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虎山传唱,山东老妇:我儿没当土匪,杨子荣即我儿——惜无人信

历史爱杂谈 2024-06-21 14:00:14

1947年2月23日,牡丹江省新海县,夹皮沟屯(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林业局夹皮沟林场)。

凌晨一点,一支20人的剿匪小分队已经走出了屯子,都是全副武装、身经百战的精锐。

新月入钩,漫天星斗。正是一个月黑天,道路难行,全靠前面的那个向导带路。

此时万籁俱寂,屯子方向偶尔会传出两声狗叫,向导脚下的牛皮靰鞡踩着积雪吱吱作响。气温能有零下二十几度,呼出的白汽在眼睫毛上挂起了冰霜,于是战士们纷纷把狗皮帽子都再压低半寸。

小分队的战士皆沉默无语,迈着坚定的步伐,只有走在前面的两人时不时的低声交流几句。

此行目的地是二十里外的闹枝沟,按理说并不算远,以众人的脚程,虽是夜晚行路,也完全可以在凌晨三点之前抵达,然后趁着窝棚里的胡匪正熟睡之际发起突击,手拿把掐的事情。

但是带路的向导却并未直奔闹枝沟,而是绕了一个大弯。

就是绕的这个弯,却坏了大事,最终导致那位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意外陨落,令人扼腕叹息。

同时也牵出了一段复杂离奇的身世追寻,还有一个令英雄家庭备受委屈的荒谬谣传——可叹北疆英雄骨,犹是慈母盼归儿……

01

在杨子荣智擒座山雕之后,困扰北满牡丹江一带多年的匪患,至此基本不复存在,还广大人民以朗朗乾坤。

但还有三个漏网之鱼,即丁焕章、刘维章、郑三炮,这三人都是有血债的匪首,穷凶极恶。

经过侦查得知,这三个匪首领着两个崽子(普通胡匪),一起藏身于距离夹皮沟18里的闹枝沟,那里有个窝棚,是胡匪的秘密据点。

所以,临时驻扎在夹皮沟的剿匪小分队决定凌晨一点出发,由夹皮沟屯的一个向导带着小分队星夜赶往闹枝沟,趁着土匪熟睡一举消灭!

小分队的领头人分别是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曲波、侦察排长杨子荣。

结果这个向导有一些思想上的顾虑,主要是害怕被胡匪报复。所以在带路时犹疑不定,中间绕了一段路,导致小分队在道上耽误了一些时间。

等来到闹枝沟外围,向导还反复强调:

“你们可得给我保密呀,这要是让胡子知道是我领的道,那可就踢蹬了……”

“老乡,你就放心吧,肯定不会走漏半点风声,这领道的任务也就算结束了,你可以原路回屯子休息了。”

待曲波把向导打发走之后,由杨子荣带领孙达德、魏成友、楚光彩抵近侦察,曲波带领小分队在后面接应。

在闹枝沟旁边是一处山梁,爬上去之后在黑夜里能看到山根下有一个地方往天上冒火星子——这显然是烧火的烟囱,是胡匪藏身的窝棚没跑!

于是继续靠近,东边却显出了一抹鱼肚白。

杨子荣意识到:道上耽误太多时间,贻误战机……

02

过了山梁有一片密林,旁边是山坡,有一间窝棚就戳在山坡的向阳一面。

窝棚里面有一铺小土炕。那丁焕章地位最高,所以睡在炕头,中间是郑三炮,炕稍是刘维章。

至于两个崽子则是睡在地上——虽然铺了一层狼皮褥子,不至于冷,但肯定不及睡在热炕上。

因为笃定此地足够隐秘,所以连个站岗放哨的都没有,正常情况下破门而入,要么是乱枪把五个胡匪打死,要么是枪顶脑门生擒活拿。对于身经百战的侦查战士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当时剿匪原则是能生擒尽量生擒,因为可以审问线索,顺藤摸瓜)。

但此时却已行不通,因为其中一个睡在地上的崽子醒了。

这小子人称“孟老三”,面容凶陋可憎,看着就不是好人。他从地铺上爬起来,摸索着穿上翻毛羊皮袄,又在靰鞡鞋里絮上乌拉草,然后提起“麟春造”步枪从窝棚里走出来,想看看昨晚下的套子有没有上货。

杨子荣等人看到孟老三出来,立即卧倒隐蔽。

孟老三在窝棚前面转了半圈,解开裤带撒了一泡黄尿,然后又回到窝棚里,发现连着火炕的锅灶里水都要靠干了,于是又舀了一些水添进去,坐在木墩子往灶坑里塞木头柈子,那“麟春造”就横放在膝盖上。

此时杨子荣等已经开始悄无声息靠近窝棚,因为脚底下包了一层毛皮,所以踩在积雪上也不会有声音。

03

待来到窝棚跟前,杨子荣打出手势,让端着司登冲锋枪的孙达德跟随自己,再让楚光彩注意那个小窗户,保持警戒。

然后杨子荣手提匣子枪,从外面猛的把窝棚木板门拽开——门是别着的,有麻绳缠套在门框洋钉上,但巨力猛拽之下,洋钉会打弯儿。

里面却还有一道狍子皮缝拼的门帘子。

杨子荣用左手把门帘掀开,右手匣子枪探进去对准了正举着葫芦瓢喝水的孟老三,直接扣动扳机——然而由于夜晚天气寒冷,枪栓被冻住,导致未能击发。

而孟老三扔下葫芦瓢,将膝盖上的“麟春造”抄起来,只是速度没有杨子荣快,看到枪管对准他时,本已绝望等死,没想到却捡了一条命,于是顺势对着门口开了一枪。

子弹穿过门帘,正打在杨子荣的胸口。

杨子荣身形一顿,持枪的右手垂下,脑袋顶在门框上,身子斜着滑倒在门边。

紧随其后的战士孙达德赶紧上前一把抱住杨子荣的身体,拖离门口。但此时杨子荣已经无法说话了,只有嘴唇在动,听不清说什么。

里面的孟老三扔下步枪,趁机蹿出门口夺路即逃,直奔不远处的密林。

战士魏成友因为之前鞋带开了,蹲下系鞋带时落后几步,所以有机会放枪:半跪在地上架起“水连珠”,一枪把孟老三的棉帽子打飞——冲着脑袋瞄准的,没想到孟老三缩着脖子,于是棉帽子就腾空了一些,原本是脑袋位置此时却是空膛的……

这家伙被吓得摔了个大马趴,前面就是一条沟岔,在地上连滚带爬的进入沟岔,导致魏成友再套不进准星。

于是孟老三顺着沟岔一头钻入密林,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与此同时,窝棚中其他四个胡匪全被惊醒,匪首郑三炮虽然已经年近花甲,但身手不凡,抓过两支大肚匣子对着窗户与门方向连连射击,封锁住了路线,并导致战士楚光采左肩中弹负伤。

这时曲波已经带领小分队冲上来把窝棚团团包围,一挺轻机枪封住门口,里面冲不出来。

但四个胡匪守在里面,门口有毛皮门帘,唯一的小窗户也用棉被挡住,手榴弹派不上用场,外面也打进不去。

一时间僵持不下。

04

这时杨子荣已经停止了呼吸,曲波眼珠子都红了:“小魏,上房顶!”

侦查员魏成友答应一声,收集了六枚手榴弹绑在一起,然后从窝棚后面爬了上去,看到烟囱正在冒烟,于是摸到近前,掂着脚尖正好可以够到烟囱口。

拉弦之后一股脑塞进去,抱着脑袋从窝棚上跳下来。

伴随着一声轰然巨响,窝棚被炸得东倒西歪,匪首丁焕章以及另外那个崽子被当场炸死。

匪首郑三炮浑身多处受伤,从土堆当中被拽出来,满脸是血;匪首刘维章却很神奇的没受伤,就是脑袋被震得有些不灵醒。

小分队把这两个恶贯满盈的匪首绑起来,然后用爬犁把杨子荣遗体拉到驻扎在新海县朝鲜中学的二团团部。

第二天,由二团政委王希克主持了杨子荣的追悼会,牡丹江军区副司令员田松当场宣布将杨子荣生前带领的侦察排命名为“杨子荣排”——即今天中部战区陆军下辖“杨子荣英雄侦察连”,是全军首支信息化特战侦察连。

实际杨子荣能够被称为“传奇特战英雄”,并不仅仅是受到《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的作品影响,而是他本人确实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杨子荣是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人(今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嵎峡河村),出生于1917年,因为父亲杨世恩闯关东赚了点钱托同乡捎回家,所以杨子荣在村里读过数年私塾,能识文断字。

在1929年6月,12岁的杨子荣也走上了闯关东道路,坐船在安东(今丹东)上岸,先是在铺号当学徒,三年期满之后却顺着鸭绿江前往临江、长白一带,先是进山当木把(伐木工),后又当起了放排人。

有了解这方面情况的都知道:不论是当木把,还是当放排人,都不可避免在会与胡匪打交道,这使得杨子荣对于绺子的黑话、规矩都门清。

1943年5月,杨子荣与日本人干了一架,然后潜回山东牟平老家。

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可见杨子荣军龄实际很短,截止到在1947年2月5日智取威虎山、2月22日牺牲,满打满算不过一年半。

而且因为参军时已经29岁,属于大龄青年,于是被分配到了炊事班烧火做饭。

1945年11月,杨子荣所在的胶东支队前往东北,在北满牡丹江地区开展剿匪,他也有了用武之地:不但身手了得(在关东待了十四年,没两下子早完了),胡匪什么都别想瞒过他。

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开始,短短一年时间里,栽在杨子荣手里的大匪就有孙江、李开江、张德振、李发林、马希山、许家四虎(许福、许祯、许禄、许祥),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

没想到因为一个胆小的向导、一支冻住的枪栓,倒在了彻底肃清匪患的前夜……

05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在参军时使用的是化名,即“杨子荣”。

而且当时部队登记档案在出关时意外损毁,那个年代想查找个人信息非常困难,所以在杨子荣牺牲之后一直没找到家属。

杨子荣在山东牟平老家有多个亲人,老母亲、兄长、妻子、女儿,他离家多年音讯皆无,唯一的女儿生病夭折,于是由老母亲做主,把杨子荣大哥的一个儿子过继到了他名下。

令人无语的是:在家乡不知怎么就有了一个谣传,说是杨宗贵(杨子荣)当了土匪,烧杀抢掠干了很多坏事……

家人虽然不相信,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辟谣,他们也曾前往山东烟台相关部门查找,结果都是杨宗贵查无此人。

所以面对这个谣传只能默默承受,在1958年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传唱全国之后,老母亲在冥冥之中似乎有所感应,经常念叨:“我儿没当胡匪,那杨子荣就是我儿杨宗贵……”

(杨子荣在东北待十四年返家,又两年之后参军。所以在家两年时间里应该是与母亲提起过在东北相关经历,比如懂得绺规、黑话,熟悉林海雪原的环境,所以与杨子荣有重合之处,知儿莫若母!)

可惜的是没有人相信,都以为是老太太过于思念儿子以至于魔怔了。

一直到了1973年,在杨子荣的亲密战友曲波(二团副政委,与杨子荣都是小分队负责人,同时还是《林海雪原》的作者)不懈努力之下,凭借意外翻出来的一张有杨子荣的合照,才终于揭开身世。

自此,“杨宗贵”与“杨子荣”终于合二为一。

可惜的是,杨子荣的老母亲在九年前已经离世……

PS:两个被抓获的匪首经过公审之后枪毙正法。

逃脱的“孟老三”(真名孟同春)在民间隐姓埋名,二十一年之后,也就是1968年,因受不住内心煎熬而投案自首,被判刑八年,病死狱中——窝棚里的相关情节,皆来自审讯孟老三的卷宗材料,非杜撰。

0 阅读:199
评论列表

历史爱杂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