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厌胜那些事儿

以冬话美食 2024-07-01 18:07:06

“猒”读作yàn,有饱足义,《说文·甘部》:“猒,饱也。从甘,从肰。”段玉裁注:“‘厭’专行而‘猒’废矣……‘猒’‘厭’古今字,‘猒’‘饜’正俗字。”《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猒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韦昭注:“猒,足也。”“猒”为会意字,金文从口,从肰(rán,犬肉),会饱食狗肉之意,篆文改为从甘,以突出饱食的是美味。后‘猒’多作偏旁,其饱足义便借“厭”来表示,后俗又写作“饜”。

“厭”多作饱、满足讲。《史记·货殖列传》:“原宪不厭糟糠,匿于穷巷。”司马贞索隐:“餍,饱也。”“不厭糟糠”就是连糟糠都吃不饱。《论语·乡党》:“食不厭精,脍不厭细。”朱熹集注:“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厭,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这里的“不厭”是不满足,也就是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精益求精,而不是非精米细脍不吃,孔子也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饱足则人意倦,故“厭”又引申为厭倦、厭憎。《诗·小雅·小旻》:“我龟既厭,不告我犹。”郑玄笺:“卜筮数而渎龟,龟灵厭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如今“厭”多指满足,如贪得无厭,或指嫌恶,如讨厭,其饱足之义另加意符“食”写作“饜”,《玉篇·食部》:“饜,饱也。”《孟子·离娄下》:“良人出,则必饜酒肉而后反。”

“厭”读作yā,指压、倾覆。金文借用“猒”来表示,人饱足则肚胀,推而广之,泥石等吸收液体后体积膨胀,容易“涨(黄县话读如浆)”下来,即倾覆。篆文另加意符“厂(山崖)”写作“厭”,更为形象一些,可联想到山体滑坡。《说文》:“厭,笮也。”段玉裁注:“《竹部》曰: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徐灏注笺:“猒者,猒饫本字,引申为猒足、猒恶之义。俗以厭为厭恶,别制饜为饜饫,饜足,又从厭加土为覆壓字。”《荀子·强国》:“黔然而雷击之,如墙厭之。”杨倞注:“厭,读为壓。”

“壓”指从上往下加重力,如壓住、壓碎、泰山压顶。《广韵·狎韵》:“壓,笮也。”《国语·鲁语下》:“夫栋折而榱崩,吾惧壓焉。”引申指制服、逼迫、压抑,如镇壓、壓迫、壓价、一正壓千邪。《广韵·狎韵》:“壓,镇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保正回家去了,一会又送了些饭和菜来与他壓惊。”又指逼近,如壓境、太阳壓树梢。《宋史·岳飞传》:“招抚诚能提兵壓境,飞唯命是从。”又指超越、胜过。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你文章胜贾浪仙,诗篇壓孟浩然,不能勾侍君王在九间朝殿。”又指搁置不动,如积壓资金。又指赌博者在某一门上下注,如壓宝(今规范词形作“押宝”)。

后“厭”专用以表示满足、憎恶之义,饱足之义便另加意符“食”写作“饜”,覆压之义则另加意符“土”写作“壓”。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厭”简作“厌”,“饜”简作“餍”,“壓”简作“压”。同是从厭,简化后“餍”从厌,而“压”则从厂,这就割裂了“厌”“餍”“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简化神鬼莫测,属于自残加无厘头。

“厌(厭)”读yā时,由压、倾覆引申指镇压、抑制。《越绝书·外传记军气》:“小人则不然,以强厌弱,取利于危。”进一步引申,迷信指以诅咒镇住、制服他人或邪恶,也指迎合神灵,或与神灵相感应。《汉书·王莽传》:“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颜师古注:“《周礼》春官之属女巫氏之职曰:‘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哭者所以告哀也。”冀以悲哀感动神灵。也作“厌勝”。《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勝众兵。”王莽篡汉后,为了压制各地义军,亲自督造威斗,就是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的铜质镇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宗室刘茂自号‘厌新将军’,率众降,封为中山王。”注曰:“王莽号新室,言欲厌勝之。”杜甫《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勝法,天生江水向东流。”秦时蜀太守李冰修都江堰,“作石犀五枚”“以厌水精”,按五行说法,牛为土性,土能克水,故有以铸牛或石牛镇水之俗。也作“猒勝”。《颜氏家训·风操》:“画瓦书符,作诸猒勝。”也写作“魇勝”。《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潘金莲私仆受辱,刘理星魇勝贪财。”文中讲到魇勝的具体做法:“既要小人回背,用柳木一块,刻两个男女人形像,书着娘子八字与夫主生时八字,用七七四十九根红线,扎在一处。上用红纱一片,蒙在男子眼。中用艾塞其心,用针钉其手。下用胶沾其足。暗暗埋在睡的枕头内,又朱砂符一道,烧火灰,暗暗搅在酽茶内。若得夫主吃了茶,到晚夕睡了枕头,不过三日,自然有验。”这里面的说法是:“用纱蒙眼,使夫主见你一似西施一般娇艳。用艾塞心,使他心爱到你。用针钉手,随你怎的不是,使他再不敢动手打你;着紧还跪着你。用胶粘足者,使他再不往那里胡行。”也作“魇镇”。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今晚三更三点,荧惑失位,着他领三百三十骑人马,都是红袍红旗,到宫门外面连射三箭,鸣锣击鼓,呐喊摇旗,着他魇镇火星。”又作“厌祷”“祷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十二:“下里庸人,多信厌祷,小儿妇女,甚重符书。”《北史·后妃传上·孝文幽皇后》:“此后,后渐忧惧,与母常氏求托女巫,祷厌孝文疾不起。”又称“厌禳”。明汤显祖《还魂记·诊祟》:“绿惨双蛾不自持,道家装束厌禳时。”

旧时迷信,当某种征兆预示对己不利的事将发生时,即用一种方法加以代替,算是此事已实现,借此来避祸,谓之 “厌当”。《北史·房豹传》:“绍宗自云当有水厄,遂于战舰中浴,并自投于水,冀以厌当之。”也作“厌应”。《汉书·息夫躬传》:“躬因建言:‘往年荧惑守心,太白高而芒光,又角星茀于河鼓,其法为有兵乱。是后讹言行诏筹,经历郡国,天下骚动,恐必有非常之变。可遣大将军行边兵,敕武备,斩一郡守,以立威,震四夷,因以厌应变异。”

“厌魅”指用祈祷鬼神或暗中诅咒以魅惑人、害人的一种巫术。《陈书·皇后传·后主张贵妃》:“(张贵妃)又好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辽史·列女传·耶律奴妻萧氏》:“尝与娣姒会,争言厌魅以取夫宠。”长孙无忌《疏议》释“厌魅”:“厌事多方,罕能详悉,或图画形像,或刻作人身,刺心钉眼,系手缚足,如此厌胜,事非一绪;魅者,或假托鬼神,或妄行左道之类;或咒或诅。”《唐律疏议》十八《贼盗》二:“诸有所憎恶而造厌魅,及造符书咒诅欲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减二等。”也作“魇魅”,《醒世恒言》二七:“后母还千方百计,做下魇魅,要他夫妻不睦。”也作“魇寐”,《西游记》第七十一回:“娘娘不信,泪滴滴,悄语低声:‘你莫魇寐我。’”也作“魇昧”,《云笈七籖》卷四六:“常能诵之,则终身不被魇昧。”

“魇蛊”指以巫术使人神志迷乱或遭受灾祸。《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戴孚《广异记·苏丕女》:“其婢女请术者行魇蛊之法,以符埋李氏宅粪土中。”

这类巫术统称“厌勝”。《中国神秘文化辞典》“厌勝”条:“巫术的一种。即以诅咒或其他道术伤害他人。如以图画他人形象,或用木、泥、布等制成人形,刺心钉眼,系手缚足,据说即可使某人受到损害。西方亦有此术,称之为偶像伤害术。”这个定义有些狭窄,“厌勝”并不止有伤害,手段也并不止有扎小人。

“勝”是“胜”的繁体,指能承担、禁得起,如力不能勝、勝任工作、不勝其烦。《说文·力部》:“勝,任也。”段玉裁注:“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勝。”王夫之《说文广义》:“勝,本训任也,谓堪任之也。通为战而克敌之名者,凡用兵力足以当敌则勝,力弱于敌则败。勝者,力相当也,与‘克’意近。又妇人所戴金玉彩缯为花者谓之花勝,人日剪彩为人谓之人勝,言其堪肖生物也。西王母戴勝,此之谓也。鸟有似鹁鸠而头有丛毛者,名曰戴勝,皆取此义。”能承担、禁得起一定要对应双方实力差不多才行,“弱不勝衣”是体弱几乎不能承受所穿衣服的重量,体强实力相当了就可“勝衣”了,故又引申出相当、相称义,《字汇·力部》:“勝,当也。”《论衡·案书》:“薄厚不相勝,华实不想副,则怒而降祸。”所以“勝”“当”“应”的意思差不多,“厌勝”“厌当”“厌应”都需要有相应的实力去因应变化。

而“胜”本义为臭气。《说文·肉部》:“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段玉裁注:“今经典膏胜、胜肉字通用腥为之,而胜废矣;而腥之本义废矣。”而“腥”本意指病猪肉中像星或米粒的息肉。《说文·肉部》:“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声。”后来“勝”简作“胜”,而“胜”之本义则由“腥”来接盘,如腥臊恶臭。

“胜”又指织布机上持经线的轴。《淮南子·氾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緂(tián,缉,搓)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之为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又引申指古代妇女盛妆的一种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虎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郭璞注:“胜,玉胜也。”

武梁祠屋顶祥瑞石上“玉胜”

古代讲男耕女织,西王母是女仙之首,戴上玉制的“胜”,既是装饰,也是女性身份的一种彰显。汉画像石中,西王母戴的“胜杖”,由一根横向杖杆连接两端中间如鼓、上下各有一个梯形与圆鼓相对成翼的结构组成,此即织胜。西王母主宰阴气、修仙、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又是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因而女人模仿西王母戴胜,有祈生育、求长寿、辟恶之意。而“胜”字则似乎具有了法力,经常用在巫术中。《司马法·定爵》:“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刘寅直解:“龟胜者,占而得胜兆也。”上古用龟卜蓍草来筮占,胜兆就是吉兆。《史记·封禅书》:“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这里“胜”是避火镇祟的一类巫术。

“厌胜钱”是铸成钱币形式的吉利品或避邪品。自汉以来即有铸造。有的正面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则有各种图案,如星斗、双鱼、龙凤、龟蛇等。厌胜钱不是货币,仅供佩戴玩赏。

如今过年的压岁钱,也是此俗的遗存,因厌胜钱难得,就用小制钱来代替了。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因“岁”“祟”音谐,压岁钱又有驱鬼镇祟之意。但写作“压”是错的,正如“厌胜钱”有人写作“压胜钱”,系同音致误,“厌岁钱”也误作“压岁钱”,尽管初一早上拜年时大人也会说给点钱“压儿腰”,但实际上“厌岁钱”是用来厌胜邪魅的。

凡从“厌”取义的字皆与饱足、覆压等义有关。

“魇”指梦中惊骇,恶梦。《广韵·叶韵》:“魇,恶梦。”《集韵·琰韵》:“魇,惊梦。”《篇海类编·人物类·鬼部》:“魇,睡中魇也,气窒心惧而神乱则魇。”“魇”的一个特征是心里明白但难以活动,用黄县话说是“叫鬼压儿喽”。引申指迷惑、制服。《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原来那师父被妖术魇住,不能行走,心上明白,只是口眼难开。”又引申作控制、抑制,多用于巫术,用法同“厌”差不多,如上文提到的“厌魅”也写作“魇魅”“魇寐”“魇昧”,“厌胜”也作“魇胜”,还有“魇蛊”“魇镇”等。《水浒全传》第四十七回:“这厮也好大胆,独自一个来做细作,打扮做个解魇法师,闪入村里来。”“解魇”即禳解魇魅。《红楼梦》第八十回:“这魇魔法究竟不知谁做的?”“魇魔”即魇魅。究其原因,是“厌”“魇”二字的纠缠不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厂部》:“《字苑》云:‘厭,眠内不祥也’。俗字作魘。”也就是说“魇”是“厌”的俗字。并且“厌”在古代有几种读音,《辞源》把“厌胜”的“厌”的读音(于叶切)折换成yā,但又与“魇(yǎn)”缠夹不清,所以到底是读什么,因为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谁也不能确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厌”只有yàn一个读音,义项也只有满足与憎恨两条,而“厌胜”“厌当”“厌应”“厌禳”等词条均不见,主打一个简单粗暴,干净利索。这就好比你尿路感染去看医生,医生说这个病治起来很麻烦,直接把你小雀儿给割了。古代史书及诗文作品与“厌胜”有关的内容比比皆是,不知这样随意阉割所据哪般?

“厣(yǎn)”一般指螺类腹足上用以掩盖贝壳口的薄片形附属物,由腹足后部腺体的分泌物形成,有保护作用。

蟹脐有时也称厣。

“黡(yǎn)”指黑痣。《史记·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张守节正义:“(黑子)许北人呼为黡子,吴楚谓之志(痣)。志,记也。”黄县话称为“记”,此字构形原理与“厣”一致,只不过一个是薄片一个是黑色小疙瘩覆压在上面。过去吸海锥儿时经常把厣粘在脸上,有人会开玩笑说:“你脸上怎么多儿个记。”

“靥(yè)”指面颊上的小圆窝,如酒靥、笑靥。又作“靥辅”。《玉篇·面部》:“靥,靥辅,在颊前。”《楚辞·大招》:“靥辅奇牙,宜笑嘕只。”王逸注:“言美女颊有靥辅,口有奇牙,嘕然而笑,尤媚好也。”也指古时妇人点搽面部的一种妆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不管是酒窝还是点妆,都是覆压于脸颊之上。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