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魏延并未背叛蜀国,让马岱杀他不是诸葛亮

历史战争 2024-07-11 09:07:21

《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投靠刘备阵营后,魏延立下赫赫战功,为蜀汉一位名将。然而演义中说魏延天生反骨,将来一定为患,诸葛亮病重后,魏延果然准备投魏。诸葛亮临死前授意马岱,让他杀了魏延,以绝后患。

历史上的魏延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演义中的情节尽管精彩,但并不符合史实,魏延也因此蒙受不白之冤,数百年来遭到世人的口诛笔伐,成为天生反骨的叛徒。

实际上,魏延从未背叛过诸葛亮,相反,论对丞相北伐的坚定程度,魏延是数一数二的。

演义中的魏延自始自终不受诸葛亮的待见,他杀死太守韩玄,将长沙献给关羽,诸葛亮却骂他杀掉自己的主公,是一个不忠不义之徒。

其实这件事是虚构的,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而这个评价委实是冤枉了魏延,魏延对于蜀汉,是尽职尽责的。

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

魏延在蜀汉里的地位不是依靠卖主求荣得到的,而是靠实打实的战功。刘备对于魏延十分器重和信任,当他入蜀定于成都时,需要一位大将留守汉中。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自己的二弟张飞担此重任,毕竟论谋略、论资历、论身份,张飞都是看上去最合适的人。就连张飞亦认为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

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将汉中太守的重任交给了魏延。从牙门将军一跃升为镇远将军,并都督汉中,魏延一下子成了蜀汉阵营的核心人物。

其实,刘备对于魏延的信任,早有端倪。牙门将军谬传为杂牌将军,实际上杂牌的是“牙门将”,牙门将军是刘备首创的官职,获此官职的在整个三国中唯有赵云和魏延。赵云救了刘备的妻儿,这才获封牙门,魏延也能得到,可见刘备对其十分信任。

魏延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刘备问他有什么要说的,魏延当着群臣的面自信的说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魏延的性格,他骄傲自信,壮志凌云,甚至有点目空一切,在这一点上,魏延与关羽有点相似。

魏延与关羽确实是一类人,陈寿评价他是“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三国志》)

魏延有骄傲的资格,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分三路大军进攻汉中,魏延主动出击,攻打凉州,两军在阳溪一带遭遇。魏延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名震一方。

诸葛亮胸怀宽广,知人善用,魏延军事才能出众,诸葛亮不可能对他存在偏见。而且诸葛亮屡次北伐,都带上了魏延,并委以重任。

诸葛亮爱才,尽管魏延恃才傲物,但诸葛亮仍尽力缓和他与其他人的矛盾,保证魏延在蜀汉里的地位。魏延曾与刘琰不和,诸葛亮并未责备魏延,而让刘琰写信给魏延道歉。魏延与长史杨仪势同水火,诸葛亮也并未偏袒跟在自己身边的杨仪。

可见,诸葛亮对于魏延一直很信任,至于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掌权者的整体考量,与魏延本人无关。

至于魏延对于诸葛亮不尊重和背叛诸葛亮的说法,一方面来自于演义,另一方面来自于诸葛亮死后魏延所说的话。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病重,他秘密授意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让他们在自己死后退军,并让魏延断后。费祎去问魏延的想法,魏延说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许多人认为魏延暴露了他对诸葛亮态度的不尊重,而且他拒绝执行诸葛亮的命令,是违抗军令,无异于背叛。

首先,魏延说的这句话其实是他对于北伐的态度。魏延对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态度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北伐这件事上,魏延是诸葛亮最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当诸葛亮死后,魏延坚持北伐,并不令人意外。

其次,诸葛亮给魏延的命令并不是强制性的,魏延如果不愿意断后,就随魏延而去。

诸葛亮的意思是魏延投降曹魏也不去管他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相信魏延不会投靠曹魏,他之所以说随便魏延,其实是提醒杨仪,不要制造与魏延的争端,以免发生内乱。

杨仪与魏延不合,诸葛亮在世时才能勉强压制住两人的争斗,诸葛亮深知自己一死,杨仪就有可能对魏延动手,所以他才专门说了这句话。

诸葛亮的担心成为了现实,他一死,魏延和杨仪就爆发了争端,魏延不愿意断后,更不愿意放弃北伐,他率领先锋,跑到大军的前面,并烧掉了沿途的阁道。

魏延此举确实是违抗军令,但绝不能说魏延是造反,因为他大可以在这个时候投靠曹魏,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的目的,是要杀杨仪。

丞相刚死,魏延为何就要对杨仪动手?

《魏略》中记载,诸葛亮其实是将指挥权给了魏延,只是杨仪惧怕魏延得了兵权谋害自己,所以诬陷魏延投敌。魏延不敢交战,怕说不清楚,只能逃跑,最终为马岱所杀。魏延没有背叛,杨仪是“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三国志》则认为是魏延不满杨仪得权并放弃北伐,因而与杨仪发生争执,两方都说对方叛国投敌,朝中诸臣大多信任杨仪,因而魏延最终被杀。

《三国志》中记载了一件事,马岱将魏延的头颅交给杨仪后,杨仪用脚践踏魏延,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诛了魏延的三族。

杨仪此举,说明他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杨仪确实不是善人,他回京城后,因为嫉妒蒋琬担当重任,竟说出“我当初还不如投靠曹魏”这种话。

这样的人,做出“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的事情来,一点都不意外。

所以,魏延从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过诸葛亮,按照《三国志》的说法,他是死于和杨仪内讧,按照曹魏那边的说法,魏延是死于杨仪栽赃陷害。不论是哪一种,魏延都没有叛国。

结果,魏延背负叛徒骂名,诸葛亮也背了杀掉魏延的黑锅,两个人都蒙受了不白之冤。

这背后得利的,恐怕是蜀汉里的主和派。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魏略》

0 阅读:41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