的蔚来、理想、广汽、吉利等车企,营收达100亿以上;剩下的则是由长安、长城和奇瑞等企业组成的第三梯队。

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小米岂能不心动,更何况在此之前,老对手华为也已经入局电动车赛道,旗下产品“问界”今年一月销量破三万,长期追赶华为的小米,无论如何也不能甘于落后。

当然,小米造车也不完全是凭借一腔热血与财大气粗,作为一家智能手机生产商,小米也有自己的优势,这是雷布斯毅然投入造车行业的第四个原因。

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最本质的区别,除了动力来源的不同,智能化水平也是其中之一,这是燃油车的短板,但恰恰是手机公司的强项,这其中包括软件算法、操作系统、智能化水平等等,手机企业大都从这些点切入电动车赛道。

除了软件优势,小米还有个优势是它的用户池,2023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三,市占率达14.1%,更重要的是,小米应用系统MIUI的月活用户达到了6.23亿,运营门店在全球的数量已突破1万家,其中小米之家在国内县城的覆盖率也超过了80%。

按照小米的逻辑,这些用户将为小米汽车贡献销量,而他们手中的小米设备,无论手机、平板还是笔记本电脑,都将与汽车连为一体,实现“人车家”的生态闭环。所以,小米相信自己有能力将汽车与小米生态相融合。

小米选择造车的最后一个原因,来自雷军本人。

在41岁创立小米之前,雷军对手机也是一窍不通,小米汽车今天可能遇到的问题,小米手机当年都遇到过,包括产能跟不上,供应链被卡脖子,技术被质疑,高端定位不被认可等等,不过这些问题都被雷军一一克服了。

换句话说,雷军相信,既然自己当年能从一个手机门外汉,变成全球出货量第三的手机品牌掌门人,那么今天他同样有能力把小米汽车从零做大,何况今天的小米无论资金、人才还是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

这是一名优秀企业家的底气,那么小米汽车究竟有几成胜算?

3

鉴往知来,我们不妨从小米的战略定位中,找到这家企业的核心能力。

关于雷军一直有个说法,他从不做行业的开创者,而是在已有的市场里,用创新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把行业“重做一次”。

小米所谓的“重做一次”,就是用极致的性价比让消费者获得大牌的“平替”,比如在智能手机时代,小米用一台两千元不到的手机对标苹果、三星等国际大牌,引发了米粉的狂欢。

不仅手机是这个策略,包括小米的路由器、笔记本、平板、电视机等硬件都遵循这个策略,价格比对手便宜,质量则至少不比对手差。

小米手机诞生初期,主要面向年轻人和老年人群体,这类人群基数庞大,但是对价格敏感,所以小米得以靠廉价手机迅速占领市场,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规模增长,雷军自己也公开承诺,小米硬件的综合利润率不会超过5%。

但极致性价比也意味着不能依靠单品盈利,所以小米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大名鼎鼎的生态链。

尽管小米手机卖得便宜,但雷军并不打算只靠手机赚钱,小米之后的布局,也远远超出了手机这个品类。雷军将小米的战略比喻成“铁人三项”,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

小米的构想,是打造一个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由配件、路由器、平板、手环等一系列智能硬件组成的产品系列,所有硬件均以小米的操作系统MIUI为平台。

在此基础上,小米将智能硬件延伸至空调、洗衣机、冰箱、电饭煲、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手表、平衡车等相关设备。从身上穿的,随身带的,从卧室、厨房到客厅,所有设备均可通过小米手机实现互联互通。

有了软件和硬件,小米还发展出了电商业务,并相继构建了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和小米之家等零售业态,自此,雷军提出了小米的新目标: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

尽管小米的商业模式为人称道,但它的产品却始终摘不掉“廉价”这顶帽子。

2019年,小米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营收超过2000亿,也就在这一年,雷军决心撕掉“廉价”的标签,给小米定下了品牌高端化战略,并将小米的高端化视为企业的“生死之战”。

为什么小米必须转型?因为他的用户变了,当初喜欢小米的小迷弟们,如今已过了三十岁,也许他们过去囊中羞涩,现在大部分已成为中产,如果小米再用“极致性价比”来吸引这些米粉,而不是用品质征服用户,恐怕将会失去市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小米对高端化投入超过百亿,但在市场上的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公众能接受的小米手机价位基本在3000—4000之间,一旦小米的定价超过5000,就会有不少人选择别的品牌。

尤其和苹果,华为这些品牌相比,小米在品牌力上更是缺乏优势。前几年华为因为被制裁的缘故收缩了海外市场,小米趁机在海外获得了一点市场份额。但随着华为携自研芯片回归,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再度面临来自国内同行的阻击。

而类似的问题,如今的小米汽车也同样面临。

小米Su7对标的是特斯拉Model3与保时捷Taycan,彰显了小米汽车渴望走高端路线的雄心,然而这款车的售价为21.59万元,顶配版的售价为29.99万元,走的依旧是基于性价比的“平替路线”。

即便在20万出头这个价位上,也盘踞着比亚迪·汉、小鹏P7、极氪007这些强劲的对手,Su7的定价不高不低,还将面对比亚迪与小鹏这样优秀的选手。

据说小米内部最初给Su7的定价为23.9万元,但雷军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用雷军的话说,这是小米的第一款车,我们输不起。

原因很简单,如果车子卖得贵了,小米没这个底气,毕竟连高端手机都还没玩明白,车子一上来更不敢这么玩。

但如果卖得便宜,比如定价20万以下,小米的挑战会更大,因为它将直接面对供应链这座大山。

用低价走量就需要极致的成本控制与巨大的营销投入,这对于初生的小米汽车同样是巨大的考验,即便有百亿资金在手,但也经不起这般消耗。

也许你会说,小米的供应链管理很出色呀,它的智能设备不都做得很好吗?就连雷军都说,小米有着极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可以复制到造车上。

但小米之前管理的仅仅是数码产品的供应链,与汽车供应链不在一个数量级。

一台iPhone大约有1500个零部件,你别嫌多,因为一台燃油车有大约三万个零部件,即使是作为成本控的特斯拉,一台model3的零部件仍旧达到了1万个。

汽车供应链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跨越的行业众多,涉及汽车、机械、电子、电气、化工等多个领域,要不然汽车又怎么会被称作“工业之王”呢?

再看看小米汽车,除了智能座舱与小米原有的供应链重合度较高,其他的供应链全都不一样,哪怕是芯片的规格也不同,用于电子产品的制程已达到3纳米,而汽车芯片的制程多在28纳米以上,为何差那么多?因为汽车需要可靠性。但不同制程的芯片,就意味着要面对不同的厂商,并拥有不同的议价权。

所以,小米给SU7的定价只能说不高不低,定高了卖不动,定低了的供应链跑不动,而小米从品牌到供应链,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对手叫板。

说了那么多想要表达的是:小米SU7尽管被炒作的很厉害,但至少从定价来看,这台车是缺乏自信的。其本身就反映了小米在追求高端与极致性价比之间的摇摆。而这种摇摆,无疑将对这台车日后的销量产生影响。

4

就在小米汽车发布会前不久,科技巨头苹果宣布停止造车计划,未来将全力投入AI领域。

雷军对库克的做法表示不解,他表示如果他是库克,一定不会让苹果放弃造车,毕竟这会让苹果错失下一个伟大的时代。

雷军能有这样的态度并不奇怪,这与他的性格特质有关。

在中国企业家里头,雷军属于绝对的顶流,集聪明、勤奋与情怀于一身。

当年参加高考,雷军差一点就成为了理科状元,进入大学之后,雷军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本科课程,还利用编程技术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早在金山任职期间,雷军就被誉为“中关村劳模”,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五个小时,全年无休。离开金山创业的时候,雷军的账户里已经有了数十亿资金,即便早已实现财务自由,雷军还是毅然决定创业。

自创业以来,雷军为我们贡献了一系列金句,其中不少已经耳熟能详,比如: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风口站对了,猪也能飞起来;

99%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找个懂的人问问;

互联网七字决:专注、极致、口碑、快

毫无疑问,如此优秀的企业家,完全有能力把小米做成一家世界级企业,而对于雷军而言,他的梦想还不止于此。

从最初的小米生态,到后来“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再到如今的“人车家”闭环,小米总是热衷于构建迷人的商业体系,现在有了汽车,小米也将其视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一环,“先进移动智能空间的关键载体”。

仿佛小米汽车的价值,唯有在小米庞大的生态闭环中才能体现。

但我们不禁要问,真需要那么复杂吗?

西贝的贾国龙说过:做餐饮就是“生菜煮成熟菜,五毛卖成一块”。一句话道出了商业的本质,如何把东西做得好,卖得好。

通过多年来对商业史的研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伟大的企业,他们的商业模式往往都不复杂,既没有耀眼的概念,也没有花哨的模式(极少数公司除外,比如谷歌)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如何给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或服务。

像苹果、丰田、开市客这样的企业,它们的商业模式复杂吗?一点也不复杂。在商业世界,简单就是力量。

这些企业不仅不复杂,还非常专注。苹果从未想过要构建全品类智能硬件体生态,开市客除了开仓储会员店,也没有发展过别的零售业态。它们正是巴菲特最钟爱的公司,用老爷子的话说:即便换一个大猩猩来当 CEO,当个五年没人发现,这就是好生意。

当然,简单不等于容易,这背后需要漫长的积累与艰苦的打磨,老老实实做好一件产品,也许是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

相反的,如果你需要多费口舌向别人介绍你的商业模式,靠一个庞大的体系为你的产品背书,用炫目的黑科技来包装你的概念,你会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也许这就是聪明人的弱点,正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所以对天下万物充满了向往,希望以更复杂的系统,更多样的产品,更宏伟的叙事征服世界,以匹配他们的雄心和毅力,让对手望而生畏。

但如此一来,他们也迷失在了历史的深处,却忘记了简单与专注,才是通往胜利最靠谱的路径。

0 阅读:0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