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客户壮大自身利益-董宝珍致出资人的信

否极宝珍 2024-05-31 08:12:31

接上文:

(一) 公募基金靠收割客户壮大自身利益

人类金融史证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家、投资机构,都是践行价值投资的,没有不靠价值投资就可以长治久安地稳定获利。人类金融史证明,只有价值投资能够长期做大做强,做得持久。为什么中国的公募基金一方面嘴上高喊着要做价值投资,但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上完全不做价值投资,难道他们不想稳定获利吗?难道他们不想做大做强吗?

答案是公募基金这样虽然让客户亏到吐血,但是公募基金公司却获得了天量盈利。实现了公募基金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这样做符合公募基金的利益。公募基金找到促进自身利益的方法,其实现的利益远比践行价值规律实现的利益多得多,也远远比促进客户利益实现的利益多得多。

下面我们用数据看一下公募基金是怎么样在不践行价值规律、不促进客户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自身利益巨大的增长。

2023年底,中国股市总市值达到80万亿,实际流通规模24万亿,公募基金权益类基金规模9万多亿,已经占到市场实际流通股的30%左右!(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实际流通股是指日常参与交易的流通股,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大股东有流通权,但不参与交易,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几乎完全不参与交易,实际流通股大约24万亿。由于公募基金权益类资金的规模已经接近10万亿,所以已经完全掌控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加之公募基金在使用手中资金时,往往采取集中投向特定板块,而不是平均使用,所以公募基金定价权优势更为突出。

客观数据证明公募基金掌握有中国股市的定价权!公募基金在中国股市已经具有决定股市涨跌和方向的能力。中国股市稳定不稳定,健康不健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公募基金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募基金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中流砥柱的关键决定因素。

我们统计从2007年到2023年的上半年16年半的数据公募基金给出资人创造的收益和公募基金自己的收益数据如下:(2007年之前公募基金规模非常小,所以没有将其纳入统计)

说明:表中净利润是基金在市场上给出资人赚到的钱,管理人报酬是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

过去16年半,权益类合计为投资人赚取13635亿。权益类基金管理公司收取管理费6187亿。占到投资人收益的45%。基金公司获取的利润是投资人获取的一半。股票型基金管理人获取的报酬占股票型基金出资人盈利更是高达74.5%。

假如投资人同样用这么多钱,不投资于需承担巨大风险的权益类基金,而是去投资无风险的国债。过去16年国债收益率大部分时间高于3.5%,可以计算出过去16年半,同样的资金投资无风险国债所能获取的收益:

权益类基金的钱投资国债,合计收益是19864亿。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权益类基金的出资人把钱投资于无风险国债,获取的收益大于权益类基金的收益。权益类基金的出资人承担风险并没有获得比不承担风险更多的回报。而且所获得的收益相当一部分被基金管理公司拿走。

资产管理业把基金的收益减掉投资于国债获取的无风险收益称之为基金的真实收益,超无风险国债收益后的收益才是基金公司真实管理能力的体现,不能创造超国债收益的资产管理者都是在毁灭财富!数据表明中国公募基金在2007到2023年前半年的16年半中获得的真实超国债收益是-6228亿。权益类公募基金毁灭了6000多亿的财富后,自己挣了6000多亿!

在上文中我已经把中国公募基金从2007年到2023年前半年的16年半里,基金出资人的收益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进行了对比。证明了公募基金赚得比出资人多,出资人挣了非常非常少的一点点,低于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

下面的数据是我把2018年到2023年年底,6年时间里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和基金投资人的收入数据进行的统计。为什么要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呢?目的是通过这项重复工作让大家明白,基金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基金壮大的事实发生后,基金的出资人不仅赚不到小利反而出现了整体性亏损,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行业地位越来越高,对中国资本市场控制力越来越强烈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的是中国基金的出资人越来越亏损了,不仅赚不了钱而且亏钱!换句话说,出现了基金规模越壮大,基金的出资人的利益越受损的情况。也就是说我用这个重复统计过去6年的数据,揭示出来一个更为残酷的真相是基金规模的壮大,导致的是基金出资人更多的损失。

下表是中国全部权益类基金的2018年到2023年的数据,表中列出了权益类基金过去6年,基金净值平均增长率、权益类基金规模、收取的管理费也就是基金公司的收入,权益类基金净利润,净利润就是基金出资人终极收益。

数据中2019年—2021年,中国权益类基金的基金净值三年合计增长了110%,如此高的净值增长在各大类资产中很难出现的。超高收益率推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018年1.5万亿迅速暴增到2021年的6万亿,三年增长了4倍。同期权益类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从2018年的244亿增长到2021年的826亿人民币,实现了近3倍的增长。由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是每年都收取,6年下来基金公司管理费合计收取了3,149亿。基金公司的收入跟规模是正比例关系,由此凡是能推动规模增长的,等效推动基金公司的收入增长。在短期超高收益推动基金规模和基金公司收入超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看一下权益类基金出资人的终极收益是:6年(18-23)累计亏损2,664亿!

这-2,664亿的年化收益率为-4.46%。如果把这平均40,000亿资金买入完全没有任何风险的国债(同期中国国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2.5%),可获得的收益为6,000亿元。

数据展示的真相是:“2018年—2023年的6年时间里,公募基金公司成功实现了自身收入的暴增,但投资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出资人整体是亏损的。权益类公募基金在过去6年里并没有给出资人创造一分钱的收益,只是给公募基金公司自己创造了巨额收益。”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数据结构,来看规模最大的前10家权益类基金和规模最大的前5家权益类基金的数据统计。

在前十大基金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18年到2023年6年时间里前十大基金的管理公司获得了215亿的管理费收入。而同期前十大基金的出资人的收益是-469亿。我们看到前十大基金的出资人亏损要比所有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出资人的亏损比例更高。前十大公募基金作为行业头部基金。他理论上应该比全行业的收益水平更高。但我们看到的客观事实是,的确前十大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确实比行业更多,但是前十大基金的出资人获得的收益却比行业亏损得更多。也就是说行业地位高的基金所带来的基金出资人收益还不如全行业的平均水平。

前五主动公募2019年投资者利润率27.28%,2020年投资者利润率30.72%,他们的增幅是低于净值增长率的,这种差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到在这两年随着基金的净值的大幅上涨,带来了过程中的申购。从规模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五主动公募2020年比2018年增长10.83倍,前十主动公募规模增长4.81倍,主动型公募增长3.22倍,指数型基金增长2.22倍。业绩表现差异使规模增长差异是非常大的。可见市场的力量带来了更多的追高者。往往连续的大涨会透支所投公司的估值,也为未来的萎缩埋下了伏笔。

前五主动公募2022年净利润亏损26.4%,2023年净利润亏损20.39%,基金投资者的亏损幅度大于他们的净值下跌幅度,这与他们高位规模收缩关系很大。我们可以看到前五主动基金,前十主动基金2023年底的规模只有2021年底的0.6倍左右,而指数基金是1.29倍,还增长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连续的大涨,高位募集在下跌时同样伤害很大。

前十大和前五大的主动型权益基金,特点也是非常突出鲜明。可以清晰明显地看到这样的事实:公募基金在不断地制造“神”一样的假象,创造出“虚假”的高净值以吸引资金进入,扩张自己的规模来获取利润,而与此同时不管出资人的收益,不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没有为客户创造应得的收益,反而还让其遭遇了巨大的损失。

在前十大公募权益类基金和前五大权益类基金之中看到了一个更突出、更明显的“单边实现基金管理人的巨额利益,但基金出资人得到更大损失”的情况。

在2018年至2021年的基金净值上升周期里。前十大公募基金的净值涨幅因为高于行业平均,所以基金规模涨幅实现了比行业平均更高的增长,从716亿变成4232亿,增长近6倍。同期管理费从11亿涨到63亿,增长近6倍。另一方面,前十大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出资人截至2023年底一分钱也没有赚到,合计损失了469亿。

我们再看前五大权益类公募基金的2018—2021年的情况,其净值涨幅也是相对比行业平均和前十大更高一些,凭这一点点优势规模从174亿一口气涨到了2,707亿,涨幅十几倍。五大权益类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也涨了约14倍,从2个多亿涨到38亿。五大公募基金规模飞速壮大后,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暴增。截至2023年底。五大公募基金的出资人损失了540亿。这就是残酷的真相:越是大规模公募基金,管理人赚得越多,客户越不挣钱,亏的钱却越多。把2007年至2023年前半年的权益类公募基金出资人收益情况和2018年到2023年6年时间权益类公募基金出资人的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一个客观的情况:

“随着基金规模越来越壮大,出资人越来越不挣钱,从获得微弱的利益到形成直接的损失。公募基金壮大导致了基金出资人更悲惨的损失。也就是说公募基金的壮大是建立在出资人损失的基础上。”

而这就是中国股市在2018年—2023年一直起起伏伏,最终在2024年春节前走向了全面的崩溃。事实证明:

在公募基金大规模扩张壮大、获得巨额利益的同时,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客户和他所依托的市场都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和危机。

同样地,我们还统计了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整体、前十大和前五大的2018年到2023年的数据,也列出了过去6年基金规模、管理费、净值增长率、净利润等关键指标。

可以看到被动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要明显低于主动权益类基金。2018-2021这期间的净值涨幅不如权益类,但也达到了44%,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让基金规模从六千亿翻了近三倍,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也是涨了两倍多,所有指数型基金公司在这六年间共收取了近四百亿的管理费。这六年间出资人所获得的累计利润为-1,886亿,亏损的金额甚至是管理费的四倍多,年化利润率为-3.06%。

接着我们再把各项指标分别统计,对比各项指标下权益类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的表现:

首先可以看到在净值增长率和基金规模上,权益类基金的表现效果都要较指数型基金更强烈,前十家和前五家的净值增长率都是指数型基金的十倍以上,且在规模上两类基金也是相差两倍多,而权益类基金规模的增速要明显高于指数型基金。因为权益类基金相对策略会更激进一些,主动选择股票比被动跟随指数更容易让基金公司做出“神话”的效果,更能用更加“漂亮”的净值上涨来吸引更多资金的进入。但这样更加疯狂的操作带来的反作用的结果也是更强烈的,在2021年的泡沫逐渐破裂以后,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大幅缩减近一半,出资人也都纷纷逃离,而指数型基金虽然净值在下降但规模仍在增加,可能是多数人在仍然选择投资基金的时候改变了投资策略,大家都更倾向于选择更加保守被动型的基金了,于是纷纷从权益基金离开,加入指数型基金。

同时还观察到一点,就是前十名和前五名的被动指数型基金的规模都超过了权益类基金,指数型基金的规模更加集中,可以看到前十大被动指数基金的规模就占到了所有指数基金的四分之一,而前五大就占到了六分之一的比重,但是被动性基金整体的表现比较平均,这些更大规模的指数型基金没有对整体特征产生严重影响。而权益类基金的前十大和前五大则不然,虽然他们在整个权益类基金中的占比不高,但一如前面我们看到的那样,权益类基金的规模越大他们对出资人造成伤害越大,全部整体的年化平均利润-4.46%,而前十大达到-6.09%,前五大则是-5.63%,呈现更多的亏损,也就是少数人收割了多数人的巨额财富,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伤害了多数人。

再来对比基金公司的收入和出资人的收益,权益基金从客户那拿走的管理费相当巨大,是所有指数型基金的近十倍,而总计的亏损也是超过指数型基金的总亏损的,选择权益类基金的出资人等于是花了1块钱的管理成本让基金经理管理财产换来了7毛钱的亏损。

权益类基金,用天花乱坠让客户眼花缭乱的说辞和手段,但改变不了他们没有为客户赚到一分钱还让客户承受巨额损失,而他们自己单方面获利的事实。他们就是用6年的时间收割了一波韭菜,这些基金出资人一旦被“假象”吸引,就会被牢牢地套在里面,成为待宰的羔羊,同时还把整个投资环境、整个中国股市搞得乌烟瘴气、伤痕累累,他们成功地实现了损害市场健康、毁灭大众财富、危害社会稳定、只有他们自己获利的局面。

Ø 公募基金行为中的一些普遍现象和规律:

l 制造一个罕见的超正常的高收益。

l 极高的超正常收益刺激、吸引社会大众将钱快速地投入公募基金,使得公募基金规模壮大。

l 被吸引来投入公募基金的资金,基金管理人会无条件地用于买入自己原有重仓股,从而推动重仓股继续上涨。重仓股的上涨又推动了净值的明显上涨,净值的明显上涨再次刺激社会大众,吸引社会大众将更多的钱投入公募基金,如此反复循环。不断循环的这一过程,导致公募基金重仓股的估值进入无法想象的高估值高泡沫。

l 以上机制不断地循环一段时间后,基金重仓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危估值状态,超高估值超高泡沫因为违反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必然出现崩塌和下跌。

由于公募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股市体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所以公募基金重仓股在必然的崩塌和下跌过程中,一方面造成了基金出资人严重损失,另一方面带崩中国股市出现危机!但是整个过程基金的管理者却挣得盆满钵满。

我在前文追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股市有那么多市盈率低于5倍的低估值优质蓝筹股,公募基金就是视而不见,就是不买入?因为要想让越来越多的大众资金投入基金,基金净值必须持续上涨。如果按照理性的原则看到自己的重仓股已经出现了泡沫,停止继续拉升已经处于泡沫中的重仓股,转而按照理性的价值投资原则去买入低估的股票,那么在投资方向转向的过程中,净值上涨就停止了,净值上涨停止就失去了刺激大众发财梦想和贪欲的工具,从而大众资金快速涌入基金的进程就会终止。

在这种情况下公募基金做出了利己性选择,公募基金用社会大众的钱先推动重仓股的股价上涨,带动基金净值的增长,基金净值的增长被广泛传播之后,迎合了社会大众渴望赚钱的欲望,社会大众就会把自己的钱投入到这个基金。拿到大众涌入的钱后,公募基金公司会无条件的、不假思索的、再次买入重仓股票,哪怕这个重仓股票本身已经超越了合理估值,处于泡沫中,他们仍旧要买入自己的重仓股,基金净值就会再次更快地上涨。更快的净值上涨,就可以吸引更多大众资金。为此他们持续推动重仓股上涨到高风险泡沫区也不转向,也不停手,用制造重仓股泡沫式上涨制造更大幅的净值上涨。净值上涨得越快越猛,对大众的刺激就越强烈,大众就会把更多的钱交给基金。

所以他们就会完全无视泡沫,也就完全不会看那真实的巨大的低估值投资机会。从而在中国资本市场就出现了真正的大盘蓝筹股,高分红低估值机会非常巨大、社会经济地位非常重要的优质股票,长期在破产价无人问津。

那些基金经理不可能不知道把客户的钱买入那么高估值的股票会最终让客户的钱血本无归。真相是他们的利益需要制造泡沫,从而在泡沫连续不断地膨胀的过程中,基金净值始终在快速上涨,而且是越来越快速地上涨。为了他们能挣到更多的钱,他们需要让泡沫连续不断地扩大,他们对推动泡沫行为所带来的客户利益的必然损失,以及中国股市必然在未来崩溃的事情完全不在意。

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利用了普通社会大众没有专业能力,只能通过净值的短期上涨买基金的现实,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利用大众的不专业,不断制造泡沫引诱大众。在泡沫壮大的时候,不专业的投资人会不断买入,并支持那些制造泡沫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那些制造泡沫,把出资人的钱投到泡沫里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会受到出资人的热烈欢迎和称赞。大众被基金净值虚假的上涨所迷惑,误以为自己已经赚了钱,误以为基金经理是有强大投资能力的,基金的出资人会把基金经理视为股神和英雄,甚至于给这些基金经理组织了后援会。

随着时间推移,出资人的钱越来越处于危险之中,当全社会几乎所有可投的钱都基本投进来的时候,再没有新增资金的时候,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出现了崩塌,于是所有的客户的钱都大幅地损失了,资本市场也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和系统风险。此时,基金经理们会技巧性地找到一个下跌的理由,要么是经济基本面有波动,要么就是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要么就是乌克兰战争,要么就是中东局势危机,或者就说是房地产有问题,反正不是基金经理的问题,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客户因为不专业,最后也就接受了这个观点!

客户不仅约束不了基金经理,而且会给基金经理以负激励,激励基金经理做伤害客户自身利益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赚客户的钱,收割客户就成了中国资产管理业的主流模式。

0 阅读:2

否极宝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