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叹!看清朝宗室与觉罗的身份区别,爵位竟相差如此之大!

纪元轴心文化 2024-02-13 07:36:53

在家天下的体制里,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给予皇室成员一定的爵位,以及相应的特权,以展现他们高贵的身份地位。以明朝为例,皇帝的儿子们自动成为藩王,而藩王的嫡子承袭爵位,其他儿子们则被封为郡王。只要姓朱,就被视为宗室的一员。清朝的皇族姓爱新觉罗,但并不是所有爱新觉罗都是宗室。满清的皇族分为宗室和觉罗两类。宗室指的就是皇室的直系亲戚,而觉罗一词则出自满语,意为“远方”,引申为远支的意思。

根据《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的记载,天潢宗派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的支系为觉罗。这里的显祖宣皇帝指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也就是说,只有塔克世的子孙才能被称为宗室,而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的后代则只能被称作觉罗。

根据规定,宗室可以佩戴金黄色的腰带,而觉罗则只能佩戴红色的腰带。黄带子和红带子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封爵上。早在皇太极在位的崇德元年1636年,清朝就确定了宗室的封爵等级以及爵位的名称。到了乾隆朝,清朝宗室的爵位共有12等。其中排名前三的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和多罗贝勒。

与宗室相比,红带子觉罗的爵位就相对较低。在努尔哈赤的第六世族以下的12代觉罗后代中,被封爵的只有26个人。与之相比,宗室后代被封爵的人数多达2000多人。与历代封爵制度不同,清朝的袭封需要进行降级。降低爵位的规则是每传一代降一级。比如,父亲是和硕亲王,世子袭爵时只能降至多罗郡王。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降袭呢?乾隆皇帝对降袭的解释是:大清开国时的爵位都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战功获得的,称为功爵。后来的爵位则是以恩封的方式赋予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获得。恩封自然无法与功封相比,所以在承袭时只能进行降级。降级承袭爵位充满了政治智慧。如果像明朝那样圈养皇族,国家的财政负担将会变得沉重。如果像西汉时期那样采取严酷的法律和战争来削减皇族数量,又会破坏尊亲的和谐。降袭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还能确保政治集团的团结,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降袭并不意味着一直都要降级。乾隆皇帝认为,高等级爵位的贵族们降级的幅度不能太大,因此规定,一等亲王传到第五等的镇国公时就不再降级了,二等郡王只需降至第六等的辅国公,而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只需降低四个等级即可。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宗室们至少有面子和尊严。

满清皇室对待嫡出和庶出的人也有很大的区别。庶出的人即使是长子,与嫡子的地位也是有所差别的,嫡子的地位更高。举例来说,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就是庶出的,虽然阿巴泰的战功非常卓越,但只被封为三等多罗贝勒的爵位。

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因为母亲是皇后乌拉那拉氏,多尔滚不仅获封了和硕睿亲王,而且还能成为旗主,真可谓是子凭母贵的极致。嫡子可以承袭爵位,那这些庶子们又怎样得到爵位呢?答案便是考封,也就是考试上岗。考封一般考马上射箭,步下射箭和翻译三项,成绩有优平劣三个等级,只有三项全优才可以获得爵位。其他的,不管你是一有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一劣等等,都不予爵位。

没有爵位的这些八旗子弟称为闲散宗室。提到八旗子弟,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印象,他们整天在京城闲逛,手里提着鸟笼,没事就去吃茶看戏。

其实,只有闲散的宗室才能负担得起闲适的生活,因为封爵的王爷们各个身系国家大事,都很忙。根据统计,清朝拥有爵位的只占宗室男性总人口的10%左右,绝大多数的皇族其实都是闲散的宗室。

虽然说闲散的宗室生活不能和王公贵族相比,但照理他们每年都能得到养赡银36两,养赡米3600斤。一般来说,在一个王朝的晚期,宗室的手上都没有什么权利,但大清朝却不一样,清廷将亲贵派往国外学习军事,归国之后纷纷执掌兵权。

为什么清朝王公的权力不但没有丧失,反而在王朝的末期执掌起了军政大权呢?清朝是以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满汉矛盾一直贯穿始终。

为了对广大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除了将八旗兵驻防到各地,皇帝还要依靠皇族保卫统治心脏。当皇帝离开京城之后,必须要留1-3个宗王和近臣坐镇京城,被称为留京王大臣。

所以,这些王爷的权力是很大的,那么新的问题来了,王公大臣的权力这么大,朝廷又该如何控制他们呢?

清朝不将宗王分封到各地,只令他们都聚居在京城,亲王们只能挑选属下的人员充当王府护卫亲兵。这种封而不建的制度确保了清朝不会出现割据地方的宗藩势力,酿成全国性的内战。

如今,在北京城内还有许多的王公府第的遗迹,比如说恭亲王奕䜣的府第就在前海西街,醇亲王的府第在后海北沿。

0 阅读:413

纪元轴心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