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为阶下囚,今日帝王师,看苏轼如何走出人生绝境

耕其田 2023-12-08 16:56:5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丰三年(1080)大年初一,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130天后,九死一生。45岁的苏轼正被御史台差役押解出发,目的地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他被贬为十九品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千里投荒,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迎接苏轼的是绝望的日落,破败驿站的冻雨,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寒食帖

一、精神、物质双重绝境

到黄州,苏轼面临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绝境。

在黄州第二年,苏轼在给堂兄苏子明的手札中说“然旧学消亡,夙心扫地,枵然为世之废物矣!”差不多是“一蹶不振,我就是一个废物”的状态。

在黄州第三年寒食节,苏轼在《寒食二首》中写“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仍是心如死灰不复温。这便是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先借住在寺院定惠院,后在鄂州知州的帮助下,苏轼和家人被安顿在长江上的临皋亭,二十余口人挤挤挨挨。

苏轼也是个月光族。

苏轼流落天涯,举目无亲。在《答李端书》中自述“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在zhengzhi斗争中,群狼仍在暗处环伺,相机而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说不定和唐代的刘禹锡一样,苏轼一生身老黄州。

苏东坡

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苏轼在20岁时,就已经精通经传、历史,并喜欢阅读西汉贾谊的书。

唐代李商隐有诗《贾生》哀叹贾谊怀才不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但26岁苏轼的《贾谊论》,却指出贾谊自身的两大缺点,“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志不足。”并指出“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并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东坡处在人生绝境不会忘了,一定要等待时机;一定要能够忍耐,还必须要有坚韧不拨的意志。

杜甫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中,不忘悲天悯人,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苏东坡在人生至暗时刻,虽然变瘦,变黑,但不变的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情怀、责任,仍一腔子热血,“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愿为天下苍生,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于造物”。

他听闻岳州、鄂州有“杀婴”的恶习,苏轼“闻之心酸,为食不下”,他写信给鄂州知州,要进行法律科普,“故杀子孙,徒两年”。成立一个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为养活婴儿募捐。苏轼每年捐十千钱,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

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如贾谊,但贾长沙抑郁而亡,苏轼下去无底深渊,也是前程万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

快雪时晴图

三、行动派:解决吃饭、住房

苏轼痛下决心——厉行节俭。

并规划开支,每日花销不能超过150钱,每月初一取出4500钱,分为30份。这样,还可以支撑一年有余。

苏轼还立下flag,将节食进行到底。“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

在黄州第二年,朋友马梦得为苏轼申领到五十余亩地,在黄州东城门外,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鸟不拉屎的地方即“东坡”。

苏轼不蒸馒头争口气,“力耕不受众人怜”。新交的市井朋友,有卖酒的、卖药的、还有揽事的,一起和苏轼躬耕于东坡。苏轼将东坡比作陶渊明的斜川。

在黄州第三年,二月桃花雪纷飞,苏轼割草盖房,共有五间,并命名“雪堂”。苏轼四壁绘雪,雪满山中高士卧,因雪想高士之风。对于趋炎附势之徒,“雪”也是一味清凉药啊。

苏轼节俭、节食,躬耕东坡、筑雪堂,是妥妥地一枚行动派。劳动中的男人发散魅力。

四、转变:慈悲护生、吾心安处是吾乡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诗《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苏轼母亲程氏夫人是礼佛之人,一片慈悲,严禁少时的苏轼、苏辙兄弟捕鸟取卵。

苏轼经此大劫,有了转变,开始慈心大发。他说在乌台,“不异于鸡鸭之在庖厨”,设身处地,不肯再因自己的口福之欲,“使有声之类,受无量怖苦尔”。

苏东坡

从前车、马都慢,一纸乡书来万里。苏轼出蜀入东京汴梁,到归蜀丁忧两次,期间辗转陕西凤翔3年,再到第三次入东京。苏轼32岁最后一次离开家乡,他永别了岷江雪浪、锦江春色。

此后,他身行万里半天下,浙江杭州3年、山东密州、徐州3年,再到湖北黄州……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至死再也没有归去的机会。

乡愁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是味蕾不变的记忆。是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是木心少年时“莹白的暖暖的香粳米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是白先勇原始的饥渴,填不饱的桂林米粉。

苏轼在杭州时填《醉落魄》:“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在黄州,出定惠院东门,苏轼见到一株绝艳的海棠,也会不由得追忆起成都燕王宫碧鸡坊的海棠。还寄诗托朋友巢修一定要捎来一包蜀中特有的巢菜籽。

苏轼将一百二十卷近80万字的《汉书》抄写至第三遍。

苏轼为自己找了一个出口,将他的锋芒、块垒,盘郁不平之气,不鸣之声,都一一化作他笔下的竹石枯木。

苏轼填《定风坡》:“吾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内心变更柔软,也更有定力。

春夜宴桃李园

五、追问人生的意义?在文化里安顿人生。

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以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生死两难。”

南唐李后主在《子夜歌》中感慨:“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白也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追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词以境界为上,词境即心境。苏轼也在《西江月》中浩然长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仅仅是一场梦,在刹那间,就这样了吗?

苏轼在少年时读到《庄子》,他感叹的说:我从前有一些见解,总是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总算能引起心中的共鸣了。

在萧瑟的山东密州时,苏轼重读《庄子》,重新定义所谓的意义。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

苏轼身心放浪于山水之间,策杖望云涛渺然,一叶扁舟泛于赤壁。

赤壁泛舟

将个人置身于无涯的时间,投进波澜起伏的历史长河,俯仰天地苍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刹那即永恒,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

再看苏轼的心境,苏轼的性格喜欢历经风吹雨打后的放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亦爱清风明月。在山东密州,清风明月是“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明月千里澄澈,清丽、旷达交织,有清冷,辽阔,沉静之感。

现在,清风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明月是“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杜牧有诗句“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苏轼旷达、风流兼备。东晋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苏轼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何处觅止泊?苏轼儒释道归一,在文化里安顿人生。

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风压倒了东风,在黄州4年3月后,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当朝天子宋神宗起意起复49岁的苏东坡,亲书手札“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但命运无常,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

后来,宣仁太后告诉苏东坡,“这是先帝(宋神宗)的意思,先帝在时,每次诵读你的文章,必定击节赞叹说‘奇才,奇才!’,只不过没来得及进用你罢了。”苏东坡不觉失声而哭,宣仁太后和宋哲宗也忍不住哭泣。

苏东坡脱下25年的绿袍,换上紫袍,佩金鱼袋。元佑二年(1087年),52岁的苏东坡出入宋哲宗的迩英阁,终成一代帝王师。

不管青袍,还是紫袍,他始终是人民的苏东坡。

苏东坡

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切直。东坡如一竿翠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东坡。穷途末路之时,决不随阮籍而哭。人生不是直通通的一条线,必定会有高峰、低谷,跌宕起伏。

我想,一个人遭遇濒临绝境的苦难,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为什么这个世界跟他想的不一样?心灵的抑郁绝望,亲人的生离死别,病痛的摧残身心。一文不名何消说,一事无成人渐老。还有,“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人生遗憾。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困顿……

这是全人类的苦难,课题。世界上有那么多类似的样本,总能找到同类、慰藉与答案。

愿我们不忘初心,振奋昂扬,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