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治感冒的良药

鸿朗说健康 2024-06-25 03:47:42

麻黄味辛,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发汗走喘,利水,其根茎止汗。《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其发汗解表之功,为历代医家赞赏,称其为“解肌第一”、“解表第一要药”、“治感冒第一要药”

《本草正》云:“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但用此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张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整个也”。

盐山名医张锡纯云:麻黄为“发汗之主药,以遂发太阳风寒主治大纲”。麻黄带节发汗力弱,去节发汗力强。蜜炙发汗力弱,悼绒去末(麻黄绒)发汗力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了一个医案:明代一锦衣卫,因与一众久未见面的兄弟聚餐,大家十分高兴,忆起当年离家外出从军过程,激动地连干了几大坛酒。因天气炎热,店家拿来冰镇西瓜,大家狼吞虎咽吃了几块。休息片刻,黄昏已至,又叫店家摆酒上桌,觥筹交错,眼看已近黎明,此时众人皆已醉倒,唯錦衣卫大人在自斟自饮,突觉腹中隐痛,随后连续腹泻了三四天。请了几位名医也不见好转。只好差人去请太医院医师李时珍诊治,李时珍详细询问了患者情况,望闻问切后,发现患者脉浮而缓,反复腹泻导致大肠下坠,且痔疮出血,赶忙开了《备急千金要方》里的小续命汤,用麻黄宣肺调大肠,并让人赶紧按方抓药,煮好药给患者服用。患者一剂药喝下去,就不再腹泻了,真是效验如神。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麻黄药用历史悠久,其发汗解表之功,为历代医家赞赏,最早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就曾赞誉麻黄为“疗伤寒、解肌第一药”,其后历代名医皆称其为 “解表第一要药”“治感冒第一要药”等。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一方用于治疗伤寒。明代李时珍则认为“麻黄乃肺经专药”。麻黄除了用于治疗伤寒、感冒外,还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皮肤疾患、痈疽肿痛、损伤瘀肿等证,内服外用皆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麻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备受推崇的“三方”(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和化湿败毒方)皆是选用了以麻黄为主的复方“麻杏石甘汤”等多个方剂巧妙结合,利用麻黄解表发汗的效果解除患者的发热症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三方”均被写进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里。

麻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买麻藤纲、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麻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有一朋友外出旅游,一路奔波劳累,到家后因天气炎热,关闭门窗,开低空调,第二天起床时就感觉到周身酸痛,项背僵硬,恶寒少汗,鼻流浊涕,神疲欲卧,多次测体温均在36.4度左右。 一般都知道,这是着凉感冒了。按照我们《中医内科学》治感冒的思路,分风寒、风热、暑湿三种不同证型。多数表现是符合风寒感冒的,如恶寒重、身酸痛、项背僵。但风寒多是清涕,我却流的是很稠的灰黄浊涕,难不成是寒包火?虽然不发烧,但感觉就是没精神,只想往床上躺,这又怎么解释呢? 鼻虽流浊涕,却不想喝水,说明内热不重,风寒为主。 这不是张仲景说的“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嘛。毅然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甘草。当天下午冲服1次,20分钟左右身微汗出,周身较前轻松。睡前再服1次,周四起床时,所有不适均缓解。

有人认为,夏天人体肌肤腠理开泄,感受风寒,不宜用发汗作用峻烈的麻黄,可以用香薷代替。 临床观察,麻黄治疗外感疾病,只要配伍得当,四季皆可,寒热均宜。偏风寒者,以葛根汤或麻黄汤为主,寒包火则加石膏、板蓝根、黄芩之类;偏风热者,以麻杏石甘汤、文蛤汤或桑菊饮、银翘散加小量麻黄;外感挟湿者,可用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阳虚外感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甘草,或以再造散亦佳。外感疾病用麻黄,并不一定见无汗,有汗一样可用。麻杏石甘汤、越婢汤均见汗出,麻黄用量反重,其宣肺发散的功效,是其他很多药不能代替的。 对有基础心脏疾病,尤其心动过速者,麻黄应用时宜谨慎,宜自小剂量起始(6g)。多数患者用9-18g无妨。 用法及注意事项  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本品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但是很多人对于麻黄的功效和运用存在着误解或者认识盲区。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麻黄的功效就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用于风寒感冒,如麻黄汤。

麻黄是喘家圣药,用于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喘胸闷,如治疗风寒外束的咳喘实证的三拗汤,治寒痰饮停、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的小青龙汤,治肺热壅盛,高热急喘的麻杏石甘汤。麻黄还善于发汗和通调水道,治疗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

以上这些应该是每一个学过中药的人都知道的。但是,实际上,麻黄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却鲜为人知的功效——振奋阳气。

麻黄本身性温,就是一味温性药,具有振奋阳气的作用。之前我的一个老师就曾经讲过,他对于阳虚严重,尺脉沉、四肢冰冷、小便清长、水肿、腹泻、五更泄泻、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的阳虚患者,经常在温阳的方剂中加入麻黄这味药,对于加快振奋脾肾阳气有很大作用。

一般来说,在温阳的方剂中加入麻黄,患者阳虚的症状在较短时间内,都会有明显改善。

对于阳虚严重的患者,麻黄需要用生麻黄,而一般不用炙麻黄。因为生麻黄的发散和生发之性更强烈,更利于提振阳气。

有些医生害怕生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太强,发汗过多,伤津耗气,而用了炙麻黄,反而不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烘阳效果。

因为炙麻黄药性相对比较温和,提升阳气的力度比较弱。对于阳虚不是那么严重的用炙麻黄可能效果还可以,但是对于本身阳虚比较严重的,用炙麻黄就药效显得偏小了。

这里的麻黄因为主要作用是升举阳气,所以药量不能太大,一般是2—6g,否则药量太大发汗解表的作用就会太强,反而导致出汗过多,出现耗伤津液等副作用。

运用麻黄振奋、升举阳气的一张典型的方子就是阳和汤。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炒研,二钱(6g) 肉桂一钱(3g) 生甘草一钱(3g) 炮姜炭五分(2g)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在阳和汤这张方子中,麻黄配伍肉桂、白芥子、炮姜炭等温阳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温阳补阳的效果。再加上熟地黄、鹿角胶补精血,达到气血双补的作用。

有的出汗也可以用麻黄。在中药学课本上写着,麻黄是发汗解表第一要药,所以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和肺肾虚喘者慎用。所以有些医生对于自汗、容易出汗的患者谨小慎微,不敢用麻黄。

其实,不仅仅是医生自己,我还亲耳听过很多对于中药有一些了解的患者,如果这些患者本身还是容易出汗,甚至是长期自汗盗汗的,在看到医生的处方里开了麻黄后,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质疑。

因为在这些人的眼里,出汗就是不能用麻黄的。

但是这个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首先,一味中药的功效并非固定的,而是和这味药所使用的药量有着很大关系。

如果用了比较大剂量的生麻黄,用到了10、15g甚至更多,那麻黄确实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发汗的作用。

但是如果仅用3g麻黄用于振奋阳气,这个发汗作用自然就小很多了。

而且,一味中药的特性和其在整张方子中所表现出的功效是有差别的。

麻黄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当麻黄用于发散风寒表证的时候,常常和桂枝配伍使用。典型的就是桂枝汤。

《本草正义》中讲:“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并行,其不专主散寒发汗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麻黄必须要和桂枝配伍,发散风寒或者发汗解表的作用才比较强。

如果要把麻黄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发汗解表药,就必须和桂枝同用,否则的话,麻黄发汗力度不够,对于一些有汗的病证,同样可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前人常说“有汗不得用麻黄”,这样的一些说法,其实应该指的是麻黄汤,不是指单味麻黄,古人讲的这句话,其实是把这个“汤”字省略掉了,是指麻黄配伍了桂枝以后的作用。

比如说,《伤寒论》第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第27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这两条中,都用了麻杏石甘汤,里面都有麻黄。如果说出汗就不能用麻黄,那这个条文不就出错了吗?所以有汗的某些病证仍然可以用麻黄。

如果对于容易出汗、多汗的病人,在方剂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收敛养阴的药物,比如芍药、五味子、麦冬,来减少麻黄发汗的效力。

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不能用麻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中所含的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强心、升高血压的作用。所以很多医生对于高血压患者,都不敢使用麻黄者。

但是实际上,对于寒证或者有水肿的高血压,用麻黄并不会出现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反而能够通过解表散寒,利水消肿起到降血压的效果。

国医大师李士懋老师,就经常用麻黄治疗有寒证、有水肿的患者,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寒凝型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脉沉弦紧滞,疼痛,恶寒,部分患者还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

寒凝型高血压的病机是因为寒性凝滞收引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所以通过利用麻黄的温性和发汗的作用祛除寒邪,缓解血管病理性的过度收缩,从而降低血管内压力,自然也就能够降血压了。

李士懋老师就曾经治疗过一个44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年,平时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心电图无异常,头部CT显示脑供血不足。患者脉沉弦拘紧,舌淡苔白,证属寒凝脉痉,所以应该温阳散寒止痉。

李士懋老师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止痉散进行治疗。这张方子中生麻黄用了6g,并配伍附子、细辛加强温阳的功效。服用后效果良好,一月后血压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所以说,虽然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会升高血压,但是也需要辨证论治。如果是热性的高血压,确实不宜用麻黄。但是如果是寒性的高血压,是可以尝试使用麻黄的。

总体来说,麻黄作为中药里面一味典型的温药,发散风寒药,在中医方剂里占有着很大的比重,但是麻黄还有很多运用和注意事项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3麻黄的作用。

0 阅读:0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