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脑梗、高血压的侯氏黑散浅析

青囊译录 2024-06-23 22:09:42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作为经方却被遗忘在角落里,实为可惜。

侯氏黑散(风入心脾):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意思就是四肢极其沉重、中阳不足、胸脘感觉怕冷的大风病证,这里的大风是指病情重且传变迅速。

主要表现为:魂梦颠倒,精神恍惚,恶寒发热,心烦,身躁,四肢困重,手足不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或呕吐痰涎,胶结黏腻,或大便失调,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或弦滑。

病机为心脾不足,兼有风痰郁热。

侯氏黑散原方: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用法:以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翻译成现代用量:菊花300克,白术75克,细辛23克,茯苓23克,牡蛎23克,桔梗60克,防风75克,人参23克,矾石23克,黄芩38克,当归23克,干姜23克,川芎23克,桂枝23克。

用法用量:以上十四味药研成细粉,每次3-6克,温酒调服,日一服。

值得注意的是侯氏黑散中两味药:其中“菊花”近代有人认为是野菊花,有人认为为杭菊花,明代著名的本草学家缪希雍指出,“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本方笔者认为杭菊花才是正意。

再有就是方中的“矾石”,矾石有人认为是皂矾或者青矾,因为在古籍中有类似记载。词条解释为白矾,而白矾和皂矾功效相异,如在本方中用错将影响巨大。白矾性味酸寒有微毒,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所以本方剂量不能随意更改。

风入心脾证病程较长难于速愈,为有利于长期治疗,用药方便,故用散剂,每次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一次,以六十日为期。前二十日用温酒调服,以助扶正祛邪、通络开痹之功,并注意忌各种鱼肉大蒜等腥膻油腻之品,以免滋腻碍邪。二十日之后,药已中病,病已衰其大半,宜图缓治,服药时宜冷食禁热食,酒亦不宜加热,直至六十日为止。因热食易使药力耗散而下走,而冷服能使药积于腹中缓缓发挥作用。

用温酒调服,是令药性走表以开其痹也。郭壅曰:“侯氏黑散本为涤除风热,方中反用牡蛎,矾石止涩之味,且令冷食,使药积腹中,然后热食,则风热痰垢与药渐而下之也”.

近代各家用于临床治疗:

一,高血压,眩晕,头重、头痛。

视物眩晕,睁开眼即觉得天旋地转。头痛有空洞感,觉得头冷,面容忧郁,四肢不温,辨证为厥阴头痛者等。

二,面瘫,半身不遂。

半边脸突然失去知觉,口歪眼斜,半身不遂,无论偏左或者偏右,真中风还是类中风,都是气血亏虚,痰多热伏,久病体弱。

三,眼目疾病。

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目干涩,目痒痛(风沙眼),夜盲,老年性白内障。

四,胸痹

胸部偏左有刺痛,并伴有胸闷气短,脉结代,中医辨证为“真心痛”“胸痹”者。

2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4-06-26 09:16

    [点赞][点赞][点赞]

青囊译录

简介:传承原汁原味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为有需要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