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销量营收双下滑,国产啤酒的机会来了?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5-25 09:37:37

1

夏天快要到了,啤酒销售又将迎来旺季。

作为啤酒行业的老大,百威啤酒近期的业绩却令人沮丧。根据百威亚太一季度财报显示,今年头三个月,百威亚太的收入和销量双双下滑,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收入分别下降6.2%和2.7%。

尽管营收下滑的一部分原因可归咎于天气,但媒体普遍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和产品卖不动有关,特别是百威的高端系列产品,市场份额正不断被对手侵蚀,未来很可能长时间无法翻身。

众所周知,百威的价格在国内同行中是偏高的。除了我们熟悉的百威啤酒,还有时代、科罗娜、福佳、凯狮等子品牌,其中有很多属于高端乃至超高端产品,比如百威去年推出的售价1500元的限量版啤酒,因为实在贵得离谱,一度引发了网络热议。

为了提升营收,百威于去年四月份将核心产品的价格上调了6.9%,对旗下高端产品也采取了加价措施,可惜事与愿违。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一味加价无异于自绝销路,也对百威一季度的业绩造成了负面影响。

虽然百威在高端化道路上遭遇坎坷,却并没有妨碍国内同行一窝蜂涌进这条赛道。

毕竟低端工业酒市场已经卷无可卷,“向上发展”成了大家唯一的出路。

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8年,我国低端淡啤的市场份额已从61.60%下降到35.50%,几近腰斩。而高端淡啤的市场份额却从11.20%增加到34.85%,2022年,我国中高端啤酒的产销量约为1500万—1800万千升,占到行业总销量的35%—40%,市场份额也较2021年提高了10%以上。

伴随市场增长带来的,是大量打着“精酿”旗号的酒企相继崛起,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成立的精酿啤酒企业数量高达6179家,平均每年新成立1200家。据中金公司的预测,2025年国内精酿啤酒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342亿元。

为什么精酿啤酒赛道一下子诞生了那么多玩家?这就得先从国内啤酒市场的发展说起。

2

中国的啤酒产业始于改革开放。凭借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不少城市纷纷盖了自己的啤酒厂,以至于有了“一城一啤”的说法。

由于在品牌和品质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当时大家采取的最主要的竞争方式就是打价格战。你卖四块五钱一瓶,我就卖三块钱,你卖三块钱一瓶,我就卖两块钱。眼看着再降就要亏本了,干脆来个“买一送一”,瓶盖上印个兑奖码,如果中奖就可以“再来一瓶”。

这么玩下去的话,用不了几年,所有的啤酒厂就会血本无归,所以那时候国产啤酒的品质普遍不高,没办法,为了价格战必须把成本降下来。

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几十年,直到2013年左右,情况才迎来根本的改变。

而这背后最主要的推手,就是以喜力、嘉士伯等为代表的外资啤酒品牌。

2013年,来自丹麦的啤酒品牌嘉士伯入主重庆啤酒,之后不久,荷兰的喜力啤酒入主华润,啤酒行业迎来了大洗牌。

外资品牌的入场,对国内酒企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此之前,这些酒厂大多为地方国企,经营保守,观念老套,在营销方面也不敢有出格之举。

外资控股的目的很简单,一切为了赚钱。于是该贷款的贷款,该裁员的裁员,该给激励的就给激励,彻底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

以重庆啤酒为例,自嘉士伯控股以来,企业几乎脱胎换骨,净利率更是从十年前的3%,猛增至现在的18.4%,不仅碾压国内所有啤酒厂,连老大百威也甘拜下风。

随着巨头们的加入,啤酒市场也从先前的“群龙无首”,进入到”寡头割据“的阶段。一方是外资控股的地方酒厂,另一方则是传统的国企和央企,他们各自垄断了一片区域市场。在重庆,嘉士伯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1%。华润在贵州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0%,青岛啤酒则在上海拿下了71%的市场。

于是新的存量市场再次形成,牌桌上的主要玩家无非华润、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那几个,十年来打得精疲力尽。

市场规模已经见顶,价格战也打不动,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高端市场。

所谓高端啤酒,就是以精酿、原浆、鲜啤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

和传统工业酒相比,这类啤酒最大的特色是不杀菌,不过滤,不稀释,在酒内保留活性酵母。

无论鲜啤还是精酿,共同点是口味更多样,但价格也比工业酒更贵。这不难理解,为了保持新鲜,这类产品的供应链不能太长,运输半径也很短。如果想要全国布局,就只能通过收购当地的酒厂,直接在当地建设供应链。

不过对那些大品牌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酒企推出了自己的高端系列。

比如青岛啤酒就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白啤、皮尔森以及奥古特等产品,价格从6元-100元不等,此外,青岛还拥有“百年鸿运”“蓝带啤酒”“百年之旅”等定价几百元的啤酒,完全面向向高消费人群。

华润也推出了SuperX和马尔斯绿等高端系列,甚至还在去年九月高调出售定价1119元的“醲醴”系列,把啤酒当礼品送人。

作为亚洲老大的百威也不甘落后,曾一口气推出两款定价1500元以上的限量版收割中产,可惜销量不佳,还被网友直呼“啤酒刺客”。

其实不光是这些传统大厂,包括海底捞、蜜雪冰城甚至星巴克这样的餐饮企业,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精酿产品,至于地方性的小精酿酒厂更是不计其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那么多企业想在高端啤酒赛道上分一杯羹,它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3

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渠道。

工业酒在超市和便利店都买得到,很多餐馆和饭店也是它们的销售渠道。

可对于高端啤酒而言,碍于规模和地域化的限制,这些品牌很难像低端酒那样占领那么多渠道,因为资金有限,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钱在黄金时段上打广告。

但这些品牌还是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各地举办的啤酒节曝光。

我特地在网上查了查,去年在国内举办的啤酒节有几十场,规模较大的分布在青岛、北京、哈尔滨、长春、贵阳、石家庄等省会城市,也不乏大连、常州、佛山这样的二三线城市。

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去年总共引进了40多个国家的2000余款品牌啤酒,其中有200款属于精酿啤酒。

亮相啤酒节有几个好处,首先是这些活动在圈内的影响力比较大,相比于做广告,需要的预算也比较少。另外,参加啤酒节的大多是一些懂酒会喝的人,一旦赢得他们的认可,就能形成消费粘性。于是啤酒节就成了各路品牌争夺流量和曝光的主要渠道。

除了啤酒节,高端品牌触达消费者的另一种方式,是建立小酒馆。

小酒馆的本质,视为这些品牌提供直销渠道,消费者既能在此喝酒,也能够购买产品。小酒馆也是巨头们偏爱的一种布局方式,因为它有助于品牌形成护城河,并增加消费者触达产品的几率。

比如百威酒收购了上海的精酿啤酒品牌“拳击猫”,并在上海开设了“鹅岛”酒吧餐厅。燕京啤酒则在线下建立了狮王精酿小酒馆;华润和青岛等巨头也纷纷开起了自己的小酒馆。

目前,青岛啤酒已经在全国60多座城市开了260多家1903酒馆,嘉士伯也在北京和深圳等地开了10多家门店。

除此之外,高端啤酒的销售和工业啤酒完全不同。

平价啤酒的打法是争夺市场份额,具体表现就是攻占实体店货架,提高铺货的效率。而对于餐饮店这样的渠道,不少巨头还会以免费送冰柜的方式,来抢夺终端市场。

所以这些市场的本质是2B,酒厂主要和零售及餐饮渠道打交道,这些品牌原本就有强大的势能,再加上对市场多年的深耕,占领渠道其实并不难。

但高端啤酒就不同了。

这个市场的人群更加细分,需求更为多元,尤其当你拥有了酒馆之后,你的生意就从2B变成了2C,要知道同样是卖酒,把酒卖给商超和餐饮店,和开酒吧吸引顾客来消费,背后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何百威在高端市场打不过国内同行。

百威的优势在于传统渠道,据说在中国,每三家商店就有一家能买到百威啤酒,可见百威在渠道上下足了功夫。

而且百威最重要的根据地是夜场和餐饮大店,百威对这些渠道通畅采取直供模式,等于将啤酒最主要的消费场景给占据了,这正是百威的强大之处。

然而有得必有失,百威的直供体系强,分销体系就弱,因此无法覆盖到其余的市场,这也给其他国产品牌带来了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高端啤酒在重塑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重塑整个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从渠道到打法的一系列改变。

4

那么,高端啤酒会不会出现类似工业啤酒那样巨头垄断的局面呢?

至少从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

对传统酒企而言,无论是发展鲜啤还是精酿,对他们仅仅是保持业绩增长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但并不会因此调整自己的战略重心。也就是说,无论华润、青岛、百威还是嘉士伯,这些传统豪强的基本盘仍旧是工业啤酒。

毕竟不同于白酒或红酒,啤酒在消费者的认知里头,始终是一款价格亲民的商品,尤其在全民消费能力减弱的当下,追求涨价的高端啤酒将受到更严峻的考验,百威的高端化折戟沉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人觉得高端啤酒的工艺比量产啤酒更为复杂,但实际上,工业啤酒与精酿啤酒在制作工艺上几乎没有差异,只不过省掉了那些可以让保质期更长久的处理,比如做离心和杀菌。

而且在严格意义上,量产工业啤酒对工艺的要求甚至比精酿啤酒更为苛刻,因为工业啤酒必须能大批量生产,并做到每瓶酒的口味一模一样,只有科学和工艺相结合,才能保证啤酒质量的稳定。

尽管精酿酒的味道更醇厚,但工艺上无法做到工业酒那样严格,而且受保质期的限制,供应链的范围有限,所以巨头就难以发挥在标准化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这片市场自然而然留给了广大中小企业。

其实高端啤酒想要做大还受到另一个因素的限制,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渠道。

以精酿啤酒为例,目前这个市场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特征,产业上游不断涌现出新的酒厂,且数量每年都在剧增,而下游则是遍地的连锁酒馆与打酒站,唯独中间环节:超市、便利店和餐饮店反而冷冷清清。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这些渠道是传统酒企的天下,他们有资金有品牌,打进这些渠道就相对容易。而小企业没那么多钱去开发经销商,经销商对这个品类也缺乏信任,这就导致高端啤酒在B端的销售普遍偏弱。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精酿品牌会谋求直营渠道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贴近消费者,更多则是无奈之举,正因为打不进B端,他们就只好“另辟蹊径”,但从开发市场的效率来看,开酒馆肯定不如开发零售和餐饮店更高。

高端啤酒是一个广阔而细分的多元化市场,好处是这里的产品将会异常丰富,你将有机会尝到各种口味,不同价位的精酿鲜啤。当然,这个市场也很难有超级巨头诞生,对创业者暂时比较友好。

其实这也符合商业世界的规律,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谈到过,性价比这玩意儿人人爱,但并非人人都玩得起。因为这背后需要规模、品牌与运营能力的一系列加持,注定是巨头的游戏,工业啤酒就符合这个特征。

相比之下,面向利基市场做差异化产品,才是大多数创业者的可选项,毕竟这个世界既需要大而强,也需要小而美,在巨头力不能及的边缘地带,永远孕育着无限可能。

其实这也符合商业世界的规律,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谈到过,性价比这玩意儿人人爱,但并非人人都玩得起。因为这背后需要规模、品牌与运营能力的一系列加持,注定是巨头的游戏,工业啤酒就符合这个特征。

相比之下,面向利基市场做差异化产品,才是大多数创业者的可选项,毕竟这个世界既需要大而强,也需要小而美,在巨头力不能及的边缘地带,永远孕育着无限可能。

0 阅读:48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