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的方言给锅叫什么?有的叫法很古老

以冬话美食 2024-05-02 02:26:53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给器物钻孔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可以生火,敲制石器产生的火星也可以引燃草木,此为“钻燧”。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在150万年前就学会了使用火,制造火则大约要追溯到50万年前。火可以驱赶猛兽,可以带来温暖,可以照亮黑夜,当然最重要的是让人吃上熟食,走出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炊具又成了大问题,最早的烹饪方式肯定是烧烤了,弄个木棍穿着就可以烤,但有些食物如黍稷之类不太适合烤,就找来带凹陷的石头架在火上,加水炖煮食物,这就是原始的石锅。到了新石器时期,制陶业开始出现,人类制造的第一种锅——“鬲(lì)”就出现了。

鬲早期为陶制,后期亦有金属制,形制为圆口,三足,足中空而曲。《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郭璞注:“鼎曲脚也。”郝懿行义疏:“鼎款足,谓足中空也。足中实者必直,空者必曲,故郭云:‘鼎曲脚也。’”

宋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二:“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鬲,发达于殷代,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

“鼎”是“鬲”的进化版,“鼎”为象形字,象三足两耳硕腹之形。《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常见的为圆腹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用陶土或金属制成,盛行于商、周。“鬲”的足是空的,像三只裤管,足里可以装东西;“鼎”的足是实心的。“鬲”多用来烧水煮饭,配上甑可以蒸东西;“鼎”主要用来煮肉。“鬲”多是陶制的;“鼎”多是青铜的。

因为金属材料的稀缺珍贵,鼎是很尊贵的炊器,只有王室或簪缨世族才用得起,故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会说“钟鸣鼎食”“列鼎而食”。后鼎作为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成为镇国之重器(以炊具为国家象征这是独一份吧,充分阐释了什么叫“民以食为天”),如“问鼎”、“定鼎中原”、“三足鼎立”、“鼎足而立”、“一言九鼎”、“台鼎”(指宰辅重臣)等,可以说“鼎”是汉语中最有“分量”的字了。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旧唐书·魏元忠传》:“既诛贼谢天下,虽死鼎镬(huò)所甘心。”闽语区、赣语区至今仍给锅叫“鼎”,如给锅盖叫“鼎片”“鼎盖”,给锅巴叫“鼎巴”,给刷锅的炊帚叫“鼎帚”“鼎筅”,说明闽语是一种很古老的语言。

“镬”在“鼎”之后出现,古时指无足的鼎,用以煮肉及鱼腊等物。《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淮南子·说山》:“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鼎”与“镬”是同时代的,“鼎”是高配,“镬”是低配。

“镬”亦用作烹人的刑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吴语区、粤语区及部分客家方言至今给锅叫“镬”,如锅底叫“镬底”,锅铲叫“镬铲”,厨房叫“镬头间”。用猛火炒菜时,肉菜中带出的油香气味,广东人叫“镬气”,一道菜要好吃,首先得镬气足。从“鼎”“镬”二字的使用看,闽语、吴语和粤语都是古汉语的地域遗存。

“釜”为炊器,敛口圆底,或有二耳。其用如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制和陶制(《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釜”即陶釜)的。汉史游《急就篇》:“铁鈇钻锥釜鍑鍪。”颜师古注:“釜所以炊煮也,大者曰釜,小者曰鍑。”

“釜”是由鬲发展而来的,故汉代无鬲而有釜。《诗经·召南·采萍》:“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毛传:“湘,亨也。有足曰锜,无足曰釜。”则“釜”无足,比较轻便,使用时需在下面用砖石垒砌土灶,《史记·赵世家》:“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水把城淹了,就得“悬釜而炊”,可见平时是不悬的。“釜”也用作行军锅,《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项羽砸的就是军队用的釜。《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这是成语“釜底抽薪”的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这是成语“釜底游鱼”的出处。这几个成语都出自汉代,足见汉代“釜”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黄县话中,至今仍有“釜”的用法残留,“釜台”即烟囱,“釜”指安在土灶上的锅,“台”指高而上平的建筑物,《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曰台。”釜台即“釜上之台”,就是为锅灶通风出烟而建的高而上平的建筑物,就是俗话说的烟囱。又称“釜台眼儿”。一年的烟熏火燎,釜台眼儿让灰炱(tái,烟凝积成的黑灰)堵塞了,就需要疏通一下,这称为“㪗釜台”,就是用一块布包上个秤砣或石头,系在一根长绳子上,上下提动以清除釜台内壁上的灰炱。有图省事的,点上个二踢脚顺着釜台眼儿扔下去,效果也不错。建国后推行火化,老成人调侃自己馀生无多,会说“快去爬釜台眼儿喽”。这里“台”轻声变韵,“ai”读作“ei”,“烟台”“锅台”均作如是读。

“锅”的原义为车釭(gāng,车毂内外口用以穿轴的铁圈,其中空,可以盛放油脂来润滑车轴等),《方言》卷九:“车釭,燕、齐、海、岱之间谓之锅。”钱绎《方言笺疏》:“锅亦以中空得名,与釭同也。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义相因也。”后用来借指烹煮食物的器具,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四:“锅,烧器也。《字书》云:‘小镬也。’”晋徐广《孝子传》:“吴人陈遗为郡吏,母好食锅底焦饭。遗在役,恒带一囊,每煮食,取焦者以贻母。”自元代开始,存世的文字资料中“锅”字远多于“釜”字,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锅”已取代“釜”成为主要炊具。“锅”从“釜”的敛口发展为敞口,由厚重走向轻薄,煎炒烹炸等烹饪技术的出现(以前主要是炖煮)是诱因,冶铁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燃料短缺则是推动力之一(炖煮比煎炒需要的燃料要多得多)。虽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过“烧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鸭煎法”:“细切葱白,下盐鼓汁。炒令极熟,下椒姜末,食之。”这是关于炒菜最早的文字记录,但并没有普及,宋元时期炒菜随着铁锅的量产才开始流行,到明朝时已经成为主流。《洪武正韵》:“镬,釜属。俗谓锅。”蒋绍愚《古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大概到明代才用‘锅’指烹饪器具,《正字通》‘俗谓釜为锅。’”

在黄县话中,“锅”的用法比“釜”要多很多。“锅台”指灶上面放东西的平面部分(即锅台面儿),比如:你把盆放儿锅台上。黄县话给砌墙叫“理墙”,但砌锅台没有叫“理锅台”的,都叫“盘锅台”,因为砌锅台需要回旋曲折,所以只能用来“盘”,而“理”多指比较平直的垒砌。“锅铲儿”是老式炒菜用的铲子,平板,略宽,铲体弯成“Z”形,装有木把,和现代长把的炒菜铲子形制不一样。有句俗语叫“锅台后拣铲儿”,暗指偷窃,锅铲儿不用时是要放在锅台后的(过去人讲究“物有定处”“动物归原”),你跑这儿拣铲子和偷就没什么区别了。例如一个小孩子偷拿了同桌的东西,被人发现后辩解说自己是在地下拣的,别人就会嘲讽说:“锅台后拣铲儿,你真会拣!”“锅台”也泛指灶,“围儿锅台转”指烧火做饭,忙家务事,比如:闺娘家识几个字就得喽,当不了围儿锅台转。“锅台门儿”指的就是灶门。有句俗语叫“隔儿锅台上炕”,锅台和炕之间有壁子,你得通过门进到里屋才能上炕,世间万事皆有脉络,有来龙去脉,不可跳过任何一个环节,比喻越过不该越过的部门或人。“锅底灰”又称“百草霜”,因是由各种杂草树枝燃烧后积于锅底而成的,故可用作止血药。形容一个人因发怒或其他原因而脸黑,往往会说“脸和黑锅底样儿嘞”。“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枉。锅灶内烧火的地方称为“锅膛儿”,其中间部分装有炉底,下面是一砖宽、一砖高的通道,可以漏灰下去,通道外头儿是用砖做的“堵头儿”,砖堵头儿上雕有两个凹坑,便于捏着中间的“鼻儿”堵上取下,这条通道黄县话叫“小锅台儿”,里面漏下的灰要不时掏取,风匣的出风口也是开在小锅台儿靠近风匣洞儿的一侧。为了防止拉风匣时风把小锅台儿里的灰吹出来,砖堵头儿上要包上布,密封得严严实实。“锅饼”是一种在大锅里烙的较硬较大较厚的饼,赶集时切成“一占儿一占儿”卖。晃鼓儿汤时锅底“刻擦”出来的带疙儿的部分称为“锅鼓儿”,咸而焦香,最是好吃。熬稀饭时潽上来的饭在锅边上干结成半透明的一圈,称为“锅领儿”,有点像包着高粱饴的糯米纸。“锅盖”是锅的盖子,主要作用是防止蒸汽外逸,保持锅内温度。过去都是用泡桐木制成,取其轻便,后来改成轻铁的。电视机接收信号用的卫星天钱,民间称为“小锅盖儿”,取其象形。包饺子剩下皮儿了,就用两个饺子皮儿中间夹点馅儿,边上捏五个褶儿,没有固定名称,有叫“五角星儿”的,也有叫“小锅盖儿”“小鳖儿”“哈皮儿”的。“锅盖儿”是旧时小孩留的一种发式,头顶留发,四周剃光。“清锅冷灶”常用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比如:他一个人在家,成天清锅冷灶嘞。锅是一家之中最重要的炊具,把锅砸了就吃不上饭了,所以“砸锅”比喻办事失败,比如:让他去办这件事,一准砸锅;你不听我嘞,这下砸儿锅喽吧?过去农村邻里闹矛盾,真有抱着石头把人家锅砸了的,这得极度的深仇大恨才能干出这种事儿来。“砸锅卖铁”则是自己把锅砸了卖废铁,比喻把自己所有的财物都拿出来,比如: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儿你上书坊。“吃儿碗里嘞,看儿锅里嘞”原本是形容男人花心的,《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你还哄我哩,你那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儿,你说我不知道?”现也用来形容人贪心不足。

某些器物上像锅的部分也称作“锅”,如烟袋锅儿就是用来装烟丝的铜锅儿,而烟斗装烟丝的地方则是其铜斗。

“罗”是一种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

“罗圈”是罗的圆形框子,黄县这边的罗圈多是以柳木制成,其形状是弯曲成圈的。“罗圈椅”即圈儿椅,其靠背和扶手接连成半圆形。“罗圈儿腿”指向外弯曲成弧形的两条腿。“罗圈儿揖”旋转身体向周围的人作的揖。“罗”和“锅”的边缘都是佝曲的,所以黄县话“罗锅”指驼背,比如:他有点儿罗锅儿。也指驼背的人,比如:他是个小罗锅儿。也指拱形,如罗锅桥。

烟台当年生产一款香皂,形如罗锅桥,故取名为“罗锅香皂”,当年搽蛤蜊油护手霜,用罗锅香皂,都是很时髦的事情。“罗锅”又指弯腰,比如:你坐直喽,㗗罗锅腰儿;你把腰再罗锅罗锅,我帮儿你把麻袋发上去;老儿罗锅腰罗锅不烦。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