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谜团揭秘:甲骨文中的人祭是真的吗?为何到处是商朝都城?

纪元轴心文化 2024-02-11 17:12:45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小型盆地的出口,约3300多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都城,持续存在了273年,直到商朝灭亡,成为一片废墟。当时这里的气候相对较暖和湿润,年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度,充足的雨水滋养着植物的茂盛生长。一些热带动物,如大象、水牛曾在此繁衍生息。

据说有一次商王出猎,竟然捕获了十头大象。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畜牧业在当时已有较大发展,殷墟周边的牧野可以看作商王朝畜牧业繁荣的证据。而人们在自家院子里饲养的是狗、猪、羊等家畜,商王和贵族们住在平原中央被环绕的都城,那里是这个王朝的中心。

殷墟的发现是一个传奇故事,在100多年前,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间从中药龙骨上发现了很多商代文字,随后,这些甲骨文字逐渐被解读出来,成功推测出了商朝历代商王以及先公的庙号,将他们整理成了一份商王世系表。这份世系表与中国史书《史记》中的殷本纪关于历代商王以及先公的记载进行对比后发现,除了个别先后次序有所不同外,其他部分几乎完全相同。曾被认为只是虚构的殷商王国,如今被证实真的存在过。

在发现甲骨文之后,寻找殷墟,即商王朝最后都城所在地,成为了重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一个宏伟的都城遗址在20世纪60年代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是一个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边界清晰,历史年代也十分明确。

自商王武丁到纣王子辛,殷墟共出土了十多万片甲骨文,6000多件青铜器,还有许多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等。数万个墓葬和祭祀坑被清理出来,其中车马坑有几百个。一个沉睡了3000年的商王国在废墟中逐渐显现出真实的面貌。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代历经600多年,共有30位商王。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位:建立商朝的成汤、迁都至殷的盘庚、创造盛世的武丁和纣王子辛。

这个王朝的君主们都喜欢迁都。他们先后使用过七座都城,基本分布在今天河南省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地区。这些地方也是传统上的中原核心地带。

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次迁都发生在第19位商王盘庚统治时期。当时商王朝正处于衰落期。为了扭转颓势,重振商王朝的国威,盘庚决定再次迁都。最终,他成功地将都城迁至今天的安阳市西部的殷墟。从此,商王朝持续了273年,再也没有迁都,直到公元前1046年,最后一任商王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姬发率领的周人击败,商王朝600多年的历史终结了。

商人的祖先据说是由玄鸟燕子所生,这个传说表明商族人曾与鸟类有关,但无法解释他们的真正来源。那么商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殷墟的墓葬和祭祀坑中发现了大量人骨。研究学者认为商族人可能属于蒙古人种,其来源可能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与现在华北地区人们相比,这些商人的身高较矮,男性身高大多在1米55-1米65之间,女性身高多在1米60以下。寿命也较短,男性平均寿命为33岁,女性平均寿命为29岁。

陪葬坑中还发现了身体特征明显不同的人骨,被认为是商王朝从其他地区掠夺来的平民或战俘。在商王朝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中,这些人构成了王朝的最低层次,也即所谓的奴隶。他们一生都在受苦受累,死去时更是悲惨,常被作为人祭或祭品,这是他们大多数人最终的命运。

在商王朝中,平民阶层占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名不见经传,但构成了王朝的主体,推动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殷墟出土了许多平民墓葬,规模通常都很小,只有几平米大小,有少量随葬的陶器。

作为金字塔的顶端,王朝中最高的阶层是商王室和贵族,约占总人口的10%。而这个阶层本身又分为几个层次,王族地位最高,其次是商王的同姓宗族,再次是异姓亲族。他们通过与王室的婚姻来获取地位,最低层次则是其他姓氏的人,他们的地位源于对商王的臣服。

在这个以商王为核心的体系中,商王通过一系列行政、司法和军队惩罚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权威,并确保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进。

管理如此广阔的疆土需要一个行之有效且完全受商王控制的官僚系统。商王朝的疆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内服地区,另一部分是由诸侯和众多的方国组成的外服地区。内服地区的官员常驻商王身边,随时为商王出谋划策或听命行事。而外服地区的官员则远离王都,担任诸侯国或方国的首领。后来灭掉商朝的周就是商朝的诸侯国。

商人对祭祀的重视程度超越了其他时代,而与祭祀有关的重要事件和活动都被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本身就是宗教祭祀的产物,祭司们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以火烧烤,观察裂纹的走向以确定吉凶。

现在已经很难解读商代人是如何通过甲骨上的古怪裂纹来判断吉凶。但可以确定的是,占卜常与战争顺利与否、雨水时机、农业丰收等商王运势等各个方面有关,涵盖了商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王朝可以说是人畜祭祀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每举行一次祭祀活动就要杀数十人,甚至有时高达500人。绝大部分为男性,女性和儿童只占少数。古代祭祀坑中展示给后世的场景常常血腥残酷,几乎没有完整的尸体,多数都是肢体分离,身上有捆绑的痕迹,还有刀剑砍击留下的伤口。甲骨文记录了至少14,000多人的人祭,其中可能主要是商王国从战争中俘虏来的人。

商代在中国考古学意义上,是青铜时代中最繁荣的时期。如果要在这个繁荣时期选出最杰出的青铜器,那一定是司母戊鼎。这件难得的青铜器由商王武丁的王后之一戊铸造,用于祭祀尊敬的母亲。鼎的高度为133厘米,重达875公斤,展示了晚期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青铜器在除了祭祀的场合外,最常见的地方就是宴会上。在殷墟发掘的上千件各种形式的青铜器中,有盛酒的鼎、爵、尊、盘、豆等等。从这些容器来看,商人们非常喜欢喝酒,可以说他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酒。末代商纣王更是对酒态度极端,酒如水池,悬肉如林。

不仅皇室贵族,平民百姓也非常喜欢饮酒。商周时期的平民没有机会使用青铜器,他们通常使用陶器代替。在殷墟发现的平民墓中,像陶制的爵、觚等容器非常常见。

想象一下,在当时这一定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城。人口在鼎盛时期达到了14万人。

如今,在安阳小屯村北部的宫殿和宗庙被认为是整个商都的核心。这是商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周围的居民房主要属于王宫贵族,建筑材料十分讲究,多数是四合院的形式。

在殷墟还发现了一个商代的大型四合院,长170多米,宽90米,这是3000年前晚商时期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商王的宫殿更加宏伟豪华,但是平民的住宅就比较简单了,通常只有十几平米大小,甚至有些还是半地下室式的。

商品交换在这个都城中随时进行,并且通过陆路和水路交通网络以及马车、船只等交通工具延伸到王国的许多地方。物物交换很普遍,同时也有货币交易,当时使用的货币是海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商王子辛自焚于鹿台,标志着这个辉煌时代的终结。从那时开始,曾经繁荣一时的商都变成了殷墟。

0 阅读:73

纪元轴心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