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命所归”,还是“民心所向”?朱元璋是如何获得众人信任的?

洞鉴聊青史 2023-12-19 23:06:04

朱元璋的势力在1353年前后还是很小的,仅仅是当时的造反群体组成的大宋政权下的一个将领,而且在1355年郭子兴死后,也并不是自己所在军队的名义上的首领,他的周围仍有在龙凤政权中,比他更加具有合法性资源的人。

于此同时,朱元璋所奉的政权还被许多心向官府的文人和社会精英,视为由反贼成立的非法政权从而加以抵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官方政府所拥有的传统型的合法性资源朱元璋也是不享有的。

最糟糕的是当时的龙凤政权,还信奉“明教”这个弥赛亚式宗教为国教,这是对当时的文人的信仰的直接挑战,又使得普通的读书人疏远了他。

总之,在当时,就传统的所谓“天命"来说,朱元璋是很不具有的。在他的周围,有人比他更具有成功的可能。就政权合法性方面来说,当时朱元璋的邻居的势力就更具有优势。张士诚造反比朱元璋早,起点也更高,并且,张士诚也很有魅力,部下都很愿意为他卖命。

那时,江南的一些读书人和社会精英,仍然承认元王朝为正统,张士诚集团对元朝的投降行为,很是受到了这些人的欢迎,并且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张士诚集团的政权建设。

这些人对与张士诚的拥护,即使在明朝建立之后还有所表现,最终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从而有很多的人被杀,这些地区也被政府征收重税。

在朱元璋的西方,由最初的天完政权发展起来的陈友谅政权,具有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朱元璋在决定先向那边发展时,他的将领都很明显的表现出对陈友谅势力的畏惧。

在韦伯的理论中,魅力型的领袖是不可以失败的,而且,他还要持续的释放自己的魅力,从而使他人仍然对他有信心,并吸引更多的人相信他的领袖地位。

在当时的具体的要求就是,一方面,朱元璋要带领部下不断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就是要获得当时社会中的,另一个集团一文人集团的支持。

在军事方面,朱元璋率领部下不断的取得胜利,在定都应天之后,他更是成为了自己所在军队的一号人物了。通过攻打应天的战斗以及随后的叛乱活动,这支军队的原先的首领及其盟友都先后死了,在龙凤政权中,他也被承认是这只红巾军的新领袖。

朱元璋投军时间迟,但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成为了一方的领袖,这些都使的部下们对他很信服。在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在不断的吸引文人的投靠。

在历史上单纯的农民起义是少有成功的例子的,一个政权的建立是必须有文人的支持的,既是出于组织的需要,也是智力的需要。

元末农民宗教起义从开始时的杂乱中逐渐的走向了有序,队伍不断的扩大,领地的扩张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意味着对智力和组织才能的有了更加巨大需求。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才能的拥有者主要是在野的文人集团,或者是元朝的官僚集团,要想取得造反的成功,就必需获得这些人的投靠。

在元朝的最后岁月,除了最死忠的文人,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都在观望,看谁是真正的“明主”。古代的中国,关于“明主”大概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作为领袖要具备任人唯贤,礼贤下士,不贪不淫,心胸豁达,勇毅果敢的品质,他的军队要纪律严明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在当时的军事首领中是向“明主”这一品质靠拢的最积极的人,做的也是最好的人。在其起事之初,李善长就对他说过,要“豁达大度,知人善用”,向汉高祖刘邦学习,方可成就大业,朱元璋也始终是以这八个字为信条,使得自己名扬海外。

朱元璋不断的向周围的豪杰和文人,表达他的敬意和延聘他们出山的想法。现存的文献中,有多处的都记载了朱元璋的礼贤下士行为。在徐达攻打镇江时,朱元璋特别叮嘱徐达说镇江有一名士叫秦从龙,一定要设法找到他,替朱元璋向他表达想见他的想法。

徐达访到秦从龙的下落后,朱元璋特别派遣他的侄子和外甥奉白金、丝绸延聘他出山。为了表示尊敬,朱元璋还亲自到龙江迎接这位老先生,并连连的致歉,对于文人的尊重,不仅仅表现在将他们纳入自己的体系,而且还在这之后处处的接纳他们的意见。

朱元璋在将秦从龙接入府中之后,还经常的去聆听他的意见,使当时的一些文人很受鼓舞。朱元璋把刘基、宋濂、叶琛、章溢这四个人请到南京时,一见面就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耳",这句话抬高了这些人的地位和工作的性质,视为了天下的黎明百姓的安定而出山的,同时也隐约的点明自己的志向的,以安定天下为目标。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积极的任用这些文人,充作地方的各级行政长官。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礼贤下士的政策的延续性,让周围的儒士感觉到了朱元璋的魅力,周围的文人以及社会的精英,也逐渐的向他靠拢,在古代的语境中就是四方的豪杰纷纷来投。

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最终失败,也证明了朱元璋是具有“奇迹”的人。在一次讨论是否救援安丰的龙凤王朝的中央朝廷时,朱元璋力主救援,他的部下和智囊都反对,因为若朱元璋率部北上安丰,南京就会空虚,只要张士诚或者陈友谅来攻打,就会很容易的陷落。

最后,朱元璋的意见强行通过,他的一些智囊都很灰心,觉得就要失败了,结果,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没有攻打南京,朱元璋的意见是前所未有的高明之策,显示了朱元璋不凡的战略眼光。

在解决了自己在南方的敌人之后,朱元璋发动了北伐,通过不断的军事胜利,最终将元朝在中原或者是汉人传统的势力范围中赶走了。

最后又通过对于西南等地残余势力的清剿,有组织的反抗势力,在古代中国汉人的传统范围中不存在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朱元璋最终成为了中国唯一的皇帝,按照古代中国的传统,朱元璋已经证明了自己是“天命”所唯一眷顾的人。

0 阅读:29

洞鉴聊青史

简介:带你探索不一样的历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