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做个可以欺的人,不要做个可以罔的人

以冬话美食 2024-03-16 21:58:37

《说文·网部》:“网,庖牺(即伏羲)所结绳以田以渔也。从冂,下象网交文。罔,网或从亡;網,网或从糸。”象张网形,篆文整齐化,写作“网”,后“网”用作偏旁,便另加声符“亡”,写作“罔”,以网罩之使鱼或鸟兽无法逃亡,“亡”在这里兼作意符。后“罔”也作他用,便再加意符“糸”,写作“網”。

因“罔”从“亡”得声,古代“亡”“无”相通,故后来借作“无”,表示没有,《尔雅·释言》:“罔,无也。”《汉书·扬雄传下》:“故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颜师古注:“罔、靡,皆无也。”现在一些固定词语中仍然是这种用法,如药石罔效、置若罔闻、世袭罔替、罔顾事实。又借作“诬”,无中生有,言语不真实,有蒙蔽、欺骗之意,《字汇·网部》:“罔,诬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故世人未之奇也。”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这里面有个故事,曹操年轻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屡次向其父曹蒿告状,曹操深以为患。有一次路上遇到叔父,曹操嘴脸歪斜,叔父惊问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父忙把此事告诉曹蒿,曹蒿急把曹操招来探问病情,结果发现口貌如故,曹蒿很是奇怪,说你叔父说你中风了,你怎么好好的?曹操说我根本没有中风,是叔父不喜欢我,“故见罔耳”,说一些无中生有的话,自此以后曹蒿就不再相信弟弟的话了。

《语语》中有三处用到“罔”。《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语文课本对“罔”和“殆”作了注释。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个注释不太准确。朱熹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王力《古代汉语》释为:罔,茫然无所得。殆,疑惑。从王引之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杨伯峻《论语译注》:“罔——诬罔的意思。‘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殆”则亦从王引之《经义述闻》,释为“疑惑”。钱穆《论语新解》认为“罔”通”惘“,为“迷惘义。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释“殆”为“危殆义,亦疑义。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也”。《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罔”为受骗,“殆”指危险,可见“罔”“殆”对文互证是春秋时常见的用法。根据“罔”之引申义分析,此处应是被欺骗、被误导的意思,学而不思,不仅一无所获,还有可能上当受骗,这是“尽信书”的危险性。学问之道要博学慎思,去伪存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殆”是危险、犯错误的意思,思而不学,则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荀子·劝学》里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穷思易囿于我见,主观臆断,这已不仅仅是疑惑了,还会造成危殆的局面,这是“死思索”的危险性。成长之道是博采众长,“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知之次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道在伦常日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所以这两句话的准确意思应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被误导;只思考而不读书,就容易犯错误。

《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朱熹注:“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邢昺疏:“罔,诬罔也。”刘宝楠正义:“罔本训无,诬者皆造为虚无,故曰罔。”杨伯峻释“罔”为诬罔的人,不直的人。钱穆释为“罔者,诬罔不直义”。这是由诬罔义进一步引申作“不正直”讲,人的生存由于正直,那些欺骗而陷害别人的人,不正直而邪曲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汉孔安国注:“宰我以仁者必济人于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此后历代注家均将“井有仁焉”释为有人堕井,这是把以设喻进行的哲学思考变成见义勇为的两难选择,如此一来,在解释孔子的答语时只能牵强附会,扞格难懂。唯有清俞樾《群经平议》解析确当:“宰我之意,谓仁者勇于为仁,设也于井之中而有仁焉,其亦从之否乎。孔注仁人堕井之说,殊有未安。”宰我是孔门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弟子,他非常聪明,思维跳脱,经常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让孔子着急上火。行为也比较散漫,曾因昼寝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不过宰予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在七十二贤中也名列前茅,不是一般庸庸碌碌之辈可比。孔子非常看重“仁”,《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舍弃生命。宰我就琢磨了,不是说杀身成仁、当仁不让吗?那么如果井里有仁,君子会跳下去追随它吗?这句话背后隐含着一个二难推理:如果不跳,那说好的杀身成仁呢?真仁者岂不成了伪仁者?如果跳了,那也太二了吧,活仁者就会变成死仁者。跳与不跳都成问题。俞樾读“逝”为“折”,认为“君子杀身成仁则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其实“逝”作本义理解就可以,去而不返谓之“逝”,逝世用的就是此义。君子可以为仁而死,但是不可以陷入悖逆(即“非理陷害”)之中。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在一句话中同时使用“欺”和“罔”,可见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不同的。朱熹《论语集注》:“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这个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孟子秉持的是与孔子相同的观点,《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方”,合乎情理的方法。对待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去欺骗他,但无法用违背情理的瞎话去蒙骗他。校人的欺骗子产,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设便是“罔以非其道”了。

《说文·欠部》:“欺,诈欺也。”《尔雅·释诂》:“诈,伪也。”诈欺就是把没有的事物或没发生的事情说成有的或已发生的。“欺”与品行有关,仁者讲诚信,愿意相信别人,自己并不会失去什么,校人把鱼烹着吃了,然后撒谎诈欺子产,看似占了小便宜,其实失去的更多(如今社会上诚信缺失也是存在这个问题,看似大家都得到了小利益,但最终会付出大代价)。“罔”则不是事实层面的,而是情理层面的。孔子认为,君子可能被欺骗,但是不可以在情理上被蒙蔽,被忽悠,也就是在批评宰予的问题是在误导、愚弄君子。打个比方,鸡没下蛋,你说下蛋了,仁者相信了,这是“诳之以理之所有”。你说公鸡下蛋了,仁者如果相信了,就是“昧之以理之所无”。公鸡下蛋就和男人生孩子一样,有心无力,它没这个功能。因此“罔”与智商有关,如果相信公鸡下蛋,就和相信水变油、意念擒蛇、绿豆汤治百病一样,说明你智商有问题。智商有问题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否则白痴就是天下最仁的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就是这个道理。仁者必有智,智者不必有仁,所以智商某种程度上比情商更重要。有智商才可能会有智慧,才不会“罔”,才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很容易被“罔”,成为群氓,冲决一切。他们没有能力解决外部问题,只会在社会的肌体里窝里横,胡折腾,“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这是一种无理性的自残,属于杀敌为零,自损一万的做法。

如今“罔”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罔取义的字皆与渔猎之网等义有关。“網”字就不用说了,是“罔”的加旁分化字。

“辋”,车轮的外周,即车轮同辐条相连的圆框,形如渔网,《释名·释车》:“辋,罔也,罔罗周轮之外也。”

“辋谷水”在陕西省蓝田县南,源出秦岭北麓,北流至县南入灞水,自山间流出的数条小河都汇入其中。从山顶俯视,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其地名“辋川”,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置别业于此,是他一生中居住最久也最喜欢的一处居所,并著有《辋川集》。王维的辋川诗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他的代表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正字通·心部》:“惘,怅然失志貌。”《文选·潘岳〈西征赋〉》:“惘辍驾而容与,哀武安以兴悼。”李善注:“惘,犹罔罔,失志之貌也。”人在失意的时候,负面情绪会像一张大网一样笼罩着你,让你无法摆脱,只能迷惘,惘然,怅惘。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