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遗传度高、难根治?国外顶级儿童医院的研究会颠覆这种认知

安汐谈情感 2023-12-08 08:11:03

本文字数约:4249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这项自闭症的最新研究,颠覆了认知

02、艾斯伯格综合征的根源可能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03、做到这5点,能降低孩子患上自闭症的风险

此图为AI生成

01、这项自闭症的最新研究,颠覆了认知

当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时,很多父母都会感觉天塌了,陷入绝望!

一直以来,主流精神科认为自闭症具有高度遗传性,难以根治,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比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提到,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度从37%到高于90%不等。

国内最权威的精神科巨著《沈渔邨精神病学》则说,儿童孤独症(即自闭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90%。

也就是说,主流的精神心理从业人员都倾向于认为,自闭症的病因主要与遗传等先天因素有关,是生物学层面的原因,后天环境只是次要的影响因素。

然而,最近著名期刊《JAMA·儿科学》的一篇研究成果,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这篇科研文章说,由波士顿儿童医院Elizabeth Harstad领衔的研究团队对213名自闭症患儿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随访,这些孩子都在1到3岁被确诊了自闭症。

这些科研人员本来设想,这些患儿经过专业的干预后,可能大概会有百分之十几的孩子不再符合诊断标准,康复良好。

结果,后期的观察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这些孩子中有79名儿童(占比37.1%)在6岁时不再符合自闭症标准,其中女童、或者适应能力较强的儿童居多。

为何超过3分之1的患儿仅仅长大了几年后就不再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难道他们一开始是被“误诊”的?

这个可能性不大,研究团队强调,这些自闭症患儿是由多学科会诊做出的诊断,误诊率极低。

那是不是这部分孩子接受的干预特别多,所以康复得特别好?似乎也不是,因为这部分孩子虽然也接受了专业干预,但在整体上的时长反而比其他患儿更少。至少从数据上看,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既没有被误诊,又没有接受特别高强度的干预,那到底是为什么?如果自闭症的主要病因真的是由致病基因而导致的,那难道他们在6岁时,这些基因就发生了改变?这显然不可能。

这个研究表明,自闭症并不是完全无法治愈的疾病,它的发生和形成有可能不是大众所理解的那种“基因遗传”,至少有部分自闭症很有可能是“表观遗传机制”导致的,后天可逆。

大众所理解的遗传病,一般是指由于基因本身的缺陷或突变引起的疾病,比如白化病、血友病等,就是非常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

这种遗传基因不会后天发生改变,于是疾病很有可能伴随患者终身,而且有一定概率会遗传给下一代。老百姓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就是对这类遗传疾病的形象比喻。

可自闭症显然不属于这类遗传病,直到现在,科研人员都没有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也找不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所以,自闭症的诊断其实也是症状学诊断,精神科大夫主要通过问诊和观察,判断就诊者是否有达到相关程度的症状,如果有,就可以诊断自闭症。至于这些症状背后是否有心理因素?是怎么出现的?大夫不需要考虑。

可是,临床统计又发现,自闭症的“遗传度”的确很高,也就是如果家族里有自闭症患者,那他们的直系亲属中也往往有自闭症患者,家族聚集度非常明显。但这种遗传,有可能是“表观遗传机制”导致的。

我们以前在介绍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遗传因素时,就详细分析过这种遗传方式。

简单来说,表观遗传机制是指基因本身不发生变化,但在环境的影响下,基因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可遗传的改变。

这个基因的表达,会随着后天环境中很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有研究证明,药物和心理治疗、空气质量、生活作息方式都能改变基因表达。也就是说,这种遗传方式是可逆的。

上面研究中,那些在6岁时不再符合自闭症标准的孩子,如果他们的自闭症病因中真的有遗传因素的话,那极有可能是表观遗传因素,当后天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基因表达就改变了,从而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而这个后天环境的变化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比如专业的干预,父母、老人改变了家庭教育方式,患者的老师、朋友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能包括饮食结构方面的调整等等,都有可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

所以,希望以上的科研实验能给自闭症从业人员、患者家庭带来启发和希望,要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接受更前沿的科学知识,别再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自闭症,别再以为孩子一旦被诊断为自闭症,就永远无法摘掉这个帽子。

02、艾斯伯格综合征的根源可能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上面的科研表明,部分自闭症患者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后,长大后有可能不再符合诊断标准。

而我们在临床深度干预中,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后,还发现:

部分被诊断为孤独者谱系障碍的患者,其主要病因不是遗传等生理学因素,而是心理社会因素,他们的症状是后天形成的。

19年来,我一直从事精神心理领域的诊疗工作,但主要接诊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成瘾疾病等,甚至有小部分被其他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时不时有亲戚、朋友代人问我,我能不能收治自闭症患者?我一律婉拒。

因为自闭症患者大多年龄较小,交流功能受损,难以与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很难进行深度心理干预。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我们一直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过,有些青少年患者虽然是因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前来就诊,但他们曾被其他权威的精神科专家诊断为艾斯伯格综合征,又或者部分患者在童年时期的表现很可能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以往,艾斯伯格综合征与典型的自闭症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但2013年出版的DSM-5中取消了艾斯伯格综合征,而是一律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典型的自闭症患者和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神经心理、脑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应两者合二为一。这仍有争议。

艾斯伯格综合征起病于儿童期,有一些症状与典型的自闭症很相似。不过,艾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具备有正常的词汇量和智力水平,比起典型的自闭症患儿,他们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知功能。

换言之,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往往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他们也有明显的社交障碍,但与典型的自闭症有所不同。

典型的自闭症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退缩,回避他人,对周边的人不感兴趣。但很多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一开始很愿意与人社交,只是社交方式显得非常笨拙、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在临床上接诊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中,也有一些曾被诊断为艾斯伯格综合征,而我们发现这背后的根源竟然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有一名青少年患者琪琪,她有非常严重的社交障碍,而且对声音、尤其是电风扇的声音超级敏感,情绪波动剧烈,有重度抑郁发作史,与父母经常发生冲突。

她的母亲先带她到深圳的公立大医院心理科就诊,被诊断为强迫症和双相障碍,服用精神科药物,但治疗效果不佳。

随后,她们又到一位国内知名的、尤其是在艾斯伯格综合征方面有丰富诊疗经验的精神科专家处就诊。

其实,这时候琪琪已经16岁了。但这个专家认为琪琪除了有强迫症和双相障碍之外,还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只是一直被漏诊了,专家调整了药物治疗方案,但疗效还是不理想。

之后,她们又到了北京,找了另一个非常有名的精神科专家。这名专家不认为琪琪是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只诊断了强迫症和双相障碍。她的服药方案再次被调整,但效果还是不好。

后来,琪琪母女俩又找到了我。在面诊时,琪琪有点胆怯,但能够正常表达,思维逻辑清晰,我感觉她不像是罹患了神经发育障碍。

通过临床深度心理干预进入她的内隐记忆层面后,我们发现她的社交障碍与家庭教育问题有很大关系。

从她小时候开始,其父母过分强调学业和成绩,严格限制她与同学的交往,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她做。琪琪严重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练习和经验,未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和规则,有一点以自我为中心,被不少同学排斥。

后来她出现了严重精神心理症状,有强烈的病耻感,非常自卑,就更加不懂、也不愿意社交了。

所以,我也不认为琪琪是真正的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又或者说,即使她曾经符合艾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但也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尤其是遭遇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琪琪的主要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后,后来康复得很好,不但情绪稳定,而且早已撤药,回到校园继续学业。

还有另一位青少年患者刘可,她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不爱说话,不愿跟小朋友玩,总是一个人玩积木、玩洋娃娃,而玩的时候几乎也不说话,只是拿在手上摆弄。

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可的沟通能力有所进步,但还是非常胆小怕事,害怕与生人接触,社交能力非常差。如果她儿童时期到精神科就诊,也很容易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或者艾斯伯格综合征。

可通过临床深度心理干预,进入她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她不愿社交、不懂社交的背后,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后,刘可也康复得很好,能独自出国留学,而且沟通和社交能力大大提高。

03、做到这5点,能降低孩子患上自闭症的风险

上面的真实临床案例表明,至少有部分孤独症谱系障碍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源于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

而就算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等,父母也不用灰心、绝望,以为这辈子都好不了了。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孩子完全有可能摘掉疾病的帽子。

因此,无论是父母想预防孩子罹患孤独症谱系障碍,还是想帮助患儿加快康复,都可以积极地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夫妻间避免吵架。

第二,孩子出生后,父母要懂得真正科学的育儿方式,避免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要营造温馨温暖的家庭环境。

第三,随着孩子成长,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社交技巧和方式,让孩子有充足的机会与同龄人社交。

第四,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孤僻内向,不爱与同龄人玩的表现,父母要及早重视,寻找这背后是否有心理根源,并及时解决。

第五,如果孩子已经被诊断为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等,父母可以及时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家长也接受家庭治疗,还可以视情况结合药物、菌群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等。

无论孩子是不是真正的自闭症或艾斯伯格综合征,但他们确实存在一定的社交问题,影响他们的心身成长。父母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会变好,从而盲目拒绝专业的干预,拒绝作出家庭教育上的改变。

父母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采取适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更有可能尽快摘掉“自闭症”的帽子。

其实,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世界首富马斯克在小时候,都被认为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但他们后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马斯克,他的成就离不开他母亲的教育。后续有机会时,我们会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作出深入分析。



8 阅读:3790
评论列表
  • 2023-12-09 01:28

    佩服!讲了一大堆废话

  • 2023-12-12 13:06

    很多只是发育慢,国外要鉴定为自闭症得有半年的跟踪调查,国内就做几个测试[笑着哭]

    往事随风 回复:
    很复杂的问题,诊断的很简单[捂脸哭]
  • 2023-12-21 15:08

    国内的几分钟就给你结果了,后面都是各种干预治疗,花费可以高达百万。

    更新要勤 回复:
    是的,就让家长填几张表,拿几个玩具和孩子互动一下,就能诊断了。
    只是网名不着解释 回复: 更新要勤
    对呀,玩几分钟。就确定自闭症了。然后让花高额费用培训。孩子不配合。就强行的。最后我带回家了
  • 2023-12-21 08:26

    中医说,人到七岁肾气足,当肾气足了,孩子们绝大部分就都能说话了,除非是天生的聋哑人!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