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独子:全球仅剩一株!为了拯救它,我国用火箭将它送入太空

蝉说春秋 2024-02-20 19:01:31

物种珍稀度取决于数量,例如中国国宝大熊猫,在最濒危的时候,野生大熊猫仅有约1114只。

后来我国迅速开展大力度保护工作,并且积极帮助大熊猫繁衍,截至2024年1月,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到了约1900只。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境内有一种极其珍稀的植物,最濒危时期全球仅剩一株。

为了拯救它,我国专门派人24小时巡逻保护,并且在2011年,将它的种子乘坐火箭带入天宫一号实验舱中,希望用宇宙环境来重新激活和改良种子基因。

本文要讲的这株树木名叫普陀鹅耳枥,在20世纪80年代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2种最接近灭绝的植物之一。

1927年,几位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的学生登上浙江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进行采样,但因为鹅耳枥太过稀少,几位同学没在意。

1930年,幸运的是,这次钟观光教授亲自带队登岛考察,在茫茫树海中发现了一种奇异的树木,只见它树木分叉生长,雌雄双花颜色各异,于是教授认真做好了记录。

1932年,中国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登岛,即使搜遍整座普陀山,也仅仅在慧济寺找到唯一的一棵,专家们看着这株树,只见它高约13米,主干直径超过60厘米,树龄超过200岁,在仔细研究这株树后发现它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

经过研究鉴定,这株树是全球最后一颗,又因为发现地为普陀山,于是将它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为什么普陀鹅耳枥如此稀少?

物种数量的多少,除了人为因素外,其本身环境适应性也是主要因素,虽然因战乱,大量普陀鹅耳枥死亡,但它自身似乎也有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雌雄花“相遇时间”太过短暂

普陀鹅耳枥雌雄花同体生长,仅靠自己就能完成授粉,但雄花绽放的时间为4月上旬,而雌花绽放的时间为4月中下旬,存在10天左右的错位。

所以雌雄花同期绽放的时间,大概只有9天,更奇怪的是,雄花生长在普陀鹅耳枥的下方,而雌花则生长在树冠顶端。

问题在于,雄花的花粉无法克服地球引力飘到树冠顶部的雌花中,如果雄花位于树冠,雌花位于树下,它们自我繁衍的能力倒是不错,就算只有9天时间也足够了。

既然无法靠自己完成授粉,那么就需要借助外力,4月中旬的天气,普陀山气候仍然相对湿冷,并且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昆虫数量十分稀少。

从4月中旬开始,舟山会进入长达6个月的汛期,除了冷暖空气频繁在浙江上空交汇滞留,容易形成持续降雨天气外,就算遇不到台风,频繁的大风也会吹落普陀鹅耳枥好不容易绽放的花朵,所以靠自然力量完成授粉的难度太大。

2.种子壳太硬

舟山群岛气候湿润多雨,为了抵抗雨水的浸泡,同时也为了防止被其他动物吃掉,普陀鹅耳枥的种子进化出了厚厚的外壳。

虽然保护措施有了,但意外的是,种子壳太硬,普陀鹅耳枥演化出的防御功能太强大,反而不利于种子的生根发芽。

在科学家创造的温室人工培育条件中,普陀鹅耳枥发芽率也仅有约2.5%,可想而知,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它的发芽率该有多么的低,再结合雌雄花授粉的难度,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普陀鹅耳枥如此稀少了。

积极“抢救”普陀鹅耳枥

自从发现普陀鹅耳枥仅剩下全球最后一株后,我国便开始了一系列抢救措施。

为了防止有人故意破坏,有关部门组建一支小队伍,对普陀鹅耳枥进行24小时守护,并且定期派专业人士来修枝施肥。

有了我们的精心呵护,这株普陀鹅耳枥终于在250岁时再次开花,我们利用人工授粉等技术,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批种苗。

从上文得知,普陀鹅耳枥在演化过程中,似乎有些问题,这在自然界很普遍,因为演化的道路上,并不一直是正确的,有些演化失败的物种同样会灭绝。

为了改良普陀鹅耳枥的基因,科学家将它的种子带入“天宫一号”实验舱,利用太空微重力和高能射线的环境,试图让种子基因发生变异,从而挑选出优质的一批种子后回到地球栽种。

在各部门的努力下,中国普陀鹅耳枥子代苗木超过了3万株,部分普陀鹅耳枥已经适应了野外环境,并且少部分能独立完成自然授粉,至此,科学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是放了下来。

18 阅读:15033
评论列表
  • 2024-02-21 09:07

    中国人为了吃真是拼了命

  • 2024-02-22 21:20

    比大部分人的命运都好[点赞]

  • 2024-02-25 15:51

    还要送入太空,有啥意义?

    鸫添 回复:
    让种子基因突变呀
  • 2024-02-22 21:24

    生老病死新陈代谢

  • 2024-02-29 01:07

    浪费资源。

  • 111
    2024-03-04 15:43

    物竞天择,自然规律,该灭绝就灭绝好了

蝉说春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