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可消痈肿、散风热,还可升阳气(三)

鸿朗说健康 2024-06-24 19:44:47

从文献记载来看,升麻治疗痘疹历史悠久。《滇南本草》云“表小儿痘疹”,并制升麻汤,以升麻配伍薄荷、葛根、牛蒡子、桔梗等,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者。从主治病证来看,不论出痘、出痧,抑或出疹,只要是这一类疾病,症见发热头痛者即可服用,由此可见其治疗范围之宽。《本草纲目》称其“消斑疹”,如此一来,斑、痧、痘、疹都可以治疗。临床上用升麻治疗此类病证,是因其既有外散之力,又有透邪之功,更重要的是,本品除了散邪透疹,又能解热毒,达到了表里兼治的目的。

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功效,《本草汇言》才赞其“发痘瘄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因而在明清时,升麻成为治斑、疹、痘、痧的习用之品。如《证治汇补》以本品配伍玄参、葛根、甘草,治疗外感热盛发斑,隐隐未透。《伤寒保命集》之甘草桔梗升麻汤,治疗斑欲出,身热,咽喉不利,即以本品加甘草、桔梗组成。再如《种痘新书》之百一快斑汤、《医宗金鉴》之芍药防风汤、《嵩崖尊生》之升解散,或治痘,或治麻疹,均用升麻。

当今临床上,升麻透疹之功除了用于治疗上述外感痘疹,还可治疗过敏性的红斑类皮肤病。对于风热、湿热所致的荨麻疹、热疹、痱子以及湿疹,升麻更有所长,治疗机理与其内清热邪,外透风邪有关。如《千金要方》治疗热痱瘙痒,以单味升麻汤饮,并外洗。同书之麻黄汤,治疗小儿风疹瘙痒,以本品与麻黄、葛根、射干、石膏等同用。当代《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加减升麻葛根汤,以之配伍荆芥、防风、浮萍、葛根,治疗阳明风热,全身瘙痒性风团、风疹、水疱皮损等。升麻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即张元素、李东垣所倡导的“升举清阳”,也是当今临床医生所习用的。这一功效由张元素率先提出,其后由李东垣发扬光大,至今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

清阳不升多见于气虚证,尤其是中气不足,临床可见多种症状,如气虚头晕头痛、耳鸣、视物昏花,气虚下陷而喘,气虚下陷出血,气虚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在治疗这些病证时,主要是用补气药为君,但是李东垣等认为,如果只用补气药,没有升麻引之,则不能达到升举阳气的目的,即“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元气不足者,用此(升麻)于至阴中升阳”。由此看来,升麻在方剂中只是作为一种添加剂、催化剂,虽然它自身并不能补气,但是如果没有它,补气药就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像战争期间兵力不足时,虽然来了很多增援部队,但是增援部队既不知道去哪儿,更不知道如何去。这时最需要的是引路人、向导,而升麻就是发挥了引导补气药到需要之处的作用。向导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太多,多了就起不到向导作用,还有可能带错路。因此,升麻用于升清时,其用量一定要注意,只可少用而不能多用。

升麻升举清阳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气虚脏器下垂

气虚导致的脏器下垂包括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常用方有《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以之与人参、黄芪、柴胡、当归等配伍,治疗中气下陷之短气、倦怠,以及诸种内脏下垂;再如《中华祖传秘方大全》所载的芪麻汤,以本品配伍黄芪、五倍子,治疗气虚下陷脱肛;《辨证录》升肠饮,以之与人参、黄芪、当归同用,治妇女产后肠下。据笔者所查阅文献及临床经验,在治疗上述气虚下陷病证时,加入枳实、白术等药,效果可以倍增。

气虚发热

对于气虚发热,《脾胃论》以本品与人参、葛根、羌活等同用,治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四肢发热倦怠,或骨蒸发热。《卫生总微》之升麻汤,以之与黄芪、干熟地黄、牡蛎、天竺黄同用,治气阴两虚之肌热盗汗。

气虚头晕、头痛

《证治准绳》之益气聪明汤,以本品与人参、黄芪、蔓荆子、白芍、炙甘草同用,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症因脉治》之家秘和中汤,以本品与人参、黄芪、川芎、细辛同用,治气虚头痛。

气虚下陷而喘

《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以本品配伍黄芪、知母、柴胡、桔梗,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而喘。

气虚下陷崩漏

《景岳全书》之举元煎,以之与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同用,治疗气虚下陷之月经量多或崩漏;《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之愈崩汤,以之配伍人参、阿胶、生地炭、地榆炭,治妇女崩漏,效果可靠,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崩漏患者甚多。

0 阅读:0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