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麻、临朐失利粟裕揽责,陈毅却说:责任在我,粟裕可比彭刘林

历史战争 2024-07-07 08:04:45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和陈毅是一对配合默契、关系紧密的好搭档,他们二人被称为“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实际上,粟裕与陈毅是聚少离多,他们分开的时间远比在一起合作的时间长,陈毅不在华野时,粟裕也打了很多胜仗。

有人据此说“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是在捧陈毅,粟裕有没有陈毅都能打胜仗。

这种看法正确吗?

当然不正确,粟裕能不能自己打胜仗暂且不论,可以肯定得是,这番话绝不是在捧陈毅,对于粟裕大将而言,陈毅元帅是一位伯乐式的上级。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给予粟裕很多帮助,尤其是在粟裕指挥战事不顺时,陈毅总会第一时间为粟裕说话。这一点,在南麻、临朐战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华野策应刘邓大军

纵观粟裕大将的战争指挥生涯,胜绩不可胜数,败绩则寥寥无几,不过南麻和临朐的失利,却一度让军中对粟裕颇有怨言。

粟裕决定攻打南麻和临朐,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关。

孟良崮战役的失败让蒋介石痛失五大主力之一,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启用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继续发起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检讨完孟良崮战役的失败教训以后,国民党军决定采取齐头并进的对策,以三四个师的兵力重叠交互前进。尽管这样做会降低军队的行军速度,但可以避免被解放军在运动战中分割歼灭。

就这样,国民党的9个整编师、22个旅,数十万大军在莱芜到蒙阴不到50公里的狭窄范围内摆成方阵,以炮兵掩护,齐头并进,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

面对国民党军的铁桶战术,华东野战军一时没有办法,只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战机。

这个时候,主席在陕北的处境还要更加艰难。尽管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屡次挫败胡宗南的攻势,但敌我兵力太过悬殊,胡宗南仍可以肆意对陕北进行扫荡,严重威胁到了党中央的安全。

要扭转这个形势,必须采取主动战略,从内线打到外线,从解放区打到蒋管区,从根本上扭转被动的局面。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粟裕所在的华野也在这个时候接到军委的指示,分为三个兵团,分别向鲁南、泰安和沂水方向挺进。

这一次“七月分兵”是比较突然的,粟裕本来准备继续在内线作战歼敌,全军都没有分兵作战的准备。

军委为何突然让华野分兵,改变内线作战的原有方针?

刘邓大军已经准备在六月底南渡黄河,这样的战略级决策当然不只是刘邓一路大军的事情,华野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按照国民党军齐头并进的态势,想再一次上演孟良崮战役,打一次大歼灭来配合刘邓大军,可能性很小。所以,军委才决定在七月主动分兵,让华野各路主动出击,以调动国民党军。

华野分兵以后,国军果然被成功调动,蒋介石从鲁中抽调了7个整编师,用以阻止华野部队向中原挺进。这样,国民党军企图在鲁中决战的计划就破产了。

二、南麻、临朐战事失利

国民党军在鲁中的兵力空虚,让粟裕找到了机会。

抽调完兵力以后,国民党军在鲁中还剩下4个师,其中胡琏的整11师驻守在南麻,李弥的整8师驻守在临朐,黄百韬的整25师驻守在东里店。

这个时候,粟裕和陈毅带领指挥部来到了位于南麻和临朐之间的三岔店,他们手上有四个纵队的兵力,单独对付任何一个师都有优势。

一开始,粟裕决定先打黄百韬,消灭他的25师。可惜天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迟滞了我军行动。黄百韬侦察到我军动向以后,立刻向64师靠拢。

黄百韬是打不成了,粟裕观察到位于南麻的11师位置比较突出孤立,决定再打胡琏。

打南麻粟裕调动了四个纵的兵力,其中三个纵包打南麻,一个纵在南边负责阻援。

由于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华野全军都弥漫着乐观的气息,包括指战员在内的将士们都对敌人的所谓五大主力产生了轻视,想再打一次精锐。这一次驻守南麻的胡琏11师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强的老牌劲旅,华野战士们劲头很高,都说宁打铁核桃,不啃烂葡萄。

全军士气旺盛固然好,但这种带有稍许轻敌的思想,也为南麻和临朐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更何况,胡琏确非等闲之辈。

胡琏与张灵甫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谨慎小心,工于心计。张灵甫在孟良崮上被歼给了胡琏很大的震动,尽管他的手上有强大的整编11师,但他行事却处处小心。

胡琏的11师本来驻扎在鲁村,但胡琏觉得鲁村四面是山,一旦丢失高地极其被动,因此他不顾其余人的轻视,请求移驻南麻。抵达南麻以后,胡琏下令全军停止推进,花了20多天的时间在南麻构筑防御工事。

胡琏亲率4个团驻守南麻,并以两个旅分别驻守在南麻附近的北麻、高庄等地,同时以部分兵力占据外围制高点。

在村庄的周围,胡琏修筑了以子母堡为核心的工事,这些堡垒依靠地形修建,十分隐蔽,即使靠近都难以发现。子母堡外有大量地雷和铁丝网,还有单人掩体,弥补了地堡的射击死角,不给我军突袭留下任何空间。

地利上华野已不占优,天时又对华野十分不利。当7月17日华野的三个纵队按粟裕部署向南麻开进时,有的部队途中遭到暴雨,没有及时赶到。攻城部队好不容易赶到指定位置,火炮等重装备却迟迟运不上来。

由于轻敌和焦躁的思想,各纵队在未作充分攻坚准备的情况下就向敌阵地发起了进攻。

胡琏提前修筑的子母堡在这时发挥出了威力。在强大的火力下,攻坚部队损失很大才占领前沿子堡。当攻击部队展开以后,敌军再以火炮集中杀伤后续跟进的部队,并以猛烈的火力反击华野前沿攻坚部队。后续部队跟不上,前沿的攻坚部队又拿不下母堡,只能在子堡艰难反击,结果损失惨重。

天气对华野也很不利。连绵的大雨让道路变得泥泞,冲锋部队运动受阻,速度快不起来,只能成为敌堡火力的靶子,炸药也因潮湿浸水失效。

华野部队在攻坚战中的弊病也集中体现出来。在攻坚时,老战士不在乎敌人的炮击,新战士爱靠近老战士,导致冲锋阵型太过密集,敌人火炮杀伤很大。干部在作战时也不注意地形,经常遭到敌人冷枪射击,伤亡很多。

负责打援的七纵作战英勇,但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奉命坚守于家崮高地的七纵60团,上山以后没有立刻修筑工事,只是堆了一些石块。结果敌人的炮弹一来,部队伤亡很大。预备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山后来回跑。有的连队指战员看到敌人就喊打,却不交代具体打哪里,有的战士也不听命令,抱着机枪随意打。炮兵嫌炮弹太重,运上山麻烦,索性一次性打光,几百发炮弹打到敌人的不到几发,浪费严重。

在孟良崮上缴获的大量弹药全部倾斜到了敌人头上,却没有造成很有效的杀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黄百韬的25师成功突破了七纵60团的防御阵地,七纵被迫转入二线阵地防御。

粟裕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下令各纵队撤出战斗,转移到临朐地区。

华野四个纵队在攻打南麻时伤亡很大,战士们都很疲惫。可是,李弥的8师占领了临朐,阻断了我军退路,华野只能硬着头皮再去打临朐。

李弥刚到临朐,防御工事不多,但临朐三面环山,城外都是大河,平时还可以行走,一遇到暴雨山洪,交通就被阻断了。

当华野三个纵队于25日抵达临朐城外时,李弥的主力已全部入城,城外由于连日的暴雨交通也十分不便。

粟裕决心不变,仍下令攻城。

可是,由于天气潮湿,大量炸药、手榴弹失效,让攻城部队失去利器。攻城部队渡河时,遭遇洪水,损失了很多装备,火炮等重型装备也运不上去。就这样,临朐攻坚战也打成了胶着战。

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已到,再打下去已没有意义,粟裕只得下令各纵队撤出战斗,向诸城方向转移。

三、粟裕揽责,陈毅宽慰

在南麻、临朐战斗中,我军虽然歼敌14000余人,其中还有很多是五大主力之一的11师,但华野付出的代价也十分巨大,四个纵队一共伤亡21586人,二纵元气大伤,有的连队只剩下三十多人。

由于战事不顺,部队伤亡很大,战士们的怨气也很大,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全军中弥漫。

为了鼓舞士气,总结经验教训,粟裕召开野战军直属机关干部大会,在大会上他讲道:

“七月份的作战,特别是南麻、临朐两个战役,有人认为是打了败仗,有人认为反攻会因此推迟,也有人反映:‘反攻反攻,丢掉山东。’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不是的,七月份作战不是败仗,也不能算胜仗,只是打了个平手仗、消耗仗。”

不过,粟裕大将作为指挥员,也为在这场战斗中付出的巨大伤亡感到十分难过。粟裕向来不喜欢推卸责任,他主动承担起南麻、临朐失利的责任,向军委发了一份电报,并在电报中诚恳的总结了自己的责任和不足。

当陈毅得知以后,他一方面同粟裕彻夜长谈,宽慰粟裕,另一方面起草了一份最高密级的电报稿发给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在电报稿中,陈毅主动揽来责任,说:

“…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

同时,陈毅还给予粟裕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我党廿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从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出陈毅作为华东野战军最高指挥员的胸怀和气度,在关键时刻,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信任粟裕,支持粟裕,并主动承担起失利的责任,为粟裕说话。

军委也回了一份电报,电报中没有责怪粟裕,让他“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以军委领导人的英明和气度,想必没有陈毅的电报,也不会过于责怪粟裕,然而,陈毅的这份电报仍价值千金,因为它体现的是华野野战军领导班子的团结。

正是陈毅与粟裕相互扶持,默契配合,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伟业,留下“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美誉。

2 阅读:103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