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昆虫名字:你知道它们的土名吗?

以冬话美食 2024-04-03 22:23:03

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会发现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昆虫土名,这些名字不像学名那样正规和系统,但往往能抓住虫子的一个特点加以强化,让你过目难忘。

夏季常常能看到池塘的水面上群聚着大量的水黾,它们是水面的清道夫,一旦察觉到落水昆虫挣扎的涟漪,就立刻趁人之危,跑过去捕食受困的昆虫。

水黾的足细长,末端特化,长着带油质的细毛,具有防水作用,能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稳稳地站立在水面上。据说吮吸它的屁股,会有一丝丝甜味,所以黄县话称水黾为“卖糖儿嘞”,也不知是谁这么恶趣味。

蚜虫,有的地方称之为“腻虫”,黄县人称为“蜜”,大概是因为其分泌蜜露的缘故吧。“蜜”比“腻虫”要准确得多,蚜虫生活在植物的嫩茎和嫩叶上,吸食汁液,为害极大。由于它腿细肚子大,行动不便,只有靠蚂蚁搬运和保护,作为回报,蚜虫会分泌蜜露供蚂蚁食用,这算是交保护费吧。黄县话称蚜虫为“蜜”,无疑是对这一行为的准确把握。

草蛉经常出现在蚜虫聚集的地方,将卵数十粒一堆,产于叶片背面,有很长的丝柄连接着,像现代的造型艺术,有点梦幻的感觉。卵孵化成幼虫后直接取食蚜虫,因其食量巨大,草蛉的幼虫又被称为“蚜狮”。

草蛉看上去挺漂亮的,身体草绿色,有两条细长的丝状触角,但遇到危险时,能释放臭气御敌,味道臭不可闻,且其咬人生疼,所以黄县人将它归入蚊子一族,叫它“臭蚊儿”。

蚁蛉和草蛉同属脉翅目——脉翅目的昆虫都范“蛉”字辈,每种名字里面都有个“蛉”字。蚁蛉的幼虫头部较小,腹部肥大,有一对钳子一样的口器,多在松软的沙土中作漏斗状的巢穴,捕食滑落的蚂蚁等小虫,因而被称为“蚁狮”,黄县话叫“沙偎儿”,因为它不会前进,只会往后偎偎。

海边松林的沙地上,沙偎儿的洞穴最多,有的地方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看上去跟月球的环形山似的。

刺蛾科昆虫的幼虫,身体普遍肥短,具毛疣或枝刺,体色鲜艳,多为绿色、红色或黄色,具有警示作用。

刺蛾幼虫喜欢取食树木的叶片,当人们不慎触碰到幼虫时,会感到皮肤有烧灼感,很快就会长出一大块一大块的“撇檩”,所以黄县话统称刺蛾幼虫为“百刺毛”或是“抽抽毛儿”。

幼虫化蛹时,结出的茧灰色,坚硬而光滑,表面有褐色纵条纹,像微型的雀儿蛋,黄县话叫“小鸡蛋罐儿”。成虫羽化时,会顶开上端的圆形茧盖,钻出茧壳。如果仔细辨别,刺蛾可分为黄刺蛾,幼虫黄绿色,体背有一形如哑铃的紫褐色大斑;褐边绿刺蛾,幼虫有点像绿色的布老虎,萌得可爱;扁刺蛾,绿色的身子像小鳖盖儿一样扣在叶面上;桑褐刺蛾,身体的颜色最为花里胡哨,有偏红色的,也有偏黄色的;梨娜刺蛾,枣和酸枣树上最多,身体绿色,头尾部各有一条横的黄色条纹;中国绿刺蛾,喜欢在桃、李、杏等果树上取食,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上有一条蓝绿色的纵带……刺蛾的种类还有很多,但不管是哪种,蜇起人来都是毫不含糊的。

尺蠖是尺蛾的幼虫,因其行走姿态而得名——不是像一般的虫子那样爬行,而是腹部末端两对腹足移至胸足后方,使身体弯曲成拱形,然后举起头胸,挺直身体向前移动,像用尺子量一样,故有“量尺虫”之称。又因其身体时常拱起如桥状,也被称为“造桥虫”。

尺蠖还有一个自保的措施,受惊时会吐出丝来,离开树枝,把自己悬吊在空中,所以黄县话又称其为“吊死鬼”。槐尺蠖为家槐的主要害虫,夏天时经常滴溜当啷地挂一片,跟风铃似的。

蠼螋属于革翅目昆虫,生活在枯枝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为适应这样的生活,翅膀多已退化,身体扁平狭长,后部有两个钳子样的尾钳,用于捕食和防御,所以黄县话称其为“夹巴(bēi)儿”。

据说它有一个恶习,遇到在野外睡觉的人,就喜欢往耳朵眼儿里钻。村里的老人讲,经常抽旱烟的人,一身烟袋油儿味,它闻见就会躲得远远的,所以男人还是抽点烟好。这是我听到的最有人情味的抽烟借口了。

梨椿象是半翅目蝽科昆虫,是梨树的主要害虫,黄县是长把梨之乡,梨椿象还是比较常见的,身体盾状扁平,呈梨树皮色,趴到梨树枝上很难发现。喜欢吸食梨树幼芽、新叶、嫩梢和果实的汁液,能让枝条枯死,果实变硬、畸形,如木渣一般,无法食用。

所以梨农必欲除之而后快,梨椿象自保的手段除了隐身衣,屁股上还有个臭腺,遇敌会喷出刺鼻的油状液体,沾到手上一时半会洗不干净,所以黄县话称其为“臭大姐”——“大姐”是形容梨椿象衣着素淡,如质朴的农妇,那感觉非常到位,但是“大哥”肯定会不高兴的,太没存在感了。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黄鹂和山雀》,讲的是黄鹂捕捉卷叶虫,山雀捕捉梨椿象的自然常识故事,当时很为山雀难过一阵子。

七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昆虫,以蚜虫为食,是著名的农业益虫。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像倒扣的小瓢,翅膀上有七个黑色的点点,所以人称“七星瓢虫”,黄县话称之为“小媳妇儿”,可能是看上去花花搭搭的,像穿着花衣服的小媳妇儿——又是让男士欲哭无泪的名字。也有叫它“花盖虫”的。其幼虫与草蛉的幼虫长得有点像,也是以蚜虫为食的。

黄县有则谜语,“从南来儿个跌达跌,没有骨头没有血”,谜底是蛆。蛆是苍蝇的幼虫,靠腹足蠕蠕而动,所以在黄县话中形容人做事磨蹭、行动迟缓,会说“你和个蛆样儿嘞”。苍蝇总是趁人不备,产下蝇卵孵化成蛆,所以“下蛆”比喻背后说人坏话。《魏书·甄琛传》:“琛曾拜官,诸宾悉集,峦乃晚至。琛谓峦曰:‘卿何处放蛆来?今晚始顾。’”因为蛆的身体呈白色,所以黄县话有时也称蛆为“白儿”,比如:她就喜欢在背后下白儿。

牛虻黄县话叫作“瞎眼儿蠓”,原因是它自恃身强力壮,不像蚊子那样文弱斯文,而是横冲直撞,忽东忽西,像是眼睛不好使一样。

瞎眼儿蠓是叮咬牛马的,有时也叮人,特别是夏天下河漤澡的时候,瞎眼儿蠓就在水面上转圈飞,趁人不备咬上一口。瞎眼儿蠓咬起人来特别疼,这就像给牛注射用的针头打在人的屁股上,和它比起来,蚊子只能说是不要太温柔哦。

作为名物考证的一部分,从《尔雅·释虫》开始,人们就不断对古书中的昆虫名字进行解释和训诂。方言中昆虫的土名,或者来自古汉语,或者来自生活劳作中的观察,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不仅是有意义的,也是趣味横生的。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