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要火化,周总理含泪答应不烧!

开卷于甲子 2024-07-03 18:51:13

前言

“总理,请不要烧我,不要火葬,我要去南京,我要和我的丈夫在一起!”“好,好,不烧,不烧……”

1972年,何香凝在弥留之际,紧紧抓着周总理的手,挣扎着说出自己的遗愿,当得到总理肯定的答复后,何香凝这才满意的闭上了眼睛。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节省耕地,毛主席倡议废止土葬,实行火化,为了以身作则,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中央领导干部带头签署了火葬倡议书。可是何香凝作为党内领导干部,为何要违反协议,选择土葬呢?

离经叛道的前半生

何香凝的丈夫是廖仲恺,二人的结合本是父母的安排,但是在长久的相处中,却成为了彼此的挚爱。

何香凝这一生完全可以用“离经叛道”四个字来形容。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家境殷实。缠足陋习是在清朝被推翻以后,孙中山才正式下令禁止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彻底废止。

而何香凝出生的时期,缠足依旧被人们追崇,女性们都以小脚为美,大户人家的小姐几乎都缠足,何炳恒自然也给自己的女儿安排上了。

但是何香凝并不接受缠足的陋习,因此她与家人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只要有人给她缠一次,她就用剪子剪一次,最后何炳恒也妥协了,留下一句“随她去吧”,也就彻底不管了。

除了对缠足做抗争以外,何香凝还为自己争取到了学习知识的资格。由于那个年代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何香凝也受到了影响,并不允许读书,习惯了反抗的何香凝,再一次进行了抗议。

她会背着父亲买来课本,向哥哥请教读书,一来二去的也获得了学习的资格。

一向与父亲做斗争的何香凝,其实在婚姻这件事也抗争过,只不过抗争无效。但是后来,何香凝或许会感谢父亲当初的决定。

由于有着一双大脚,所以何香凝的亲事一直都没有定下来。恰好此时廖仲恺,恰好刚回国,何炳恒看他气质非凡,因为廖仲恺成为了何父女婿的候选人之一。

廖仲恺的父亲作为旅美华侨,受到了不少人的歧视,他叮嘱儿子:以后一定要找个大脚的媳妇,找小脚女人就是耻辱。

何炳恒听说了廖仲恺的诉求以后,立马喜不自胜,这不就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嘛!

自家女儿正好是大脚,这俩结了婚,岂不是一举两得,双方的困境都解了。

1897年,何香凝和廖仲恺在广州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起初对于这个父亲安排的“陌生人”,何香凝并不喜欢,可是经过相处之后,何香凝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廖仲恺忠厚朴实,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这和何香凝婚期想的完全不一样。

由于没有到学堂系统的学过文化,所以何香凝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廖仲恺知道自己的妻子好学,就教她读书写字,作诗作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何香凝的绘画天赋,并将其引荐给岭南画家伍懿庄。

他们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最情投意合的伴侣。再加上生活条件富足,可以说小日子过得蜜里调油。

只是这两人都不是安于现状的人,何香凝“叛逆”了一辈子,廖仲恺又深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们并不打算一直这样过下去,所以一个想法渐渐在两人心中产生了。

其实廖仲恺一直渴望出国留学,继续学习先进的思想,在当时,“明治维新”是公认的国家革新之典范,很多有志之士都去往日本,学习知识和兴国经验,廖仲恺也有此意。

只是留学之路卡在了经费上面,何香凝得知丈夫的想法后,并没有阻拦和不满,而是变卖自己的陪嫁首饰,凑足留学资金,和丈夫一同前往日本。

因反抗蒋介石被谋杀

这次的留学使二人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来到日本的夫妻俩,结识了孙中山,那个时候的孙中山还不是临时大总统,没有建立中华民国,他的革命事业也仅在起步阶段,成立了同盟会。

廖仲恺夫妇在了解了同盟会之后,纷纷加入,并肩走上了革命道路。二人追随孙中山,为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孙中山的革命道路满是荆棘,廖仲恺夫妇也是如此。1922年,陈炯明发动了武装政变,廖仲恺作为高层领导,也被陈炯明幽禁。那个时候他几乎以为自己挺不过来了,因此交给了妻子两首诀别诗。

为了救出丈夫,何香凝冒死面见陈炯明,痛斥他的无耻行为,并且要陈炯明放一个准话,到底是放了廖仲恺,还是杀他。

陈炯明迫于廖仲恺的声望,最终决定放了他,何香凝成功就出了自己的丈夫。

孙中山去世以后,蒋介石的狼子野心终于暴露,他违背孙中山遗志,有了想要结束国共合作的心思。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廖仲恺和何香凝不止一次的对蒋介石发起批判,并且主动靠近共产党。这一行为激怒了蒋介石,一场针对廖仲恺夫妇的暗杀计划开始了。

1925年,蒋介石以绝密会议为由,邀请廖仲恺夫妇来国民党中央开会。可当二人到达会议现场放的时候,机枪枪响响起,等到现场安静下来以后,才发现廖仲恺倒在了血泊中,没有了呼吸。

此时此刻,何香凝悲痛万分,偏偏罪魁祸首蒋介石,还假惺惺的安慰何香凝,让她节哀,并扬言彻查到底,这种丑恶的嘴脸让何香凝深感厌恶。

丈夫的意外离世,并未打击到何香凝,她反而越战越勇,发誓要替廖仲恺和孙中山,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

“中山舰事件”之后,何香凝对国民党彻底失望,渐渐与国民党减少了联系。并在1928年12月,正式宣布与国民党划清界限。

除了作为一个优秀的革命者以外,何香凝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画家。在与国民党划清界限后,何香凝去了巴黎,选择了绘画创作,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大量惊世佳作。

可以说,这是廖仲恺给妻子选择的第二条路,从发现她的绘画天赋起,这条路就为她铺好了。

为抗战多方奔走

国家危难,何香凝就算不想再参与政治,也不免会为国家担心。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三省的消息,刊登在了报纸上,何香凝看到以后,毅然选择回国,共赴国难。

其实如果作为一个画家,她可以安定的在巴黎度过余生,不受战火的侵扰,可是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现状,而是决定和同胞们站在一起。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正式打响。何香凝不能上战场,但她也一直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于后方救护伤员。即使在身体已经非常不好的情况下,她也没有停止,而是在上海,举办了妇女救护训练班。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培养了2000多名专业的医护人才。更是在寒冬将至,向妇女节发起缝棉衣运动,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50万件棉衣。

即使是被迫离开上海,去到香港,她也从未停止过救国运动。甚至号召华侨,为国内捐献物资,并将这些物资送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受中共中央的邀请,参加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以后,何香凝负责主持国家“侨委”工作,被誉为“华侨慈母”。

何香凝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统一战线建设,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同衾,死同穴

1972年初,何香凝因为肺炎住进了医院,弥留之际,过往的事情如走马灯一样在她的脑海重现,她想起了那天和丈夫结婚时,立下的誓言: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这件事在她心里留下了执念,因为当时正值特殊时期,中央倡导火葬,她作为领导干部带头打破条例,恐不好向下实行,可是与丈夫葬在一起,是她最后的心愿。

8月31日,周总理听说何香凝快要不行了,立马赶到了医院,何香凝看着周总理,用尽全身力气,向总理说出自己的心愿:“我不要活火葬,我要去南京。”

周总理看着何香凝,他真心敬重这对革命伴侣,也被他们深厚情谊所感动,所以他点头答应:“不烧,不烧,我们一定将您送去南京,和廖先生永远在一起。”

听到周总理的承诺,何香凝终于放下了心,她终于要去见自己的丈夫了,不知道她会不会把中国胜利的消息,告诉廖仲恺先生呢?

1972年9月1日凌晨3点,何香凝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按照何香凝的医院,在追悼大会结束后,由专车将何香凝的灵柩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茔。

结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对革命伴侣,用生命书写了爱的传奇。纵然他们的生死跨越了世纪,但是爱意不灭。

在漫长艰难的近代史中,有很多像廖仲恺夫妇这样的有志之士,为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将救国和革命,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0 阅读:3

开卷于甲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