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如果感觉孩子智商不高,不是读书的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先天性就笨,这是生理上的问题,就算父母是孔子再世,也无法扭转乾坤;还有一种是孩子原本智商正常,但因为在后天经常受到不恰当的“刺激”,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先天性就笨的孩子并不多见,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所谓的笨孩子其实都是在后天环境中造成的,更确切地说,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原本应该智商在线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同一个孩子,如果遇到不同的父母,最后培养出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别。
总结了一下,我发现降低孩子智商因素不外乎以下这几点:
一是父母对孩子经常大吼大叫;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限制和打击;
三是父母错误的表扬和归因,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
四是放任孩子沉迷于“电子垃圾”。
01 父母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父母如果从小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自我抑制,他们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他们不敢去表现自己……
曾经有一个朋友请我帮他看看他女儿的数学成绩为什么上不去。
后来我见到了那个小女孩,那个小女孩当时正在做数学题,我正想问她几道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之时,突然发现小女孩的的眼神躲躲闪闪的,一双僵硬的小手捏住一团纸不断地揉捏着,我还注意到她时不时地偷偷往身后的妈妈看过去,似乎在害怕着什么。
我当时大致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在和朋友的坦诚沟通中,我了解到小女孩每次在写数学作业时,妈妈都是在一旁朝着孩子大声吼叫,似乎笃信这样做能吼出一个学霸。
但结果是,孩子越是被妈妈吼叫,就越是没有信心学好数学。以致不管是谁,只要在孩子面前提到数学二字,就会让孩子瑟瑟发抖,这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科学研究证明,父母若长期对孩子吼叫,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左右脑开发不完全,影响到智商。
这是因为,长期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其大脑中海马体和胼胝体的体积会缩减,而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胼胝体则是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更为严重的是,被吼叫的孩子会因为紧张、焦虑而丧失安全感,此时他们也不可能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从而陷入了死结。
长此以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学什么东西都会显得很不自信,即使他们有能力去做好,也不敢轻易去尝试。
当孩子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就会给我们一种“朽木不可教也”的观感。
可实际上,错不在孩子,而在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
这样的问题并非不能得以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要从优化和调整沟通方式上入手,学会控制情绪,更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格独立的人,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模式。
02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限制和打击父母对孩子过度限制和打击的做法,也是降低孩子智商的一种常见举动。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将一条大鱼放进一个水池里,水池里有许多小鱼,多到大鱼不用吹灰之力,只需把嘴张开,就能把小鱼吞进肚子里。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研究人员用一个大玻璃瓶把梭子鱼罩住。玻璃瓶外的小鱼依旧像往常一样在水里游动着,梭子鱼每次看到之后,还想像以前那样只需张张嘴,就能把小鱼吞下。
可它却突然发现这招似乎行不通了,大鱼为了吃到小鱼,就一次次地朝着小鱼儿们撞击,可撞击了半天,都没能吃到小鱼,因为大鱼每次都撞到了玻璃瓶壁上。
在无数次的撞击之后,梭子鱼渐渐放弃了努力,最后,它完全绝望了,彻底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候,研究人员把罩住梭子鱼的玻璃瓶拿走,可梭子鱼并没有任何的反应,就那样在水底躺平摆烂,就算小鱼送上嘴边,它都懒得张开嘴。
最后结局就是梭子鱼被自己的“不作为”活活饿死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多少也能看到家庭教育中类似的影子。有些家长的行为又何尝不像那个限制孩子成长空间的玻璃瓶?
我们一方面限制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另一方面又指责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陷入自我怀疑之中,觉得自己就真的像父母所怀疑的那样:做什么都不行;不是个读书的料;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笨蛋;是没用的失败者等等。
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孩子多半是要被“养废”了。
正确做法是,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在基于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当孩子从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无疑会让孩子产生自信,而自信是孩子迈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03 父母错误的表扬和归因,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孩子智商的高低和思维模式也大有关系。
一般来说,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很多时候,不管是所谓的学霸还是学渣、所谓的聪明孩子还是“笨”孩子,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害怕失败,拒绝接受任何的挑战,他们总是以为自己不行,他们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大不相同,他们相信自己努力之后就可以改变自己,他们勇于接受挑战,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们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
但孩子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和父母后天的教育方式有关。
父母对孩子不正确的表扬、对孩子负面及消极的评价方式等,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加以避免的。
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避免和解决孩子很多教育问题的有力武器。
提到如何表扬孩子,我们应该多从孩子具体的内容上去表扬,比如,表扬孩子具体的努力程度、具体的优秀品质等,而不是笼统的“非常棒、非常聪明”这样空洞的表扬。
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时,我们也不是直接把孩子全盘否定,而是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着眼于解决问题本身,这教育效果显然要好过全盘否定孩子。
04 放任孩子沉迷于“电子垃圾”这里所定义的“电子垃圾”主要包括各种质量低劣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
长期沉迷于这些电子垃圾的孩子,就会不思进取、摆烂、厌学等,大脑思维将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变得越来越不好用了。
孩子之所以沉迷电子垃圾,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点在这些电子垃圾上,因此,只有从培养孩子其他方面兴趣入手,通过兴趣转移法,让孩子找到要比玩电子垃圾更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让孩子在“电子垃圾”场中迷途知返。
当然,教育和改变孩子并不是一两句简单的要求和命令式的语气,孩子就能变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在这当中,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是少不了的。
这些陪伴包括父母经常和孩子聊天、开展运动、亲子共读、做游戏、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让孩子多余的空间都被这些项目所填满,他们自然会逐渐淡化消除对电子垃圾的注意力和依赖心理。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家长的孩子曾经沉迷于电子垃圾,后来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教孩子下围棋,想办法让孩子对围棋产生兴趣。
在一番努力尝试之后,孩子果然如父母所愿,越来越喜欢下围棋了,一有时间就去研究围棋,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了,自然就无暇顾及那些电子垃圾了。
而且孩子经常下围棋,还锻炼了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变得越来越聪明伶俐。
结语孩子身上的很多教育问题,其实都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能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发现孩子怎么变得越来越“笨”时,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往的教育行为,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是不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与时俱进的调整,才能避免或减少这种错误,使孩子能始终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他们在未来才能真正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