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碉楼,很多人首先想到开平,毕竟“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唯一一处和碉楼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但碉楼真的不止开平才有,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碉楼都广泛的存在着,民国时期,整个珠三角地区至少有数万座碉楼,哪怕是到了今天,珠三角也尚存有从明朝到民国年间的碉楼至少5000座以上,而这些年我看过拍过的碉楼,少说也得有数百座吧,不过当我在广州增城区瓜岭村,见到这两座外形独特的碉楼,还是大开眼界。
瓜岭村其实没有岭,是一座典型的岭南水乡,旧时村人多搭棚种瓜,而瓜瓞绵长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之一,所以取了个“瓜”字,瓜岭村是一座建村于明朝成化年间(约1480年)的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瓜岭其实碉楼也不多,只有两座,一座宁远楼,一座棠荫楼,不过这两座风格十分独特的碉楼,好像自带着四个火箭助推器,即将发射。
你说这座碉楼,像不像一个倒立着的带有4级助推器的捆绑式火箭,这两座碉楼均建于1927年,比发明捆绑式火箭的年代可早得多,建议造火箭的马斯克过来寻根问祖一下,哈哈。
瓜岭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东部,广园快速新沙出口旁,交通还是十分方便的,村庄不大,十来分钟可以走完,但有着典型的水乡风光和广州独一无二的水上碉楼。
初到瓜岭村,你会发现这不像一座古村落啊,确实,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快,纯粹的古村落极少,绝大多数都是新旧混合,但当地人都比较尊重文化传统,所以很多旧村,特别是祠堂等建筑,都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位于村道旁的碉楼叫做棠荫楼,夹杂在民居中,视角受限,旁边又有加建的小楼,难以拍到比较完整的全景。
换个角度,可以看到其中3个“助推器”,其实这突出来的四角建筑在碉楼里面是有个专用名词的,叫做“燕子窝”,“燕子窝”的主要作用是向下射击。
大家仔细看,碉楼的一层一般都没有窗户,墙体和燕子窝的外侧及下侧都有枪眼,碉楼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枪眼就是方便对外和对下射击的。
棠荫楼1927年动工,1929年竣工,楼高4层14.5米,钢筋混凝土砖木结构,在一楼内有水井,其余各层设有炮台和土制铁炮。
通过紧闭的铁门窥视碉楼内部,里面有一块“宁远楼、棠荫楼碑记”,记录的大概是捐资修建两座碉楼的人名,此外还可以看到通往二楼铁窗的铁梯子。
岁月已经流逝了近百年,我们这些后人已经难以想象当时的村民为何要建这些碉楼,其实当时的珠三角地区匪患横行,1919年秋,瓜岭村被土匪洗劫,村民被捉36名,被抢白银8万两。
说到这里又要说说瓜岭村为什么这么有钱了,早在1856年前后,瓜岭村村民就乘坐着三支桅船到海外谋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热潮,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新西兰等地谋生,而中国人的传统是赚了钱都要寄回来的,要在村里建一座大屋。
由于有出外打工的传统,所以现在这座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庄,却有2000多名海外乡亲,他们多数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也有一些。
棠荫楼不开放,得到旁边村民的允许,上了他家屋顶,得以平视棠荫楼。
离开棠荫楼,来到了村中的小河边,这里以前是码头,而这条水道环绕全村,也起到护村的作用。
码头旁边,就是旧村门楼中的“澄波耸翠”门,旧村的古建筑基本都在这一片。
门楼前石板路依旧,还有两道旧闸,可见当初这里是有闸门的,安全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在90多年前,安全可是普通人外出甚至居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门楼后面就是旧街,临街的是祠堂和书院,全部朝东而立,瓜岭村共有八间祠堂。瓜岭村的设计还是比较科学的,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再加上两座碉楼护卫,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瓜岭村的祠堂多是两进的格局,比较简朴,典型的广府风格,但没有什么出众的,祠堂前有一大块空地,既可以晒谷也可以聚会。
旧街另一端也有一座门楼,叫做“清晖可挹”门,古人们取名可真是讲究。
村中还有一座岭南风格的南华书院,如今也是弘扬国学的地方。
村中最精彩的就是位于瓜洲河畔的宁远楼了,宁远楼与棠荫楼同样动工于1927年,1929年竣工,楼高4层21米,相当于现在七层楼左右,比棠荫楼要高很多。
宁远楼的防御指数更胜棠荫楼,不仅同样是钢筋混凝土砖木结构,还配有钢板嵌门框,双扇大铁门,门前架设铁吊桥,吊桥吊起,入楼更是难上加难。
更非同寻常的是,宁远楼四面环水,这是一座珠三角地区为数不多,广州唯一的一座水上碉楼,可见当时的人们为了防范匪患,花费了多少心机。
宁远楼内同样一层有水井,二层后墙镶嵌有一方“宁远、棠荫两楼碑记”,全文980余字,详细介绍了两座碉楼修建的原因及使用、管理规定。
再仔细看看枪眼的内部,还不是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而是镶嵌有两块厚厚的钢板,留有射击孔和瞭望孔。
围绕碉楼的水池也是当年特地修筑,可以看出墙体的砖都与今天的完全不同,都有近百年历史了。
棠荫楼位于村中,宁远楼位于河边,所以宁远楼的作用应该是更大的,也可以看出枪眼更加密集,对着村外的一侧密密麻麻全是枪眼。
宁远楼的最佳拍摄点在对岸,走过一座横跨在瓜洲河上的瓜岭桥,新建的石拱桥有点类似赵州桥。
穿过对岸河边的一片百年荔枝树林,倘若五六月份来到这里,枝头挂满了红彤彤的荔枝,一定非常好看。
百年荔枝林中还藏着村中的龙舟,作为一座岭南水乡村落,龙舟是标配了,只是大多数都是放置于祠堂中,置放于河边荔枝林中的,还比较少见。
河对岸可以看到宁远楼的全景,1929年竣工至今,整整92年了,碉楼依旧,河道依旧,但已经换了一个中国,这座抵御匪患的碉楼,彻彻底底成为了摆设。
相信也没有人再愿意用到这些碉楼,但我们可以从这些碉楼的历史中感受到,这一百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曾经是奢望,而今天已经成为大家感受不到的存在。
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的夜不闭户,说走就走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付出的努力。
瓜岭没有岭,两座碉楼,一条瓜洲河,一片百年荔枝林,加上祠堂和民居,构成了一副典型的岭南水乡图画。
珠三角地区有很多碉楼,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是晚清以来,大量的广府人到南洋和北美等地务工,带回了大量的财富;二是当时民国政局更迭,内忧外患,政府无暇顾及,各地匪患横行。而有碉楼的地方其实也说明了两点:当地有钱,附近有土匪。既然政府无法保障安全,村民就只能各顾各的,所以集资修建了大量的碉楼作为防御,至今珠三角尚存的碉楼,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20-40年代所建,所以一座碉楼,其实也是一部当地的血泪史。
广州其实也有不少碉楼,但知名度远逊于开平,不过这两座碉楼,堪称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碉楼中的精品,哪怕是在碉楼最多的台山和开平,也鲜见这种“捆绑式火箭”碉楼。
[呲牙笑][呲牙笑]确定不是设计图看反了??[笑着哭][笑着哭]
违章建筑,拆
这种碉楼四个角叫角楼,是仿的西方城堡的样式,我们国家古建筑角楼不是这个样式
村民的避难所,百年工程
这不跟柏林防空塔一样吗
楼名应该不是修建者的名字,棠荫出自诗经甘棠篇。
黄四郎~黄老爷在家吗?[得瑟]
[点赞]
棱堡,防守更加全面
在此地呆了16年[笑着哭]沙埔
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现在2021年,90多年了。那些老是说水泥寿命60-70年的这次有啥说的,人家的水泥房子还是一直泡水里的都90多年依旧坚固。
这是火箭🚀插地球了
那4个悬挑结构怎么做成的?
北京城门楼都拆了!你这算什么!等着……
以前的混凝土质量这么好吗?
这个防御丧尸很不错
小城堡
当年的水泥质量真的好[点赞]
元首的防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