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长相貌美,出口成章的女子,名为文姜,她是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小女儿。正因为是公主身份,再加上齐国是当时“春秋五霸之首”,所以文姜从小就娇惯,且行为放荡。
很快,文姜就到了婚嫁的年龄,许多国的公子都想求取文姜,好借此拉拢与齐国的关系。不过,齐僖公看上了郑国的太子姬忽,于是派人前去郑国说媒。郑国的郑庄公,一看是齐僖公专程派人来求婚,心里十分欢喜,心想这齐国可是大国,两国联姻自然会给本国带来帮助,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可是,等太子姬忽听说此事后,却满是不愿。郑庄公不解,问太子姬忽原因,姬忽则说:“齐大非偶”,高攀不得。意思是,齐国是个大国,而郑国是个小国,这样的婚配是不相称的。姬忽又解释道:《诗经》有云,人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我又怎能依赖大国。
郑庄公听完儿子姬忽的解释,认为非常在理,儿子如此有志气,心中很是安慰,随后也就拒绝了齐国的这门婚事。公元前709年,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二人成婚后,夫妻感情也算融洽。三年后,文姜给鲁桓公生下一个儿子,后被立为太子。要说这文姜的生活越来越美满,但是行为放荡的文姜,心里却惦记着另一个男人,他正是文姜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原来,早在文姜嫁给鲁桓公,来到鲁国之前,她就与哥哥齐襄公私通,并且心中一直惦念。
公元前694年,文姜终于见到了那个让她“朝思暮想”的哥哥。这年春天,鲁桓公带着文姜前往齐国拜访,两国毕竟是亲家,多走动也是人之常情。可是,鲁桓公却没有想到,这个嫁给自己十五年之久的夫人,再次回到齐国的时候,再度与她的哥哥齐襄公私通了。鲁桓公知晓此事后,大发雷霆,可是他碍于齐国的强大,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他还在齐国境内,于是只能怒斥夫人文姜,不知羞耻。文姜不觉得自己有错,在受到夫君鲁桓公的责骂后,便将此事告知了哥哥齐襄公。
齐襄公为人心狠手辣,听完妹妹文姜的诉说,便决定干脆整个“鸿门宴”,把这个碍事的鲁桓公给除了。于是,同年的四月初十,齐襄公设宴假意招待鲁桓公,在宴会上,鲁桓公喝得不省人事,随后就被公子彭生抬到了马车上,接着狠狠地把鲁桓公的肋骨折断。鲁国人听说了此事,便赶紧派人去往齐国问罪, 齐襄公为了给鲁国一个交代,便把折断鲁桓公肋骨的公子彭生杀死,给鲁国一个交代。鲁国没了国君,只好拥立文姜给鲁桓公生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同继位,成为了鲁庄公。
而文姜也因为鲁桓公这件事,即便是儿子继位,她也不敢返回鲁国,所以长期在齐国居住下来。事情平息了一段时间后,文姜回到了鲁国,却还是和哥哥齐襄公私通,直到齐襄公去世。纵观文姜的感情生活,行为放荡,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可许多后世却对她的评价很高,这是为何?原因就是,当年鲁桓公被折磨致死后,他们的儿子太子同才12岁,然后就继位当上了鲁国的国君。因为年幼,文姜就回到鲁国帮儿子搭理朝政。十几年后,文姜为了保全鲁国的安定,于是还前往齐国,拜访齐桓公,以求两国交好,让鲁国更加稳固安定。
不仅如此,文姜还与莒国交好,即便莒国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人口少、面积又小,但位置是处在齐鲁两国之间,所以与鲁国有着利害的关系。可见,文姜在治国之道上,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公元前673年,五十多岁的文姜去世了。在《春秋左传》中,文姜的去世还被称为“薨”。而这个“薨”字,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只有尊贵的人才能用“薨”形容,足以看出后世对文姜的尊敬。
纵看文姜的一生,她的感情生活放荡不羁,风流之事天下皆知,后人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诗经》中更是有许多描述文姜的诗篇,有毁也有誉。不可否认的是,文姜的确在处理朝政上,展现了自己的本领。
文姜因为鲁桓公这件事即便儿子继位也不敢返回鲁国所以长期在齐国居住下来。鲁桓公被折磨致死后他们的儿子太子同才12岁然后就继位当上鲁国的国君因为年幼文姜就回到鲁国帮儿子搭理朝政。前后不矛盾吗?
在明朝晚期之前,女性的地位挺高的,不要被小说给骗了,看看汉武帝,他老妈就是嫁过人的,二嫁给皇帝,儿子还继承了皇位
有这么不要脸的人,还能为不要脸的人翻案
郑国太子念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