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昨夜今晨0202:AI科学家吴恩达盛赞DeepSeek
1、AI科学家吴恩达长文盛赞DeepSeek:中国正在生成式AI领域追赶美国 “中国的进步非常迅速,许多来自中国的模型,如通义千问、Kimi、书生InternVL和DeepSeek,已经显著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尤其在视频生成领域,中国已在某些...
【科学家】新闻资讯
1、AI科学家吴恩达长文盛赞DeepSeek:中国正在生成式AI领域追赶美国 “中国的进步非常迅速,许多来自中国的模型,如通义千问、Kimi、书生InternVL和DeepSeek,已经显著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尤其在视频生成领域,中国已在某些...
科学界一直通过发布研究成果和共享工具来组织协作 开发者社区则以开源为核心进行合作 专利制度的存在(尽管对于软件和服务行业来说已过时且不太有效):你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拥有对发明的独占权,但为了换取这段独占期,你需要...
在对太阳系内的星球探索活动中,科学家们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诺号(Juno)探测器在木星卫星木卫一(Io)的南半球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火山热点。这个热点的面积在8.5万平方公里以上,...
阿特拉斯彗星近距离掠过太阳,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太阳风如何影响彗星的重要机会。该彗星于2024年4月被发现,并在2025年1月11日至15日期间掠过太阳,近旁距离仅为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的9%。同时,SOHO探测器上的LASCO(大角度...
美国,意大利开始针对DeepSeek,但是世界上的科学家却涌向DeepSeek,他们对这一轰动全世界的 AI 模型充满了好奇。一些科学家认为中国廉价、开放的人工智能模型 DeepSeek 对于涉及敏感和隐私数据的学科(例如医学研究)尤其重要...
通过对3万多株水稻遗传材料进行大规模交换个体筛选和耐碱、耐热表型鉴定,中国科学家最终定位克隆到两个水稻耐碱-热QTLs基因—ATT1和ATT2,其中,ATT2有望成为一个潜在的“后绿色革命”基因。据上海交通大学1月31日消息,北京...
三、中国科学家:维生素B1或有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动脉硬化早期阶段的巨噬细胞泡沫化中,嘌呤受体P2Y6R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身上发现了嘌呤受体P2Y6R高表达...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耳蜗听觉毛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功能学分析,破解了听觉毛细胞发育的“基因密码”。1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耳蜗毛细胞发育的遗传调控示意图(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耳蜗听觉毛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功能学分析,破解了听觉毛细胞发育的“基因密码”。1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志勇研究...
IT之家1月31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组通过研究 揭示了锌指转录因子Casz1在听觉毛细胞中的作用,并解析了Casz1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为探索基因操纵修复...
中新社上海1月30日电(记者郑莹莹许婧)北京时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在水稻耐盐碱和耐高温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刊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我国科学家让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细胞-干细胞》杂志29日报道了一项哺乳动物单性生殖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李伟研究员、李治琨副研究员以及中山大学骆观正教授等 利用胚胎干细胞工程技术,...
英国牛津大学28日发布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
而且在美国国内英特尔、台积电、高通等知名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里,华人科学家更是中流砥柱一样存在,然而美国不是感恩爱护这些人才,而是以所谓的“国家安全”对华人科学家采取了越来越极端的打压措施和方式,不少曾在硅谷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团队合作,在盐碱人工试验田种植的水稻株系,不仅没有减产反而长势喜人,与对照株系相比,单位面积增产约77%-100%。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今天(30日)是大年初二,来自上海的科学家联合团队迎来了乙巳蛇年的“开门红”!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的竺淑佳研究员团队,凭借多年技术沉淀与创新探索,成功从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提取NMDA受体,首次以原子分辨率将内源NMDA受体的三维结构呈现出来,并详细揭示了该受体的3种主要...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来自外太空的“鸟鸣声”,咋回事?来源:魅力科学君 发表时间:2025/01/28 10:43:47 根据《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一个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来自距离地球大约16.5万公里的外太空的...
世界上最大的冰山被称为“A23a”,面积接近4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深圳那么大,而他最近的表现,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A23a”居然正向着南乔治亚岛逼近!科学家认为,如果他与南乔治亚岛撞上了,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图灵奖得主、Meta的AI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LeCun)在Threads上的帖子中指出,“在我看来,DeepSeek的最成功之处在于,保持人工智能模型开源的价值,这样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这就是开放研究和开源的力量。就在DeepSeek最新...
这股海洋涡流被科学家称为“泰勒柱”(Taylor Columns),在其带动下,“A23a”一度被迫在涡流中打转,似乎无法逃脱,但最终,它仍然成功地穿过了这个区域,于2024年底再次开始朝着南大西洋的方向移动。“A23a”的动向很快引发...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大力...
据《商业内幕》今日报道,对于Meta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LeCun)来说,DeepSeek的成功带来的最大启示是 保持AI模型开源的重要性,这样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他表示,这并不是中国的人工智能“超越美国”,而是“开源...
快科技1月26日消息,被认为是动力电池最终解决方案的固态电池有了新进展,近期,我国科学家在该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北京大学的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质材料,造出的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有望实现分钟级快充和万次循环...
就在最近,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北京大学的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质材料,造出的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有望实现 分钟级快充和万次循环充电,最新学术论文已经发表在了《Nature》上。其技术路线实现...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即零下201.15摄氏度,液氮温区附近)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与...
中国科学家团队领衔在距地球逾16万公里太空探测到“太空合声”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北京时间1月23日凌晨在线发表一篇由中国科学家团队领衔完成的天文学研究论文称,研究团队在距离地球逾16万公里之外的太空首次探测到上升...
1月22日,有媒体注意到,屡获殊荣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区块链专家陈婧已离开美国,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月21日,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从麻省理工回清华,她立志“做最好的科研”!文章,介绍陈婧归国情况。文章写道...
1月23日,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Lecun)现身达沃斯,参与一场关于如何负责任地利用新兴技术,以最大化发挥技术优势,并降低风险的讨论。在会议接受后,杨立昆对新浪财经表示,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非常优秀。他同时表示,...
1月22日,“纸短情长—中国科学家手迹展”在北京科学中心面向公众开放。近期,该馆的常设展览“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也完成了展陈升级,邀请市民到科技馆里过大年。“纸短情长—中国科学家手迹展”以“情”为核心主题,...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月22日,“纸短情长—中国科学家手迹展”在北京科学中心开幕。展览通过85幅历史照片和70余件(套)精心挑选的科学家手稿,展现了40余位杰出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和崇高精神。展览以“情”为核心主题,策划...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获系列成果;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
【美科学家为最先进项目欢呼,中国合作方却去不了庆祝活动】1月初,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帕洛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宣布,其团队使用“下一代帕洛玛光谱仪”(NGPS),捕获并证认了一颗新发现的Ia型超新星。这颗爆发的恒星光谱图,让...
一月份正值候鸟迁徙之际,加强粤港澳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作与沟通,1月18日,第五届粤港澳三地观鸟大赛暨白云山公民科学家启动仪式在广州市白云山西门举办。此次大赛汇聚了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东莞、茂名、湛江等多个...
为致敬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共和国的科学家们—2025新春音乐会”日前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上演,近300名院士及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欣赏了这场“科技与人文对话”的音乐盛宴。整场音乐会由中国交响乐团演奏,以弦乐四重奏的...
作为地球的“近邻”,火星一直备受人类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类的探测器就已经在对火星进行近距离探测了,而根据探测器发回的数据,科学家发现了火星有一个非常怪异的特征,那就是火星的南北半球存在着明显的自然分界。...
1月19日,伴随着一曲充满朝气的《“日出”四重奏》,“致敬共和国的科学家们—2025新春音乐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拉开序幕,近300名院士及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欣赏了这场由中国交响乐团带来的音乐盛宴。整场音乐会由11首乐曲...
过去三年间,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了复杂的实验,通过观察在真空环境中运用激光对合金颗粒进行照射升温和冷却的变化,最终帮助科学家在地面上制造出高标准的铌合金。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曾长期被认为不及西方,但如今已取得...
IT之家1月20日消息,科技媒体scitechdaily昨日(1月19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生物医学研究所(TexasBiomed)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H5N1禽流感病毒。研究表明,这种病毒更容易在人体细胞中复制,并在小鼠...
绝代双骄:北大和清华,各自培养出一位美女科学家!胡懿娟教授、颜宁教授又靓又飒,美丽与智慧并存,为两位从美归国的美女科学家点赞。祝祖国2025年国运昌隆,学术成果与学术进步一日千里!
IT之家1月19日消息,2024年11月4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揭示,科学家通过一种新型地震成像技术,在地球地幔深处发现了“大量”可能是古代地壳碎片的异常区域。这些被称为“沉没世界...
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作了《我的35岁》主题演讲,与青年科技人才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希望他们珍惜青春年华和来之不易的科研条件,发扬科学家精神,让青春在科技报国中闪闪发光。作为35名获奖者之一,上海交通...
西湖大学正引领一场科研新范式的变革,其核心在于“科学家+AI”的融合模式。这一创新思路不仅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更在实际科研项目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浪潮信息等企业的支持为西湖大学打造了顶尖的算力平台,为...
中国科学家最近的一个创新性突破,竟然与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馒头联系在一起。这项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最强非核炸药CL-20的性能,还为高超音速导弹的航程增加了20%。这样的进展不禁让人感叹,原来科技的想象力可以如此接地...
近些年来,在美国存在大量的华裔科学家,但因为多次被美国政府调查,使得他们离开美国选择归国,而孙少聪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孙少聪离开美国是一件好消息,并且据新闻了解,回国后的孙少聪已经开创自己的实验室。...
科学家在研究远古岩石时,意外发现了一些本不该存在的东西,这些发现挑战了我们对史前世界的认知。例如,在一片年代久远的岩石中,竟然嵌入了现代文明的工具痕迹;又或是在微化石中,发现了远古微生物的异常结构,这些都让人...
根据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在顶尖科学家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这一成就标志着全球科技力量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深圳的东比数据公司于1月11日发布的报告分析了2020年至2024年的数据,指出中国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的数量从...
俄媒:中国顶尖科学家数量首次超越美国!五年间中国顶尖科学家的数量在增加,而美国则在减少。1月18日俄罗斯3D新闻刊文。中国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科技领先专家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从2020年到2024年的五年间,中国顶尖科学家的...
大飞机创新谷航空科学中心主任刘洪涛说,“与科学家合作的关键是把工程需求、工程难题向科学问题转化,所以我们的思路是打破传统,培养既熟悉工程又有科学思维的企业科学家,同时把高校科学家请进来,让他们一起凝练并解决基础...
胡懿娟说,在BICMR不仅能极大推动研究工作,也让她欣喜于能参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才。又一位科学家从美归国!胡懿娟教授入职母校北大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表时间:2025/01/17 22:56:19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孙自法)记者1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获悉,在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中国科协携手多方力量,2025年1月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精心组织策划并举办“科学家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动。...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24年工作亮点回顾显示,科学家胡懿娟教授已于2024年7月入职母校北大。胡懿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回国前任美国Emory大学教授...
当时,环绕太阳的并非仅有八颗行星,科学家们推测,月球的诞生源自两颗原始星球与地球的猛烈撞击,清除了撞击后的碎片,最终凝聚为我们今日所见的月球。地球在诞生之初是一片炽热的熔岩海洋,随着岁月流转,逐渐冷却并固化。...
2024年,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ACM学术新星奖等多项荣誉,并发表20余篇高水平国际期刊/会议学术论文(包括PAMI,ICCV,CVPR,TIP,PR,CVIU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于2025年1月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黑猩猩脑图谱—黑猩猩脑网络组图谱,这一成果不仅为比较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也为理解人脑的...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团队新近在贵州省都匀市包阳村附近发现约4.1亿年前的“袖珍”植物—包阳工蕨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植物独特的生存策略,为解释4亿多年前“植物登陆”如何...
阅读成长·少年科学家培根阅读系列(8册) 定价:¥158.40 ISBN:9787551632997等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内容简介: “阅读成长·少年科学家培根阅读系列”是一套面向小学生的科普阅读丛书,共8册,...
北京地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占全国28.7%,高被引科学家达431人次、居全球城市首位,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北京市GDP预计增长5.2%左右 报告指出,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
根据一项近日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上的研究,地球深处发现一种神秘结构,参与该项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以目前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知来看,它们不应该出现在那里。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过去的日子里,...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种领域的前进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研究和实验,因此一个 国家科学家的数量也代表了国家的未来。美国一直靠着出色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全球无数科学家前往进修学习,再靠着...
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报告提出,北京市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定和市委实施意见,以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北京地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占全国28.7%,高被引科学家达431人次、居全球城市首位,...
近日,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太平洋深处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们通过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来计算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发现了一个看似像俯冲板块的东西。这一现象在该区域的地震波行为上有所...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陈惠婷、帅俊全):1月11日,我国科学家自主系统创立的“全球全学科顶级期刊列表”在广东深圳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首次从中国视角出发,发布全球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
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让人类对生命形式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然而与之同时存在的,是某些研究可能带来的风险,例如近些年来,就有人在试图创造一种另类的生命体—“镜像生命”(Mirror Life),而一些科学家对此...
经公司总经理提名,并经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审核通过,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同意聘任美籍华人KEHU博士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意聘任胡彦儒先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2024年1至6月份,广生堂的营业收入...
中新网广州1月13日电(记者王坚)据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13日消息,讲述了30位在穗院士成长和奋斗历程的《讲好科学家的故事》一书现已正式出版。据介绍,《讲好科学家的故事》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精心编纂,汇聚了30位在穗院士的...
两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卵母细胞(未成熟的卵细胞)的独特极性,这对胚胎发育至关重要。然而,驱动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这些基本生物学过程的...
【#中国科学家模拟在轨侦察巨型星座卫星#,“可使用少量卫星追踪星链”】“‘星链’并不像先前想象的那样坚不可摧。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12日报道,中国科学家近日通过计算机模拟了针对巨型星座的“太空行动”,并开发了一种...
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12日报道,中国科学家近日通过计算机模拟了针对巨型星座的“太空行动”,并开发了一种新的二进制鲸鱼优化算法(BWOA),可帮助中国卫星对“星链”等巨型星座卫星进行全面侦察。报道称,人们过去一直认为...
中国科学家近日发布一项被称为全球最强的电子战武器设计软件“耀光”。该软件在速度和内存使用效率上超越美国同类软件,这一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工业、国防科技软件领域迈出重大一步,对军工及其他高端技术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程建林:这次CASP给我的印象一是参加的团队比以前多,二是大陆科学家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包括在座的老师,这次CASP大家在所有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杨建益:2024年是我第一次线下参加CASP,从观众角度来讲,我印象最深...
1922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竟不小心将一点鼻涕加入培养皿。没想到,这个意外竟让他发现了能消灭细菌的溶菌酶。六年后,这一发现催生了能够拯救上亿人生命的“神药”。1922年的冬天。当时的弗莱明正在研究人体对细菌感染...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来源:新华社 发表时间:2025/01/12 16:19:13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1’17”) [解说]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0日确认,2024年成为自1850...
而在西藏昌都市冻多村,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了一批侏罗纪中期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足迹尺寸最小仅8.8厘米。恐龙研究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介绍,昌都所在的侏罗纪地层最大厚度超4800米,产出了大量恐龙足迹...
2025年1月10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暨2025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这是我国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战略“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到“十年实现重大突破”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国际性种业...
1月11日上午,寒冬暖阳,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北京灵境智慧公益基金会、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主办,竹溪县委、竹溪县人民政府承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暨航天科普巡展(竹溪站...
中新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孙自法)在大气科学家眼里,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怎样的一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文霞副研究员联合多国科学家进行盘点认为,在全球平均温度再破纪录的背景下,2024年也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
当电子一个接一个地射向两个缝隙的障碍物时,屏幕上展现出类似水波的干涉图案,似乎暗示着单个电子必须同时通过两个缝隙,这一景象令许多科学家感到不安。因此,科学家们决定在缝隙附近安装探测器,以揭示电子是否真的能够同时...
新华社德国波恩1月11日电 专访|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尼古拉斯 新华社记者褚怡 丁英华 张兆卿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0日确认,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多项...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郭军)1月11日上午,寒冬暖阳,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北京灵境智慧公益基金会、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主办,竹溪县委、竹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暨...
所谓的宇宙墙并不是真的墙,而是科学家对宇宙空间特殊状态的称呼,2018年意大利科学家在距离地球150亿光年外的波江座发现了一处奇特的空间,在这片总宽度长达35亿光年内的区域里没有任何星系和天体,物质也十分稀少,这里的...
美国这么做就是逼迫华裔科学家和中国留学生专心帮助美国企业研发前沿技术,此举虽然让一些人成为了老美的人,但也加速了华裔科学家的“回归”。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里,从美回国的华裔科学家数量已达到3876...
《我是未来科学家》是由知名科普作家与科学家团队匠心独运的科普绘本,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和精美的插图,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该书由科普专家袁岚峰领衔主编,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
美国曾被誉为“自由与机遇之地”,长期以来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但近年来的一系列排外政策迫使许多科学家,尤其是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启动“中国行动计划”,理由是所谓阻止中国获取商业机密...
也正是因此,我国很多著名科学家在美国都 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孙少聪就是其中一位科学家。在 没有任何证据 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 调查 孙少聪,甚至针对学术合作的 正规流程,也进行了 严厉的审查。最终更是给孙少聪安上了 ...
【#又一位华裔科学家从美归国#】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8日报道,著名生物统计学者胡懿娟日前已回国至母校北京大学全职任职。她此前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任教,在美生活20余年。公开信息显示,...
本报讯(记者李婷)1月7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成功入选。同时入选的还包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科学家,她是研究半导体的,她叫李爱珍,是一位女性科学家,耗费数十载光阴,首创我国“分子束外延”设备。在李爱珍研发出这个设备的时候,全球仅有三个国家成功研制,中国有幸位列其中,可见李爱珍为我国...
但《南华早报》提到,2019年5月,这所美国私立高校曾因突然解雇两名华裔神经科学家而引发广泛关注。当时,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以“没有完全披露来自国外的研究经费来源和在中国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工作情况”为由,解雇了著名遗传学...
IT之家1月9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1月7日发布博文,宣布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并中试(介于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工业生产之间的一个阶段)了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实现了高效、绿色开采稀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航天器都可以自我修复,这要不是从科学家嘴里出来的,估计都没人敢相信。航天器表面,如果不小心被太空的陨石划破,“伤口”面积很小,不值得让航天员出舱修理,或者更换,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呢?答案是有...
在太阳系的黑暗深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真正令人困惑的天体。被命名为2060 Chiron,这颗直径125英里(约200公里)的小行星-彗星混合体是一种被称为半人马(Centaur)的天体,得名于那种半马半人的神话生物。...
回到国内,近期也有多位重量级科学家因交通事故去世。张效信博士是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和空间天气学家,曾获得多项重要奖励,并为我国空间天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位军事自主决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首席专家...
马斯克或许并非人类,普林斯顿科学家证实,他的真实身份仍然是谜 原创NG国家地理中文网 科学证实超能力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可能是科幻片里的那种超能力。人类可能没法像《X战警》里的金刚狼一样生出巨爪,也无法像镭射眼一样...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新人,现在还很难说有什么可依托的团队,工会组织的青年科学家‘起跑关爱’活动,让我很快找到了合作伙伴。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不久的青年博士田京说。田博士提到的青年科学家“起跑关爱行动”,组织者是杭...
这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对科普工作的理解—小蚂蚁好比学生,而科普工作就是掀开苹果的外皮。成立于1997年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现有团员79位,平均年龄69.6岁,最大的90岁。他们虽已退出科研一线,却...
安徽工业大学曾杰教授、刘明凯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洪良副教授,共同开发出一种用于锌-空气电池的高效催化剂,有望在未来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已于1月3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IT之家附DOI:10....
我国已在南极建了5座考察站#由于科学家们不间断地监测,已经得到南极比北极平均气温低20摄氏度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南极大陆表面覆盖着的冰盖,将夏季接受的太阳辐射几乎全部反射掉,高反射率是造成南极低温的重要原因。另外,...
近日,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称“版纳园”)发现了园蛛科6个新属16个新种,并把这些新种以周杰伦歌曲名命名。该成果发表在了国际期刊《动物学研究:多样性与保护》上。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IT之家1月4日消息,最新发表在《ScienceAdvanc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EBOV)可能通过触摸皮肤直接传播。埃博拉病毒,一种致命出血热疾病的病原体,此前研究表明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然而,最新研究表明,...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