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疼痛的认识误区

护理星光 2024-06-23 15:47:16

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是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其实,疼痛不但使患者精神痛苦,劳动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长期疼痛,还会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大大缩短人的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提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有人觉得去医院也就是给开点止疼药,治标不治本。种种观念误区,使得我国疼痛领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下面就是常见的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在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

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治疗。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

一方面,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甚至自杀倾向:免疫力下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血糖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使疼痛发展为慢性顽固性难治性问题。

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

急性疼痛经常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数是一种疾病状态。急性疼痛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除了需要对症,还需针对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治疗。

误区三: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

医学上所说的“上瘾”是指精神依赖性,指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感。使用镇痛药物疼痛明显改善,一停药就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缘故,比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会反复发作。

镇痛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如果合理应用,镇痛药物不会成瘾。

误区四: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尽量不用。

镇痛药物种类很多,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多种类别,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不能

一概而论。

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使用其他药物也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误区五:镇痛药只吃一次效果差,就是无效。

有些镇痛药只吃一次效果差,不能认为是无效的。一方面,镇痛药物有本身的作用时间,需要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有一些镇痛药物需要使用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误区六:得了癌症杜冷丁是最好的止痛药。

杜冷丁的镇痛作用弱,仅为吗啡的1/8~1/10,而且作用时间短。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使患者出现谵妄、震颤、神志不清、惊厥等精神异常及呼吸困难,WHO已将杜冷丁列为癌痛治疗不推荐的药物,而应该选择控缓释阿片类药物。

目前还有新的疼痛治疗技术:鞘内泵植入术、神经毁损技术等方法,具有疗效显著持久、病人痛苦小、药物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很重要,几乎所有癌痛都是可以控制的。

误区七:痛急乱投医。

有的人出现疼痛症状,喜欢看广告或寻求祖传秘方治疗。由于疼痛是个很复杂的症状,如果不仔细判断,很容易误诊漏诊,或受到不专业治疗。比如:带状疱疹患者,把疱疹挑破或涂抹非专业药物,很容易导致感染,造成更高的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

误区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无效时只能开刀大手术。

绝大多数人对手术持恐惧态度,一怕手术创伤大;二怕风险大,万一疼没治好,反倒加重了或截瘫了怎么办?其实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选择微创手术如经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有效率与大手术相当,创伤小、风险小。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它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意味着某个部位出现了病变。应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治疗。

0 阅读:14

护理星光

简介:健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