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其所处的复杂背景有关,也有中山先生的思想有关

洞鉴聊青史 2023-12-19 21:37:00

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宋耀如与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自身革命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等因素,均对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产生了重要影响。

1、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使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落后封闭的中国在外来侵略势力下苟延残喘,迅速衰落为任人宰割的弱国。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纷纷奋起救国。

中国的进步分子先后发起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虽然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但爱国运动的开展,仍然成为了引领思想解放的强大指针,奏响了今后开展革命活动的前奏,开辟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以此为基础,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变,推动中国历史大踏步前进,迈入近代化的新纪元。

但胜利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在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取之后,中国再次陷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之中。

在此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宋庆龄学成毕业前往日本,开启了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第一步,她的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开始蓬勃发展。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影响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占领、压迫、剥削。

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马克思的民族观以国际主义为核心,既从本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岀发,又从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岀发,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支持并号召受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同时,马克思认为爱国主义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应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宋庆龄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渐深化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解,在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宋庆龄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1915年,之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学习,她开始将马列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与中国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分析。

同时,她还提出当前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把中国的广大群众从外国帝国主义,从国内军阀和剥削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反压迫、反剥削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革命的、进步的。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宋庆龄曾致信李大钊,请他帮忙挑选一本他认为最优版本的英文版《历史唯物主义》加以学习研究。

在此后旅居德国柏林的三年时间里,她也在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受其影响,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必定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3、宋耀如与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极高社会地位的家族不胜枚举,但能影响国家民族发展,走向的家族却寥寥无几,宋氏家族就算其中之一。

民国时期,宋氏一族人才辈出,声名显赫,被称为“第一家族”。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他们也具有非凡的知名度与关注度。

作为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耀如在青年时期凭借勇敢无畏的性格,和及时抓住机遇的决断力,从一个杂货店的学徒成功转变为民族实业家;

中年时,中华民族走到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凭借一腔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立志要在数亿中国人心中点燃民主革命的火炬,拯救落后的中国,由民族实业家转变成为了伟大的革命党人。

他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宋庆龄曾提到,童年时代,就看到父亲在地下室秘密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那时起,她就已经对革命运动有所了解。

宋庆龄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爱国实践活动,可以说,父亲的榜样力量,对她今后树立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起到了重要作用。超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胜利后,宋耀如给远在美国的宋庆龄寄去一面共和国的新国旗,宋庆龄收到后,“激动地扔掉清朝的龙旗,兴奋地大喊‘打倒龙!高举共和国旗帜!

在这个爱国精神浓厚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宋庆龄,从小树立起了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这对她今后终其一生投身革命事业,以救国强国为己任,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其政治思想和爱国斗争的行动中。作为宋庆龄的战友、丈夫、革命启蒙师,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宋庆龄日后开展革命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宋庆龄的童年时期,就知道父亲追随孙中山并辅助其开展革命活动;青年时期,她接替姐姐成为孙中山的秘书亲自投身革命洪流;中年直至晚年,都在为实现孙中山“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政治遗嘱,而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之上。

孙中山对中华之崛起的强烈愿望,是推动宋庆龄终其一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不断奋斗的强大动力,宋庆龄毕生的思想与实践活动,都与孙中山的思想紧密相连。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承并发展其革命思想与未竟革命事业,坚持捍卫和推行“三大政策”,并且结合新的革命形势,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关联起来,使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曾离开历史的舞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展示岀不竭的生命力。

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坚持孙中山“联共”思想,作岀了国共必须再次合作,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判断。

这种对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当时革命形势的连接和贯通,能够使过去革命斗争的传统、经验和教训为当前革命所吸收,并使更高层次的革命斗争,能够比较顺畅地获得广泛的认同。

在宋庆龄的巨大影响和感召下,许多仁人志士从孙中山爱国主义旗帜下出发,走进了新的革命行列,跨入了新的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欣喜地看到“孙中山的三大主义的胜利实现”。这是孙中山对宋庆龄影响的最好总结。

4、自身革命实践与建设实践的影响

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形成不是源于主观臆想,而是在其一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青年时期,宋庆龄因担任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得以接触革命的核心,在耳濡目染中坚定了救国救民的志向,对革命的理解日渐深刻,为今后奔走呼号开展爱国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中山去世后,她先后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卫中国同盟”,营救被迫害的爱国民主人士,支援新四军。

抗战结束后,宋庆龄先后两次改组“保卫中国同盟”,使这一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社会时期的任务变化,在妇女儿童工作方面持续为国家做贡献。

新中国诞生后,宋庆龄参与了宪法制定,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了大量政务性工作,这些实践活动贯穿其一生,是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0 阅读:17

洞鉴聊青史

简介:带你探索不一样的历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